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有什麼區別?

皇家騎士16


高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擁有著高航速和高火力,但是它們卻有著根本的區別,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防護。高速戰列艦是在原有戰列艦的防護和火力上,在技術上將速度從20-22節提升到27-31節。而戰列巡洋艦則不一樣,因為戰列巡洋艦因為技術還不行,只能在機動、火力、防禦三選二,而戰列巡洋艦就是選機動和火力放棄防禦的產物。


日本金剛級,最初是戰列巡洋艦,但是後面改裝成了高速戰列艦,其實主裝甲帶還是203毫米,比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305毫米裝甲帶還要薄

因為戰列巡洋艦是在1900年前的產物,是英國人最先想出來的,本來想著是擁有戰列艦的火力(早期的時候火力還是弱於戰列艦)、巡洋艦的速度,而它的對手是對方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不過由於它的速度比較快,往往會喧賓奪主與敵方的戰列艦槓上。至於說是怎麼在原基礎上增加航速的呢,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鍋爐,而為了給鍋爐騰出位置,就必須將艦體拉長,並且將削減裝甲厚度,不然重量上去鍋爐數量也就那麼多,速度還是上不去。
赤城號


航母,是由戰列巡洋艦改裝而成,長門號的滿排是4.2萬多噸,而赤城號戰列巡洋艦滿排為4.1萬噸,但是赤城號戰列巡洋艦的長度明顯比長門艦體長度更長

至於說高速戰列艦的事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事情,至於所說的技術進步,那就是軍艦的燃料由燃煤改換成重油,重油在燃燒時釋放出的熱量遠遠高於煤釋放出的熱量,所以鍋爐的高壓蒸汽溫度上去,速度也就上去。而燃料的改變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從20世紀初的燃煤,到20世紀10年代後的油煤混燒,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就改成重油專燒。
俾斯麥級戰列艦,滿排為5.09萬噸,最大航速達到了30.8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高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的區別有很多,但最關鍵的不同還是以防禦裝甲為核心的防禦能力上差別,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還是時代技術的限制。


圖注:“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艘戰列巡洋艦(Battle cruiser)是著名的“無敵”號(HMS Invincible)戰列巡洋艦,由英國建造。戰列巡洋艦是由英國海軍靈魂人物費舍爾推動設計並且建造的,其將戰列艦的火力與巡洋艦的速度結合在一起,被稱為“理想型巡洋艦”。


圖注:皇家海軍強大的戰列艦編隊,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但是主力戰列艦的速度依然較慢,無法達到巡洋艦的航速,因此在海戰中存在追不上敵人的尷尬局面。大英帝國擁有了廣闊的殖民地和漫長的海運線,這些都是非常脆弱的。當受到敵人巡洋艦攻擊的時候,海外殖民地和航運線上無法得到有效的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需要一種既能夠快速部署,碾壓除戰列艦之外敵方的各種戰艦(以裝甲巡洋艦為主),又能夠在主力決戰的大海戰中負責迂迴包抄,即便在情況不利時也能夠輕鬆甩掉慢吞吞的戰列艦們。可以看出,戰列巡洋艦在設計理念上是很特點的,非常適合英國的需要。

圖注:戰列巡洋艦“瑪麗女王”號上裝備的343毫米主炮,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高速航行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敵”號戰列巡洋艦被設計出來,同時代的主力艦則是跨時代的“無畏”號戰列艦。從長度上看,“無敵”號艦長172.8米,比“無畏”號整整長出了12米多。拉長的艦體是為了安放更多的鍋爐,“無敵”號共有31座亞羅公司生產的三脹式水管燃煤蒸汽鍋爐,輸出功率達到46000馬力,最高航速25節。而“無敵”號的輸出功率只有23000馬力,最高航速21節。

“無敵”號安裝了更多的鍋爐,獲得了更高的速度,代價就是裝甲防護的削弱。“無敵”號的主裝甲帶厚度為152毫米,炮塔為178毫米;“無敵”號的主裝甲帶厚度則高達279毫米,炮塔同樣為279毫米。

圖注:高速航行中的“無敵”號,圖片來自網絡

從上面的介紹不難看出,從戰列巡洋艦最初的設計上,為了獲得更高的速度,在安裝武備不變的情況下,只能以降低裝甲防禦來控制排水量。所以戰列巡洋艦可以算是輕裝上陣,其在小規模的海戰和巡洋作戰中的確表現出色,但是在大艦隊對決中就吃虧了,日德蘭海戰中,英國就有3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沉。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戰列艦都比戰列巡洋艦慢,但是隨著動力系統的改進及新型鍋爐的使用,新型戰列艦已經能夠達到甚至是超過戰列巡洋艦啦,它們就是高速戰列艦。高速戰列艦並不是官方的稱呼,只是對那些航速較高的戰列艦的稱呼,第一種可以稱得上是高速戰列艦的戰艦便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其25節的最高航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無出其右的,該級艦在日德蘭海戰中表現非常出色。

