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提起“香港雙非”兒童,可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發生在2001年的“莊豐源”案件,因其父母均非香港人,但孩子在香港出生,而莊豐源由此獲得香港居民身份。由此莊豐源成為“雙豐”兒童的代名詞。從那以後,內地孕婦蜂擁而至的奔赴香港產子。11年間,在香港成功生育 的“雙非”兒童為20萬人次。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由於大量的兒童流入香港,給香港的醫療系統、教育系統造成沉重的壓力,佔用大量的本地資源,不少香港孕婦預約產房非常困難,香港社會很有意見。由此香港政府提出零配額的政策,把時間截點定在了2013年的4月,停收從內地來的孕婦。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如今,在最後一批停收而出生的“雙非“兒童”也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於是乎,問題也隨之而來的湧現出來。

林女士35歲,和老公,還有女兒6歲住在深圳。女兒家家也是當年花了好幾萬塊錢到香港出生的,擁有香港身份。當時女兒出生,林女士當時在親戚朋友面前很是得意了一陣,大家都羨慕其孩子可以在香港接受國際化的教育,並且上學、看病都可以不用錢。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但是現實真是如此的美好嗎?現在林女士遇到的問題是:

1、家家幼稚園階段結束,因為她的港籍身份,是到香港讀小學還是在內地上學,成了難題。因為香港籍兒童不在內地的義務教育之列,要不送孩子去香港讀書,但是現在又住在深圳,如果像大量的“雙非”兒童那樣每天跨境讀書,她不忍心讓女兒那麼小每天在路上承受四五個小時的奔波。並且如果要那樣的話,林女士還要辭掉工作專心接送孩子,那家裡必定要少很多收入,對於林女士家庭來說一個並不特別富有的家庭有不小的壓力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2、如果孩子留在深圳讀書的話,就只能選擇香港子弟學校或者民辦學校的港籍班就讀。而香港子弟學校和民辦學校的港籍班每學期收費最少的也在6000元以上,但接送家家上學方便,但是讀了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又不能升深圳的中學,不能參加內地高考”。而入讀香港的小學每學期只要一千多元,但接送孩子要花半天時間,最主要需要專職照顧孩子,並且這可把林女士為難了。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3、林女士又考慮在香港租個房子,好照料女兒陪讀,可是一想到香港那又小又窄的屋子,房租超級貴,擔心女兒的成長環境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又要長期分居、還要不停的更換探親證等,想到這些困難林女士又沒法進行不下去。

和林女士夫婦狀況相似的雙非家庭,在深圳不在少數。想想當初的決定是多麼的美好,想起當時在香港生下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接受那邊的教育,享受高質量的福利,現在如果不去那邊讀書,以前的努力不是白費了嗎?一切都變得那麼難以選擇,也許要想要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就意味著本來可能要犧牲更的東西,林女士說如果可以回到以前,她願意放棄孩子的香港身份。

“雙非”兒童,尷尬身份背後的選擇

“雙非”一個多麼尷尬的名詞和身份。對於林女士來說任意一種選擇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父母的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情可能此時會變得煙消雲散。據瞭解,雙非兒童已受到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雙非兒童問題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