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是否有可能被攔截?

宋怡婷


核武器一般都是搭載在飛機、導彈等這些運載器上的,因此對核彈的攔截一般也是以攔截這些運載器為主。

最初的核武器是使用飛機進行投放的,因為當時導彈技術還不夠成熟,而核武器體積往往又很大,所以遠距離投放只能使用大型轟炸機,美國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就是使用的B29重型轟炸機。而在如今,即使已經有了各式導彈,飛機依然是很重要的運載具,可以提升核武器打擊的突然性,比如法國的空基核打擊力量就是依靠幻影2000N戰機實現的。因此攔截時攔截下敵方飛機即可。

至於核潛艇,只能通過增強反潛力量部署反潛網予以打擊,但是由於其隱蔽性較強以及海洋麵積過於廣闊,因此效果並不好。最後就是陸基核武器了,導彈發射井這樣的固定目標生存能力最差,一開戰就很容易馬上幹掉,而像機動導彈發射車,生存力也只是高了一些,可以通過對地打擊予以殲滅。

目前核武器主要使用的就是彈道導彈,當然也有巡航導彈等。彈道導彈一般是在初段進行攔截,此時其速度較慢,而一旦進入大氣層並進入返回端,其速度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多彈頭等設計,此時的攔截難度劇增。

因此攔截核武器,首先是攔截住飛機、潛艇等這些目標,不然就要攔截更難對付的已經發射的導彈了。


戰壕


核武器當然可以被攔截,只是概率問題,不同投送方式攔截效率不同。但是與其說攔截核武器不如說攔截核武器的載具。核武器本身就是個彈頭或炸彈,他需要飛機或者導彈把它送往世界各地,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怎麼把他的載具幹掉。

其實阻止對方核武器投送的最乾淨辦法就是直接將對方核武基地摧毀,比如利用我方核武器直接對對方空軍基地、核導彈發射筒/架、彈道導彈核潛艇摧毀,這種方法最直接也最根本。所以各國為了避免自己的核力量被一波帶走都在想盡辦法提高生存能力,比如建設更堅固的發射井、提高核潛艇的隱蔽水平、發展公路/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等等。但是這也僅限於中美俄三個具備真正“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核大國而言,對於“核小國”來說很難在第一波核打擊中倖存反擊力量。

核武器的投送基本上就是飛機空投和導彈運載,如果說能攔截對方飛機和導彈就能達成攔截核武器的目的。第一種飛機直接空投,這種辦法攔截的成功率能高一些,畢竟現代大國的防空體系比較完善,無論是大型的戰略轟炸機還是中小型的戰術攻擊機/轟炸機都在防空能力之內。比如利用戰鬥機/截擊機攜帶中遠程空對空導彈升空直接對抗,或者利用陸基和海基防空系統使用遠程防空導彈在100公里外實施攔截,將對方核載機直接擊落。下圖為俄羅斯Mig-31機腹掛載巨大的R-33遠程空對空導彈,該導彈改進型射程已經超過200公里。

美蘇在冷戰初期還發展了核防空導彈和核火箭彈,其目的就是利用“核爆炸”的大殺傷範圍和大威力來摧毀對方巨型的戰略轟炸機。比如下圖為美國CIM-10核防空導彈,看起來更像是一架小飛機,1960年服役,配備W40型核彈頭,爆炸當量0.7-1萬噸。

核武器另一種載具就是導彈,可以是巡航導彈也可以是彈道導彈,甚至火箭彈也可以配備核戰鬥部。巡航導彈,比如美國BGM-109“戰斧”式巡航導彈可搭載W80型核彈頭。如果是巡航導彈那麼還好說,大部分對地攻擊巡航導彈是亞音速飛行導彈,只要速度慢還有攔截的餘地,大國空基海基陸基防空體系應該能應付一部分,就算是有漏網也總比一枚都攔截不了要強。

