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出爐 甘肅兩名“匠人”入圍

近日,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佈活動啟動,將從50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人中產生10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我省“匠人”李雲鶴、趙洪剛光榮入圍候選名單。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出爐 甘肅兩名“匠人”入圍

李雲鶴,男,1932年9月出生,漢族,群眾,敦煌研究院原副所長。

傾心一件事,幹了一輩子。今年已經80餘歲高齡的李雲鶴,仍堅守在文物修復保護第一線,被譽為我國“文物修復界泰斗”。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他的“篩選壁畫修復材料工藝”榮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畫修復”“敦煌壁畫顏料X光譜分析及木構建築塗料”兩項成果榮獲國家文化部一等獎。

所獲榮譽:甘肅省“隴原工匠”、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修復項目曾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文化部一等獎。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出爐 甘肅兩名“匠人”入圍

李雲鶴,男,1932年生,漢族,群眾,敦煌研究院原副所長。

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有一位年逾八旬、滿頭華髮的老人,無論春夏秋冬,經常穿著深藍色的工作服,拿著手電筒,揹著磨得發亮的工具箱,穿行在各個洞窟之間,專注地修復著壁畫和塑像。一幅幅起甲、酥鹼、煙燻等病害纏身的壁畫,一個個缺胳膊少腿、東倒西歪的塑像,在他的精雕細琢下,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令人讚不絕口、歎為觀止。他,就是被譽為我國“文物修復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原副所長、副研究員李雲鶴。

傾心一件事,幹了一輩子。李雲鶴於1956年在敦煌莫高窟參加工作,1998年退休,今年已經84歲高齡,仍堅守在文物修復保護第一線。195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護專家約瑟夫·格拉爾短暫對莫高窟進行壁畫保護情況考察和壁畫病害治理示範後,李雲鶴也開始嘗試像格拉爾一樣用一些白色牙膏狀的材料與水混合攪拌均勻製成黏接劑,再用一支醫用粗針管順著起甲壁畫邊緣沿縫隙滴入、滲透至地仗裡;待壁畫表面水分稍幹,再用紗布包著棉球,輕輕按壓,使壁畫表面保持平整、粘貼牢固。一遍遍調試,一次次失敗,才得以成功。至此以後,李雲鶴便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文物修復保護事業。此後幾十年裡,李雲鶴立足莫高窟,足跡跨越北京、新疆、青海、西藏等九個省市,故宮、布達拉宮等30多家兄弟單位的文物修復保護現場都留下了他清瘦堅毅的身影。他修復壁畫近4000平方米,修復塑像500餘身,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其中“篩選壁畫修復材料工藝”榮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畫修復”、“敦煌壁畫顏料X光譜分析及木構建築塗料”兩項成果榮獲國家文化部一等獎,“敦煌莫高窟環境及壁畫保護研究”榮獲國家文物局三等獎。

再顯大手筆,創造新奇蹟。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雲鶴的文物修復保護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1975年,李雲鶴創造性地對220窟甬道西夏壁畫進行了整體剝取、搬遷、復原,並且把西夏壁畫續接在唐代壁畫的旁邊,從而使兩個歷史時期的壁畫展現在一個平面上,供學者研究、遊人觀看。他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1991年,李雲鶴主持修復青海樂都瞿曇寺瞿曇殿壁畫。他將地仗層與牆體整體剝取,把原修復材料切割成馬賽克大小的方塊“疏筋”“鬆綁”,再精確調整平整度、精準拼對壁畫接縫、背泥1釐米加固地仗層,最後完整地把壁畫整體掛上金屬骨架固定在牆體上,成功解決了既往文物保護中材料選擇不當造成壁畫卷曲的問題。他更是國內原位整體揭取復原大面積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1994~1995年,主持青海塔爾寺彌勒殿壁畫保護和大殿建築修復。他採取壁畫整體剝取、原位固定、砌好牆體後再平貼回去的高難度修復技法。完工後,寺院住持走進大殿時疑惑地說:“壁畫沒有修嘛……”李雲鶴開心地笑了 “我太喜歡您這句話了,這是對我們文物修復保護工作的最高褒獎!” 2006年,他主持修復國內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杭州鳳凰寺穹頂壁畫。2015年以來,他常駐榆林窟,主持修復第6窟24米高的大佛像。