圖注:1914年剛剛建成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高速航行中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紛紛開始建造高速戰列艦,包括有意大利的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法國的黎胥留級戰列艦,美國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德國的俾斯麥級。這些戰艦在保持了火炮口徑和重點防禦的基礎上,都達到了25至30節的高航速。

圖注:意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在建造新型戰艦的同時,許多國家也對老戰列艦進行改造,其中就包括以效率更好的鍋爐和蒸汽輪機替換老式的動力系統,以獲得更高的航速,其中典型的例子由日本的伊勢級戰列艦(航速由23到25節),意大利的加富爾級戰力艦(航速由21到27節)。還有一個很特別的例子,那就是日本的金剛級,其原來屬於戰列巡洋艦,經過裝甲和動力系統的改造之後,變成了高速戰艦。

圖注:大改造之後脫胎換骨的日本金剛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建造的大和級和美國建造的衣阿華級還有英國建造的“前衛”號戰列艦都屬於戰速戰列艦,其中的衣阿華級是高速戰艦的巔峰之作,其擁有最高的長寬比,航速達到33節。

圖注:高速戰列艦的巔峰之作——衣阿華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高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是不同時代根據不同作戰要求設計建造的大型戰艦,當然技術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當動力系統達到要求之後,戰列巡洋艦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將位置讓給高速戰列艦。


古生物探索


一戰之前,海上戰艦基本上是分戰列艦和巡洋艦兩大類的,巡洋艦因為裝備武器少,所以跑起來比較快,更適合做偵查船隻或者完成偷襲任務。而戰列艦則是裝備當時最強火炮的戰艦,不管是火力還是防護能力,都可以用頂配來形容。因此,戰列艦會比巡洋艦重的多,在海上行動起來也會慢出許多。巡洋艦通常不跟戰列艦糾纏,看到它就跑,而戰列艦隻能望塵莫及,根本追不上。



於是設計師們就想,如果有一款戰艦能具備戰列艦的火力,又能擁有巡洋艦的速度,那不就可以具備消滅巡洋艦的能力,又可以在戰列艦的“虎口脫險”嗎?這樣戰列巡洋艦就應運而生了。但是天下哪有那樣一舉兩得的好事呢?為了造出這樣的戰艦,戰列巡洋艦被迫犧牲了防護能力,來減輕艦船因裝上重炮所帶來的重量,戰列巡洋艦在實戰中更適合高手玩家操作,稍有不慎就將更容易被擊毀。

後來隨著艦船的動力系統有了突破性革新,將新式動力系統裝配到戰列艦上,於是就誕生了高速戰列艦。“高速戰列艦”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海上最強霸主,可以秒殺一切舊式戰艦。


老兵帶我學軍武


聽起來很像,但是在設計思路上其實有很根本的區別。

戰列巡洋艦,battle cruiser,是一種和戰列艦噸位相近的船。但是它們設計之初的考慮,就是適當放棄裝甲或者減輕主炮炮組的重量(減輕重量並不意味著減少火炮,也有可能是調整設計),以此來換取比戰列艦更高的航速。儘管後來經常參與戰列艦決戰,但是它們當初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能躲過任何同噸位的戰列艦,並且能追上並獵殺火力比自己差的巡洋艦。


而快速戰列艦,fast battleship,是首先要求它的防護和炮組都符合戰列艦標準,然後再要求它有相對較高的速度,想辦法把航速拉高。它們的主業還是戰列對決,但是它們的高速可以讓它們適應更多任務,比如航母護航。

當然了,這種區別主要是在設計思路上。在實際使用中,並不一定戰列巡洋艦的生存能力就一定很差,在火力上和戰列艦平起平坐的戰列巡洋艦也一樣比比皆是。

正如題主所說,兩者在效果上有一定重疊,但是設計上的思路區別,會導致船隻設計者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在高速戰列艦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會優先保證戰列艦級別的火力和防護,然後再考慮通過船體設計、重量分配、引擎選擇等方面,來把航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比如最早的概念上的“高速戰列艦”,一戰時期開始設計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在當時算高速,和之後的船比又顯得是低速船了),它設計之初的要求就是要保持和前任鐵公爵級無畏艦一樣的主炮炮組設置。但是在設計中,伊麗莎白女王級取得了比鐵公爵級更高的速度。

而對戰列巡洋艦來說,雖然它們在現實中經常參與戰列對決,但是至少在設計意圖上,它們是不需要每次都和戰列艦打個你死我活的。因此這些戰列巡洋艦並不優先追求正面作戰能力和駐場能力,而是在試圖追求火力和速度的平衡,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戰列艦級別的防護。不過隨著快速戰列艦的不斷出現,很多老舊的戰列巡洋艦也為了跟上其性能而被翻新了,比如在改造中被額外加固的HMS聲望號。
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幫助。