如果是彈道導彈,那麼就費勁了,這是讓大國最頭疼也是最花精力去研究的問題。中近程彈道導彈還好說,末速不會太高,彈道高度也不會太高,反導體系還能應付。如果是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說實話沒有誰敢說自己100%攔截。這種導彈末速太快,目標太小,甚至還有分導彈頭,末端攔截難度實在是太大,危險性也非常高,成功率可能連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各國都在考慮進行中段攔截,甚至有條件的話實施初段攔截(初段是剛發射階段,導彈目標大,速度慢,但是要接近發射地域才可以)。目前針對洲際導彈的還算靠譜的反導體系有俄羅斯A-135/235戰略反導系統、美國“薩德”戰區高空防禦系統,中國也有類似的中段反導系統,但是成功率未知。總之,對於洲際導彈的攔截不能說一點不可能,但是比較困難。

攔截對方核武器儘量遵循2個原則:1.攔截距離越遠越好,而且儘量是海上。2.攔截高度越高越好。這兩個原則都是儘量降低對我國土的各種影響。但是不管怎麼說能攔住就是勝利。當然了,我上述的分析都是基於大國完備的防空和反導條件下,說實話小國的攔截能力實在有限,能攔住空投就很好了,對於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防禦能力幾乎沒有,就不去深入分析他們了。


雛菊西瓜Peterpan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多的聽到有關中段反導的通訊。宙斯盾是海基中端反導系統,因此擁有盾艦是海軍實力的體現。中端反導的驚人之處在於它能夠攔截核彈,它與末端,上升端反導共同構成了防禦體系,是鑄造我國國土安全的“長城”。

作為目前戰略震懾的最基礎單位,洲際導彈永遠是懸在人類頭頂上方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在它始終以高空高速作為投射手段,在這個隱形飛行器時代與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目前海基,空基核力量都採用投射洲際導彈的方式,對於美國之外的擁核國家而言,射程越長所能投射的“真理”也越長。

對於美國俄國這種隨意可以騎臉外國的國家而言,用飛機像數十年前在廣島長崎所做的那樣直接投彈作為空基核力量的形式也未嘗不可。俄國採用的是老式圖95抵近投彈或圖160圖22突防投彈,美國採用B2隱身突防投彈。但目前有能力將飛機送到敵國上空的仍是少數,因此高成本低維護的洲際導彈依舊是最主要的核震懾手段。

擁核國傢俱有洲際導彈,數量仍然不少,能夠將對方毀滅許多次,不會輕易動用。但是不怕一萬,最怕萬一,以洲際導彈為假想敵,兼容對抗其他導彈的防空系統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先抖個機靈:美國的戰區戰術防空系統被稱為TMD,而國家戰略防空系統被稱為NMD。中國的戰略防空系統是CNMD,俄羅斯的戰略防空系統是TNMD。就連以色列都擁有鐵穹防空系統,又何必勞神專門命名這一防空系統呢?

關鍵問題在於以上幾類防空系統不再僅僅著眼於末端攔截,而是注重中端甚至上升端攔截。上升端攔截是最徹底的反導方式,類似於將敵機擊毀在機場滑行跑道上,但是其窗口時間有限。末端反導的產品我們熟知的有S300,400與愛國者,其窗口時間最短,需要在這段時間內攔截二十倍以上馬赫俯衝的核彈頭,相當於層層設卡。而中端反導的窗口時間最長,但其技術難度相當於用子彈擊中子彈,但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反導方式。


諸葛小徹


首先說,核武器只是表示一種武器形式,就像我們去說炸藥一樣。



只要是使用核技術來產生爆炸威力的武器,都叫核武器,哪怕他只是放在地上,一動不動。

所以,是否攔截其實只是看它使用哪種載具。

現役大部分的核武器都是以導彈形式出現的。而這其中還要分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再有就是投擲,就是凌空投彈,但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再有就是核地雷,和火箭彈等奇葩及小眾的就不提了。

那麼,只需要看目標載具對應的攔截方式,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是彈道導彈,攔截方式一般分為三中,初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段攔截。

其中,初段攔截時間內,導彈處於爬升階段,飛行速度相對較慢,所以攔截相對容易,但,預警是個大問題,需要全球24小時不斷監控定位的能力,而且,攔截位置在他國境內,會造成額外的負面反饋。美國在星球大戰計劃裡有這種規劃,但是,到目前也只能想想。