餘暉映莫高,精神勵後人。1998年,敦煌研究院聘請剛退休的李雲鶴先生繼續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他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言傳身教、培育新人上。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他形成了一絲不苟、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和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並且將其滲透融入在每一次修復保護工作中。已經84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親臨一線,一邊自己動手修復,一邊指導年輕人工作。他對文物修復極端負責的態度和對年輕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使每一個參與修復人員都心生敬畏、充滿感激。“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李雲鶴將壁畫修復的技藝在他的一批批學生手中得到了傳承,壁畫修復,他已經幹了61年,可他對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只要我能幹動,我就還要接著幹。”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出爐 甘肅兩名“匠人”入圍

趙洪剛,男,1968年9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含能材料分公司化工三廠112工組組長。

趙洪剛憑著三十年來練就的一身過硬本領,熟練“駕馭”和發展了混合炸藥生產線,在解決國家火炸藥產品生產質量和技術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生產的各項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均遠遠高於行業指標要求,達到亞洲領先、國際一流水平。多項產品被廣泛運用在我國軍事重要領域中,為推動我國國防事業發展和趕超全球軍事強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所獲榮譽: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隴原工匠。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候選名單出爐 甘肅兩名“匠人”入圍

趙洪剛,男,1968年生,漢族,中共黨員,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含能材料分公司化工三廠混合炸藥生產線112工組大組長,中國兵器集團關鍵技能帶頭人,高級技師,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甘肅省“隴原工匠”獲得者。

身為中國兵器火炸藥行業技術崗位排頭兵,趙洪剛立足生產一線,憑著三十年來練就的一身過硬本領,熟練“駕馭”和發展了混合炸藥生產線,使生產線實現了產品互補,工藝互進,研發配套,在解決國家火炸藥產品生產質量和技術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所帶領的工組每年都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各項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均遠遠高於行業指標要求,亞洲領先,國際一流。尤其是8701 產品、結晶粒狀201產品、819產品等拳頭產品優品率均達到98%以上,創下我國火炸藥行業的最好水平。他組織生產的多項產品被廣泛運用在我國軍事重要領域中,為推動我國國防事業發展和趕超全球軍事強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在行業裡有所成就,就必須付出心血和汗水”這是趙洪剛同志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趙洪剛所在混合炸藥生產線生產的產品在國內獨一無二,在國家軍事領域應用廣泛。112工組是該生產線的核心工序,擁有溶解、造粒、過濾、溶劑輸送、溶劑回收、蒸餾等10多個崗位,設備88臺(套),管線1600餘米,一年生產10餘種產品,1個月轉產3、4次。僅2016全年,工組就累計拆卸變更管線104根,清理拆卸螺絲832枚,銷爆設備18臺,管線36根,閥門46件。面對安全、質量控制點多,產品粒度個性化要求較高的特點,對於“當家人”的趙洪剛來說是一種巨大挑戰。

事無鉅細,他在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要去操心,而且是操碎心。近年來,由於生產線產品日益繁多,生產系統結晶、造粒、鈍化、噴射等工藝轉換頻繁,加之生產原料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性和粘附性,致使轉產清理週期延長,產品批量生產規模減少,生產要求“短、頻、快”的特點非常突出。面對如此繁重的轉產工作,趙洪剛苦思冥想,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技術人員經過激烈反覆論證後,大膽引入精益管理工具——快速換產(SMED)法,來有效降低轉產用時,提高生產效率。他將快速換產法進一步優化,結合崗位實際研究出內外部作業區分、內部作業調整、並行作業交叉、人員效率分析、工序獨立檢查等技術手段,通過兩年時間的不斷磨合和完善,創造出了一套以時間為軸,多崗位、多任務協調合作的全新轉產模式,解決了轉產頻繁的瓶頸難題,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徹底解決了我國軍事裝備該產品供應不足的難題。

趙洪剛常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對待產品,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因為國防事業責任在肩,加之個人喜歡鑽研,他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產品的技術創新和工藝設備改進方面。在結晶粒狀201產品生產中,由於是首次生產,產品合格率偏低,為徹底解決技術難題,他連續三個月吃睡在工作崗位,認真觀察和研究工藝參數,最終提出“緩慢降溫結晶”理論,使成品合格率提高至92%以上,同時編寫的“趙洪剛結晶粒狀201產品緩慢結晶崗位操作法”,獲得集團公司技能比武大賽一等獎,編寫發表的“結晶粒狀201產品緩慢降溫結晶工藝研究”技術論文,填補了國際領域該項技術空白,奠定了該產品生產工藝在混合炸藥生產線的成功定型。