史話戲說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水面艦艇,主要就是三要素:速度、火力和裝甲。戰列艦火力猛,裝甲厚,但是速度慢。而巡洋艦火力弱,裝甲薄,但是速度快,見到戰列艦跑就是了。

戰列巡洋艦在這種情況下問世,主要就是用來追殺巡洋艦的。他們的噸位大小和普通戰列艦差不多。但是為了達到更快的速度,必須用更多的重量到動力系統。這樣,就必須削減裝甲或者火炮中的一項。這裡面,德國因為本身海軍較弱,更重視防禦力,所以他們保留了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而將火炮從15英寸削減到13英寸(當然,還是比巡洋艦強多了)。而英國海軍強,更重視攻擊,所以他們保留了戰列巡洋艦的火炮,而削弱了裝甲(當然,還是比巡洋艦厚多了)。

於是誕生了戰列巡洋艦這種東西。對戰列艦,他們正面pk通常要吃大虧(畢竟火力或者裝甲有一項要弱得多),但是可以拔腿就跑,戰列艦追不上。對巡洋艦,他們不但火力和裝甲全面碾壓,而且速度也差不多,構成了可怕的殺手。

至於高速戰列艦,則首先是要保持具備普通戰列艦的火炮和裝甲,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新式發動機、更好的佈局和其他技術,達到提高速度,超出一般的戰列艦。換言之,高速戰列艦並不是犧牲戰列艦的火力或裝甲來增強速度,而是保持火力和裝甲的同時提高速度,是一種單純的升級。所以它的綜合實力是強於戰列艦的,也是後期戰鬥力最強大的水面艦艇。


巴山夜雨涮鍋


高速戰列艦是由戰列艦演變而來的,下圖無畏級

海軍戰列艦出現以來執行的任務就是和敵艦用巨炮進行應酬的,他們是強大的火力輸出者,也是鋼筋鐵骨的防禦者,說它是硬皮血牛一點都不過分。一艘戰列艦就相當於陸軍的一個坦克師的地位。除了轟擊地方軍艦,它還能轟擊海岸炮臺,不過他的航速不是很高,所以在有的時候居然趕不上海上戰鬥,如果在敵艦放棄戰鬥而選擇撤退的時候進行尾追攻擊,那麼更慘,追個好幾天都打不沉,被敵艦利用一個大霧天逃之夭夭也是有的。所以,海軍戰列艦的設計師們開始設計一種跑得更快的戰列艦,切記,這種設計是在不放棄戰列艦本身的火力輸出和強大裝甲下進行的。改變船體,用更輕的新型裝甲,更優秀的動力系統來改良戰列艦的速度。
這就是快速戰列艦。

而和戰列艦同一時代的巡洋艦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海軍強國全球殖民的時候,如果殖民地發生動亂髮生動亂,就必須派軍艦去彈壓(畢竟那時候沒飛機啊。)那麼一種能遠洋航行的軍艦才能適應這種需要,重點是速度要快,而且自持力要強----因為殖民地可能很遠。

所以這種戰艦就出現了,又大又快(大是因為要裝很多遠洋物資),既然大了,乾脆就多裝些大炮唄,所以巡洋艦有時候的火力輸出直逼戰列艦啊。有些全球殖民大國就會擁有不少巡洋艦。大海戰巡邏兵也要上啊,巡洋艦參加戰鬥的機會也多了,一些人乾脆按照戰列艦的標準給巡洋艦裝上大炮。可是為了不影響巡洋艦的速度,那個裝甲就打個馬虎眼吧。這就是戰列巡洋艦,戰列艦火力的巡洋艦。

這就是優中選優和趕鴨子硬上的區別。


李勉9


戰列巡洋艦的出現的確是顛覆了很多國家的戰艦意識形態,一種高速高火力的新式戰艦讓很多國家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在日德蘭海戰之前,戰列巡洋艦的威懾力無比巨大,尤其是對艦隊的後勤補給更具有威脅。日德蘭海戰一戰破滅戰列巡洋艦的神話,之前讓各國感到壓力山大的戰列巡洋艦損失慘重,似乎有點不堪一擊。之後,戰列巡洋艦的熱火逐漸的沉澱了下來,各國不再瘋狂追求這種高速度高火力結合的主力戰艦,因為事實證明,戰列巡洋艦無法抗敵戰列艦。但是,戰艦的三要素,火力、裝甲、速度,這才是衡量戰列艦戰鬥力的標準,沒有高航速,戰列艦就是活靶子,所以高速戰列艦就此出世。世界上把戰列巡洋艦玩的最好的是德國,把高速戰列艦玩的最好的是美國。高速戰列艦擁有了戰列巡洋艦的所有優勢又彌補了裝甲不足的劣勢,所以在所有國家熱火朝天搞戰列巡洋艦的時候,美國沒有去搞,就算是阿拉斯加也只是定性為大型巡洋艦,主要針對日本的重巡。戰列巡洋艦並不適合作為主力來進行決戰,但是伏擊運輸線卻是一把好手,德國把戰巡玩的很溜,盟軍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其他國家的戰巡卻是沒有多少出彩了。英國的胡德倒是牛氣哄哄,結果被俾斯麥送進了大西洋。到了今天,所有的戰列艦都已經退出了現役,但是戰列巡洋艦卻仍然有服役的,那就是毛子的基洛夫。北約給毛子的基洛夫定位就是戰巡,也是現在唯一服役的戰巡了。