末段攔攔截搜索技術相對簡單,現有防空雷達就能做到,但末段時間,導彈速度極快,攔截難度很大,同時,即使攔截成功,核彈也是在境內爆炸,也會造成核汙染。早期,蘇聯,中國研發的導彈防禦系統都是末段的,用大炮甚至炮射核彈去摧毀來襲核彈。

所以,各主要軍事強國,尤其是美國,都在大力研發中段攔截系統(包括韓國給美國部署的薩德),在這個時間裡,導彈飛行軌跡相對固定,搜尋難度不高,而且附帶損失小,唯一的難點就是,太高了,射高和瞄準很難。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少數國家確實已經實現了。



如果是巡航導彈,現役的防空系統其實就可以對抗,比如宙斯盾,中華盾等。

如果是空投,那麼更簡單了,防空導彈伺候。


路漫漫吶喊


當然可以攔截,也必須實施攔截,你不攔截的後果就是核武器掉在你頭上把你的軍事設施或城市炸成渣渣。

當然,對核武器及其運載器的攔截肯定沒有像攔截常規武器那麼簡單——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半徑與強大的殺傷後效(放射性沾染與EMP攻擊)決定了攔截距離一旦過近,輕則電磁脈衝破壞己方的各類軍用、民用電子設備,重則破裂的核武器彈體與核裝藥掉在己方土地上造成長期的放射性沾染。因此,對核武器與運載器的攔截一般遵循兩個基本準則,一是攔截距離要遠,越遠離國土越好,最好攔截區設置在大海上;二是攔截高度要高,最好在數百公里的高空實施攔截,最大限度減少放射性落塵與電磁脈衝的後效。

冷戰時期,蘇聯的國土防空軍與美國空軍皆裝備有大批攜帶空對空導彈/火箭(如美軍的F-102“康維爾三角翼”甚至裝備有空對空核火箭)的攔截機,其主要任務就是將敵方攜帶核武器呼嘯而來的戰略轟炸機攔截並擊落在本土之外;再比如蘇聯在莫斯科周邊部署A135“橡皮套鞋”型高空反導系統(攜帶核彈頭)主要任務就是將來襲莫斯科的核導彈在高空直接引爆。冷戰之後,隨著新一代遠程防空導彈系統,KKV型直接殺傷彈頭,新一代高能推進劑逐次投入使用,現代防空攔截作戰的距離越來越遠,射高越來越大,效率也越來越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核武器載具的攔截效果。


軍武次位面


攔截核彈唯一的辦法就是核彈碰核彈了!千萬別提各大反導系統了,反導系統攔截距離都在三五百公里以內,針對的是爆炸半徑面積都很小的導彈而言。

不空談,以數據說話——

1、核彈爆炸的當量不同,殺傷範圍如下:

當量100萬噸,有限殺傷半徑6.9千米,殺傷面積150平方千米。

當量300萬噸,有限殺傷面積10千米,殺傷面積314平方公里

當量1000萬噸,有效殺傷半徑15千米,殺傷面積700平方公里

(美國投放到日本的原子彈當量僅為2.2萬噸)

(恐怖的核爆)

2、核爆炸的破壞方式: 核武器爆炸時能產生衝擊波、高溫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五種殺傷破壞因素。

3、核爆炸按不同要求的爆炸高度: 地面(水面)爆炸比高0~50;低空爆炸比高50~120;中空爆炸比高120~200;高空爆炸比高200~250;超高空爆炸比高250以上。(比高是核彈實際的爆炸高度(米)與核爆炸當量三次方根的比值)

低空爆炸:主要用於殺傷地面或露天工事內的人員,破壞地面和地下淺層。

中空爆炸:主要用於殺傷地面上的暴露人員和不太堅固的目標。

高空爆炸:主要用於殺傷地面暴露人員和破壞比較脆弱的目標。

超高空爆炸:是指爆炸中心在10-20千米以上高空實施的核爆炸。主要用於摧毀飛行中的導彈、火箭、飛機等。


(核彈發射井)

