科普:你知道各個國家到底能印多少錢嗎?

曾經在二戰時,德國與英國之間曾有過一次經濟“暗戰”。當時,德國為了衝擊英國經濟,曾私自“幫”英國印製了很多英鎊,並用飛機在倫敦上空投放。當時,德國每個月大約製作60萬張英鎊,包括5鎊、10鎊、20鎊和50鎊面值,比英國中央銀行印刷的英鎊都多。並且,其印刷技術之精湛,連英國政府都難以辨認真假。到了1945年,英國市面上流通的紙幣有1/3都來自德國。

當時,英國公民拿著很多的錢卻買不到足夠物資,英國國內通貨膨脹日益嚴重,英鎊喪失了原本的價值。人們的日常生活偏離軌道,整個社會混亂不堪。

科普:你知道各個國家到底能印多少錢嗎?

而今,全世界各國的錢幣用的都是紙鈔,如果缺錢,是不是央行開動一下印鈔機就解決了呢?

從上述歷史事實可以看出,“印錢”這個活兒可沒有想象中的這麼容易。它由誰操刀,又是如何規劃的,背後都有一套嚴密的邏輯。否則,稍不小心就能摧毀一個國家的經濟。

那麼,這套邏輯又是如何運行的呢?

曾經以黃金和美元為基礎

最初,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都採用“金本位”貨幣制度。“金本位”顧名思義也就是以黃金為基礎,它意味著我們手裡有多少黃金就能發行多少貨幣,所以黃金儲備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

黃金是貴重的稀有金屬,不是你想挖多少就能挖多少的,它作為硬通貨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承認。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社會中的商品數量和總價值也自然會隨之提升,經濟體中也就需要更多的流通貨幣。但是,如果國家的黃金數量並未隨之增加,便自然會發生貨多了、錢少了的現象,緊隨其後的也就是

通貨緊縮了。

科普:你知道各個國家到底能印多少錢嗎?

這通貨緊縮可不是什麼好事,它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了,物價必然隨之下跌,這意味著留在人們手裡的錢越來越值錢了。雖然在短時間內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但長此以往,通貨緊縮會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比如,消費者更傾向於將錢留在手中,社會需求因此不足,工廠產能過剩,又必然會反過來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經濟衰退等社會現象。因此,在沒有外力影響的情況下,通貨緊縮會越來越嚴重,並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由於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金本位制在20世紀初的西方世界發生了動搖,世界金融曾有過一段混亂不堪的黑歷史。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盪不定。大國們急需一種貨幣體系來改善這種混亂的國際金融局面。那麼,不把貨幣與黃金儲量掛鉤,世界各國又該以什麼作為印錢的依據呢?

由於美國在兩次大戰後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和黃金儲備也大大增強。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曾採取過短暫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說,各國需要根據美元的發行量來調節本國的貨幣發行量。

顯然,這種貨幣體系存在諸多矛盾和弊端。這相當於國家放棄了自己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也極容易受美國經濟的制約和影響。果不其然,由於美國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上世紀70年代崩潰了。

科普:你知道各個國家到底能印多少錢嗎?

如今以生產力為基礎

經過痛苦的摸索,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市場冷熱程度來決定貨幣的發行數量。

其實,要印多少錢並不是政府說的算,而是由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決定的。也就是說,市場上有多少商品,就應該有多少等價的貨幣。如果超量發行貨幣,最後倒黴的只能是百姓和國家經濟。因為社會生產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提升,也就是說,市面上總的商品數量沒有增長,但在市面流通的錢變多了。這樣一來,物價必然上漲,即使老百姓手上的錢多了,也變得不那麼值錢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買一隻手錶需要100元錢,現在,政府突然多發行了10倍貨幣。但是,手錶的數量並未增加,你就只能用1000塊錢的價格來買同樣的一隻手錶。所以,對人們來說,發行再多貨幣也沒意義。更何況人們的收入增長也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到最後,只能是老百姓更窮了,購買力下降了,反過來又不利於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所以你看,政府雖然有權印錢,但也不是拍腦袋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要想印得恰到好處,就必然要力保它與社會生產力匹配。只有貨幣升、貶值穩定,人們才敢花錢,才花得起錢,社會才不至混亂。如果發行失誤,則會給社會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