在8701產品生產過程中,他調整思路,大膽創新,通過優化工藝,採用低真空度條件下,粘結液、硬脂酸液勻速、分段、分量加液工藝,使產品粒子均勻、圓滑,優品率達到99%以上,有效解決了“撞擊感度”不合格問題,保證了產品生產供貨速度,滿足了國際、國內客戶需求。同時,他在生產中將8701產品過濾崗位產生的母液水循環利用,直接用於造粒崗位工藝用水,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針對噴射類801(8類)產品合格率低的問題,根據產品粒度結果,他提出採用噴射和級配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提高了801(8類)產品一次交驗合格率,同時這種噴射與級配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特殊粒度801的生產,提供了寶貴的生產經驗,該成果被中國質量協會授予“全國優秀質量管理獎”。

在生產中,他還通過對生產工藝管線的技術改造,使工藝用水循環使用,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此項創新成果已上報國家專利。他組織完成的紫膠造粒801、石墨造粒801、消焰劑三種科研實驗產品在生產線的轉型,填補了國家產品空白。由科研人員研發的這三種民爆產品在112工組實施轉型試製生產後,趙洪剛通過對生產工藝的不斷摸索、總結,並結合以往的生產經驗,提出了將以往的管徑加液改為加液管滴加液,同時通過調整攪拌速度,精確加液溫度和加液量,控制好真空度,使產品粒子均勻、圓滑,改善後產品一次生產合格率提高至80%以上,生產指標屬國內第一。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研發了一種又一種新型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我國國防空中領域、海上領域、特種部隊和地面常規部隊的戰機、艦船、導彈、火炮等諸多武器裝備當中。

技能要在傳承中彰顯價值。趙洪剛在不斷鑽研,提高完善自己業務能力的同時,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絕活、絕技傳授給青年一代。他以自己的創新工作室為依託,多次組織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活動,每次都親自擔任理論和實際技能培訓老師,對公司整體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起到了關鍵作用,對青年技工操作水平的提高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他堅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工作中總結,工序中培訓的思想,理論結合實際,工序中哪兒出現問題,他的課堂就在哪裡,他常常在生產工序中手把手教授操作技能,被青年員工親切稱為“生產教授”。幾年來,他利用業餘時間培訓員工近千人,培養出高級技師20餘名,技師過百人,成為銀光集團培訓中心最具影響力的客座講師,為生產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了銀光集團級科研項目20項、兵器集團級11項、國家級4項。

成功的背後,是趙洪剛面對失敗的不懈努力,更是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是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追求。2013年,趙洪剛接到一項試驗任務,他一邊組織精兵強將參與試驗,一邊照顧著癱瘓的母親。一次,他正在中試現場進行一項重要的參數調整,一聲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了他,大姐打來的電話“母親摔倒了,需立即送醫院!”,可是試驗正在緊要關頭不能中斷,趙洪剛心急如焚,想想痛苦中的母親,想想重要的試驗參數,趙洪剛咬緊牙關做出了決定,讓姐夫幫忙送醫院照顧,自己繼續進行試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淚水流到了趙洪剛的臉頰,接到電話3小時後完成了參數試驗,他顧不上脫掉工裝,三步並作兩步趕往醫院,來到醫院看到母親已安詳的睡去,看到身邊細心照顧的大姐和姐夫,趙洪剛摸著母親青筋裸露的雙手,他再也忍不住眼裡的淚水。如今,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無論再苦再累也要回家給母親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他真的不想再留下什麼遺憾了!身為軍工的一份子,他深知肩上的使命和責任,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他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始終在自己的崗位上再接再厲,默默在國防事業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進自己的工藝,對每種產品、每道工序凝神聚力、執著專注、追求極致、精益求精。趙洪剛同志就是這種“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就是對這種“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他把對工作的堅守融入血脈,把傳承工匠精神貫穿始終,用勞動和汗水不斷創造了一項又一項奇蹟,在普通崗位上實現了驕人成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為我省的兩位工匠候選人

加油助力!

來源 | 綜合中工網、甘肅工人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