所以要攔截核彈(這裡指的戰略和戰術核彈)只能在超高空進行攔截才不會對己方造成傷害。當敵方核彈飛行到達超高空階段前發射己方核彈,當到達同一高度時引爆,這樣才能摧毀對方核彈,別無他法。冷戰時期,蘇聯為了防止美國核打擊就是以這種方式做準備。

4、核武器可以由核彈頭裝在多種發射系統裡進行打擊: 1、航空炸彈型的核武器由重型轟炸機運載和投擲;2、彈道導彈彈頭和巡航導彈彈頭靠導彈的推進系統攜載和投擲(有陸基及核潛艇)3、核炮彈的發射系統是大口徑火炮。


(俄羅斯白楊核彈)

美國現役最大(民兵3)單彈頭100萬噸當量,大概1500枚核彈頭

俄羅斯白楊M為100萬噸當量,估計1500枚核彈頭

英國有四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作戰狀況下的核彈頭估計是192枚,單彈頭30萬當量

法國擁有348枚核彈頭,包括288枚海基核彈(部署在四艘核潛艇上),50枚空基核巡航導彈,10枚空基核彈。單彈頭均不超過100萬噸。

什麼叫核威懾?就是——沒有是一枚核彈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十枚!


鷹視國際


核武器一旦使用,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給世界帶來無法想象的巨大災難。一般來說,核武器不會輕意使用,除非是擁核的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對於核武器一旦發射,是否有可能被攔截,這就要看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一)要看發射核武器的方式。

核武器只是一種爆炸裝置,這種爆炸裝置可以用多種運載工具來運載。可以做成彈頭,用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運載,可以做成航彈用飛機運載,用導彈運載的發射方式又有飛機發射、潛艇及水面艦艇發射、陸基發射井發射、機動發射。還可以做成炮彈用火炮發射、做成核地雷直接埋在地下。所以,如果是用飛機發射、水面艦艇發射、陸基發射井發射等,讓對方國家雷達提前探測到,提前開啟導彈防禦系統,一般會進行有效拉截。如果是在近海位置,用潛艇突然發射,會讓對方措手不及,會增加擊中目標的成功率。

(二)要看發射核武器的載體。

現代一些國家如果出動先進隱身轟炸機和或發射攜帶核彈的最先進導彈,一些弱小國家就很難攔截。如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是美國在冷戰以來最頂尖的軍事航空技術的、也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略隱身轟炸機。機上裝有4臺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F118-GE-100型渦扇發動機。飛機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B-2A轟炸機的兩個旋轉彈架能攜帶16枚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攜帶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彈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彈,使用新型的TSSM遠程攻擊彈藥時攜彈量為16枚。當使用核武器時可攜帶16枚B63型核炸彈。此外AGM-129型巡航導彈也可裝載核彈頭,突防能力特別強。同時,一些先進導彈突防能力也很強,如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路基(機動型和發射井)和海基型射程是12000千米,能攜帶6個核彈頭,著彈點誤差半徑為90米,有衛星導行系統,可以誰時改變飛行軌道,使敵人無法攔截,可以說東風41可以打擊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任何軍事目標。

(三)要看發射核武器的對象。

如果作戰對象大多是一些軍事實力和防空體系比較羸弱的小國,突防是較為容易的。但在若是面對美俄這樣擁有較為完善的預警監視防空體系的國家,如果只靠幾枚導彈或B-2單機突防,成功率還是比較低的。現在一些大國生產出了新一代的反隱身雷達,對B-2來等隱身轟炸機和飛機來說,入侵這樣的領空,會增加不少風險。

(四)要看發射核武器的飽和程度。

再厲害的防空武器,也會有彈盡糧絕的時候,如果一個國家孱弱,武器落後,又沒有反制手段,只會捱打,無力還擊,讓敵方從四面八方靠近,肆無忌憚並持續不斷進行飽和導彈襲擊,將會難以攔截。