會夢74956555


簡單說戰巡是一戰前英國皇家海軍戰略戰術上的需要出現的艦種,主要對付當時大量的裝甲巡洋艦。受技術條件制約,其結果就是火力與同時期戰列艦相當,犧牲裝甲防護換取航速的提高,一般比同期戰列艦航速高3-5節,後期像聲望、胡德更出9-10節。到二戰前期隨著技術發展尤其是動力技術,戰列艦已經可以做到火力裝甲速度的三者兼顧。這就是所謂的高速戰列艦,其實二戰前條約型戰列艦都可以叫高速戰列艦,都在27-30節左右。只是大家航速都差不多,高也高不哪去,衣阿華級例外,能跑到33節。 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在德國人眼裡就是戰列艦,就是炮口徑小了,但裝甲很厚。日本金鋼級是一戰造的戰巡,二戰前改裝了幾次,改完叫高速戰列艦,其實裝甲還沒沙恩霍斯特厚,還是戰巡的底子。


潛伏9764


戰列巡洋艦出現的早,當時發動機功率不足,高速和防護的矛盾不能同時滿足。戰列艦犧牲速度追求防護,戰列巡洋艦追求速度放棄防護。兩者都保持同樣的火力。

二戰末期,美國的動力技術取得進展,發動機功率提高,可以同時滿足航速和速度的要求。出現了快速戰列艦衣阿華級,航速超過,30節。

35節基本上就是水面戰艦的速度極限。如果衣阿華級降低航速,可以有更好的防護和火力。


天明遙遙山海關


最大的區別在於高速戰列艦是做加法通過技術進步硬堆起來的,而戰巡則是做減法權衡出來的妥協產品。

如果說從無畏號開始的戰列艦屬於防護、火力、航速三者平均分佈的話,高速戰列艦的設計思路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打不動人了就換大口徑,換完大口徑發現自己扛不住了就懟裝甲,超重了跑不快就繼續堆馬力。這條線出來的就是從無畏級戰列艦十二寸炮一路堆到納爾遜級十六寸炮而航速沒啥大變化,再往後海軍假日結束就是喬五俾斯麥衣阿華這些末代戰列艦了,算是戰列艦隨著技術進步的正常發展。

而戰列巡洋艦從無敵號開始,就是犧牲防護和火力換

航速,作為發明者的英國人打算用她們的高航速攻擊敵方偵查部隊、擴大戰果或是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不過英國和德國雖然都搞戰巡,但是兩家的取捨還是不太一樣,英國人不缺戰列艦,所以一開始沒打算讓戰巡上戰列線排隊槍斃(後來也“真香警告”了),於是乎就造的戰巡普遍是脆皮,結果在日德蘭放了煙花(無敵號和胡德號一首一尾全殉爆了,真-海軍傳統);而德國人船少又想和攀著英國人,他們有的我也要有,而錢又不夠,那麼大一艘船不上戰列線也太合適,所以德國戰巡其實是砍的火力,主炮口徑比英國人小一號,但是裝甲靠譜多了,於是日德蘭海戰裡顯得十分抗揍。

後來戰巡和戰列艦演化成衣阿華這一批高速戰列艦的原因也很簡單,注重速度的戰巡沒法提速了,而一直在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戰列艦慢慢的把航速也提起來了,所以大家就乾脆搞一個艦種得了。艦船航行中的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速度越快需要的馬力就成倍的提高,滿載33000噸、航速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需要7.5萬馬力,而女王級的屌絲改進版復仇記(R級)滿載31500噸,只用了4萬馬力就達到了21.5節的航速,到了末代戰列艦衣阿華級,五萬多噸的滿載為了31節航速,堆了21萬馬力。。。。

可以說30節左右是軍艦的一個大坎,小一些的船可以忍忍背個大號發動機飆車,而戰列艦體量要想把速度在提高就需要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了,而獲得的幾節航速優勢效果也不明顯。所以等動力系統體積減小以後,戰列艦的航速紛紛提高上來,戰巡這種湊合事的艦種也就沒人搞了,大家一起造高速戰列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