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01

最近,一则泰国的公益短片《我痴呆的母亲》火爆朋友圈,看完让人深有感触。

短片的主人公叫芭作,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同时,他还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

为了照顾好母亲,芭作每天都会将母亲带去学校上课,并将她安置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可这却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分神。

对此,家长们颇为不满: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就是啊,学生们怎么可能集中精神学习呢?”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其实可以请个保姆帮忙照看,比每天这样好地多了。”

我正琢磨让我家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很快,这件事情引起了校长的关注,校长向芭作提议:将会为他找专人照看他的母亲,让他可以安心教学,免去他的后顾之忧。可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芭作的拒绝。在他的心里,是母亲给予了他生命,现在母亲老了,只有他可以依靠,他不能也不放心将母亲

教给别人来照顾。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而就在芭作和校长谈话的时候,芭作的母亲走失了。听见老师急切的呼喊声,孩子们也自觉地组织起来寻找老奶奶。

这时候家长们也发现,芭作对母亲的悉心照顾,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影响了孩子们,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的爱。他们会感谢母亲的辛劳,对母亲说: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给你开车。”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也会在放学后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一个暖心的拥抱,一个真诚的愿望,当孩子们用言语或是行动向父母表达内心这一份感恩之情时,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开心与快乐,内心有小小的满足感

杨占禹在他的《时光录》中写到:“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懂感恩的孩子的内心往往更阳光、更开朗,更乐观,他们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连接,内心的幸福感也更强。

02

几年前,一位在国外留学多年的留学生回国,妈妈来机场接他。这位留学生并没有给妈妈久别重逢之后的欣喜与拥抱,而是拿出携带的尖刀把母亲刺了九刀。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这位留学生叫汪佳晶。

在国外留学的五年,这个24岁大男生的生活费和学费靠的都是母亲每月7000元的收入来支付。

即便这样,也不见这个孩子心疼母亲挣钱不易,他花钱一向大手大脚,每年的学费和日常开支高达四十万元,经常呼朋唤友去一些高档区域消费,每次消费更是逾万元。

就是这样一个挥霍无度的儿子,汪妈妈还是倾尽所有想给他最好的,儿子一伸手,她就四处筹钱给儿子寄过去。

本该是自食其力的年纪,汪佳晶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提供的物质生活,当妈妈表示已经没有财力再供其继续求学时,他非但没有体谅母亲的不容易,反而对母亲满怀怨恨,拔刀相向,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而在被捕之后,当记者去采访他,说起持刀刺母亲的事时,他轻描淡写地说:“我就是觉得母亲是在骗我,不是没有钱。我很气愤,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他们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即便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他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正如汪佳晶。

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最起码的感恩都失去了,那么这个世界最终会被麻木吞噬。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那些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父母习惯于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上学或放学路上,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很多父母只注重对孩子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孩子的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育,造成子女畸形成长。

他们会告诉孩子:“

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他们忘了孩子还应该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这样一来,孩子的文化学识高了,道德品德却弱化了,常常暴露出自私虚荣,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等问题。

就像汪佳晶,明明已经是个成年人了,理应凭自己努力来减轻家庭压力,然而他却做出了挥刀刺母的恶行,这与其父母从小对他无底线的溺爱有很大关系。他只知道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更不清楚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为家庭承担起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爱太过浓密,为孩子付出得越多,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他将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如何融入社会,有的只是自私贪婪,虚荣心强。而这样的人生应该谈不上快乐。

03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个体受到恩惠后的情绪反映。感恩有助于个体构建生理、心理、知识和社会等资源,有助于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有高感恩的人更懂得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更高。

那么,什么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它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精神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它能维护情绪调节,缓和情绪紧张,帮助调节情绪冲动和促进心理的健康。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的疏离感。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的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了疏远(或被支配、控制),使个体产生了不可控制感、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的情感。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那么高感恩的个体是否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疏离感呈负相关呢?郑州大学教育系的学者杨迪和刘亚楠曾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对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440人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后发现,大学生感恩与疏离感间呈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克制愤怒自我效能,克服沮丧自我效能)与感恩呈正相关,与疏离感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心存感恩,他可能会提高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亲密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水平,同时他也能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处。而当一个人有着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适时表达积极情绪,克制沮丧和愤怒,能更好的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相处,从而能减少与他人的隔阂,减少疏离感。

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感恩特质的人,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高感恩特质的人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帮助,人格更倾向于外倾性,情绪调节比较稳定,所以会产生较少的疏离感。

04

拥有感恩的心,还能让人们克服心理“负面倾向”——即胶着于问题、恼怒和不公平而非积极乐观情绪的固有倾向。

当人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

在一个没有路灯的黑暗路上,一名司机见前方出现一个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司机担心孩子途中会有危险,于是开车跟着他,为其照亮前方的路。同时,他也用视频拍下了这一段。

快到路尽头时,孩子突然下车弯腰鞠躬感谢司机。

司机表示,拍视频原本是怕小孩摔倒讹自己,孩子的鞠躬让他“一瞬间无地自容”。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而这条视频发布后,只短短的几秒钟之内,点击量便达500多万人次,14余万人评论,9多万疯狂转发。网友们纷纷表示,太戳泪点!而这也恰恰印证了,人们更喜欢也愿意记住心怀感恩,拥有正能量的人。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理心,因而朋友更多,人际关系更好,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懂得感恩的孩子,他的内心会一直阳光普照,成为一条奔腾不息、欢快的河。

孩子,你不一定要成为学霸,但你一定要懂得感恩!


心理学家们曾对受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的人们进行研究发现,在灾难当中,如果人注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正面的事情,可以帮助其在灾难中抵御忧伤情绪,并在有压力、悲伤或遭受灾难的时候增强韧性。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妨去看一看,那些经常充满感激之情的成人比不这样的人拥有更多活力、更多乐观、更多人际交往,以及更多的幸福感。他们抑郁、嫉妒、贪婪或嗜酒的可能性也更少。这些人挣钱更多,睡眠更深,锻炼更频繁,还拥有更强的抗病毒感染能力。

懂得感恩的人,他的人生会更快乐。

今天是感恩节,想跟天下的父母们说一句:家长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让感恩成为生活的常态,而不要等到感恩节才想起要感恩。在你的头脑里装满积极的思想,大声去表达感谢和鼓励吧。

让孩子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让孩子成为光,去照亮他自己的未来。

育儿路上,总不平坦,迷茫、焦虑、沮丧、烦躁围绕着我们。在博沃思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博沃思定时分享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用方法,还有微课,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