但核武器一般來說只是做為核威懾來使用,一般不輕意使用。但忘戰必危,必須未雨綢繆,強我國防,壯我軍力,才能保障華夏民族的長治久安。


如果答得讓您還滿意,請關注“美景情歌匯”,並歡迎留言討論。


美景情歌匯


核武器是運載工具的,目前核彈頭的運載工具主要是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另外還有戰術航空核彈等。對於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來說現在有許多方式可以用來對付,美國就是試圖通過建立完善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來實現單邊的戰略優勢。在冷戰時期就已經開發了不少反導系統,不過這些系統有非常可發的副作用,這是因為這些反導系統本身就是核彈。

隨著科技的進步,反導系統也有來了進一步的完善,目前的反導已經發展到可以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美國開發的標準3IIA反導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該反導系統利用運載的KKV動能攔截器在太空實現對來襲彈道導彈的打擊任務,通過動能攔截器所寫的探測儀器對來襲導彈進行搜索,並且利用小動量火箭來調整姿態,最後高速度撞擊來襲的彈頭,這樣就完成了反導的過程。大氣層外的反導的優勢在於附帶損傷較小,因為實在太空進行攔截,不用擔心來襲導彈的爆炸帶來的危害。

而對於進入大氣層的彈道導彈的攔截就是要通過高射程的防空導彈來進行打擊了,其中美國的薩德系統是具有典型的特徵,這款導彈可以對進入大氣層的彈道導彈進行準確的反擊。但是對於核武器來說就非常危險,因為再入段核武器已經準備開始爆炸,在這個階段就算攔截成功也會有很大的附帶損傷。如果在40千米到400千米的範圍內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已經是相當危險了,核武器在空中爆炸的威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對於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的攔截方式就更多了,目前的巡航導彈都是亞音速飛行,利用戰鬥機或者防空導彈進行攔截是很有效的,通常情況下這些巡航導彈是沿著地形的起伏飛行,所以攔截需要在超低空的情況下進行。實際上對於核武器的攔截的重點還是對於導彈的攔截,包括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等。


航空視界


防空系統攔截的不是核武器,而是運載核武器的導彈或者轟炸機,核武器威力巨大,但是不會飛,必須要用導彈或者戰略轟炸機投到目標地點。



我國的“兩彈一星”工程,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導彈,我國的科學家把原子彈比喻成子彈,導彈則是發射子彈的槍。如果沒有導彈,原子彈發射不出去,只能在自己的領土上引爆,沒有實戰價值。


提到導彈就不得不說現在世界上的三大真理:中國的東風,俄羅斯的白楊和美國的民兵,這三款洲際彈道導彈是保證這三個國家安全地位的關鍵因素。除了彈道導彈,美國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也是核武器的優良載體。

彈道導彈很難攔截,為了成功突破敵人的反導系統,各國都在彈道導彈的研製上下足了功夫,常見的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增加導彈的動力,加快導彈的飛行速度,讓敵人的反導系統沒有足夠的時間攔截。第二種是機動飛行,導彈在飛行的過程中沒有固定的軌道,而是時刻變化。第三種則是採用分導式彈頭,比如一個導彈攜帶十個彈頭,到達預定空域後,這十個彈頭沿不同方向飛行,只要有一枚彈頭引爆,目的也就達到了。



各國的反導系統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攔截敵人的彈道導彈,尤其是搭載了核武器的,因為即使是在高空爆炸,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足以毀滅城市。


視野新觀


所謂核武器,應當主要是指攜帶核彈頭的導彈,簡稱核導彈。

美國一直竭力在發展的戰略導彈防禦系統,就是用來攔截核導彈的,乃至準備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核導彈被攔截後,核彈頭是不會爆炸的。

理論上,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當然是相當困難了,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而且這項技術目前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了。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自1999年部署以來已經進行過多次的攔截測試,成功率目前據說接近一半。我國也掌握了陸基中段反導的技術。

戰略導彈防禦系統相當於是“盾”,為了突破“盾”而保持核均勢,就得研發相應的“矛”來突破盾。中俄目前都有突破導彈防禦系統而無法被攔截的新型的戰略導彈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