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處女,自殺式單身

最近又出現了一個網絡流行詞——自殺式單身。

形容一直單身,又不主動擴展社交範圍去認識新朋友,卻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的行為。

我,35歲,處女,自殺式單身

雖然每天幻想著能擁有愛情,但是又不願刻意爭取,期望愛情能夠自然而然的發生。

很多人都轉發表示:這不就是我?

對人說著隨緣、佛系,天知道內心有多麼渴望愛情;

想談戀愛,但是又宅又害怕交際;

表面不急,心裡急瘋了。

感情上的“懶漢”,現實中的“挑剔”。

我,35歲,處女,自殺式單身

自殺式單身還有幾大外在特徵:

追星。

放假就回家。

錢全花在吃上。

整天玩手機。

從不做頭髮。

不愛化妝。

……

自殺式單身的年輕人大多患有社交恐懼症。

不知道該怎麼和異性交流,對身邊可發展對象給與冷漠狀態,為了免去無所謂的社交還會自稱有男\女友。

自卑、敏感、脆弱,不想接觸新的人群,不想掏心認識新的朋友,一個人幹什麼都可以。

久而久之圈子越來越狹窄,再也交不到新的朋友,還覺得自己對這種生活上癮。

自由,但也煎熬。

我,35歲,處女,自殺式單身

“自殺”之所以稱為“自殺”,內核是焦慮和矛盾。

大多數自殺式單身的年輕人並不快樂,每天沉浸在“單身焦慮”中。

父母時常在耳旁催婚,身邊的朋友都脫單或結婚了,而本人也從未下定決心當不婚族。

對未來抱有期待,短時間內不願意將就甚至還挑肥揀瘦,想要嘗試擴大交際圈又不知道從何下手。

想象未來被父母逼迫相親,在同樣自殺式單身的同類人中選一個可以將就的人,進入新一輪的自殺。

最後,把人生過得又喪又廢又頹。

顯然,這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如何才能結束自殺式單身的狀態?

奇葩說中薛教授總結了紅豆理論,多數婚姻只是到了年齡的將就:

如果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一生中的唯一,他們這輩子也不會見面。

因為全世界70億人,你想象一下,70億顆綠豆放在一個大缸裡,有兩顆紅豆,它們是一生中彼此的唯一,當這個大缸運轉起來,在短暫一生中,兩顆紅豆碰上的概率幾乎為零。

我,35歲,處女,自殺式單身

所以,要改變自殺式單身的終點,就要走出令人倦怠的舒適圈。

去認識新的人創造更多戀愛的可能性,增加兩顆紅豆相遇的概率。

找興趣相同的人,參加各種活動;

在遊戲裡多說話,交幾個朋友;

網上加靠譜的交友群,線下約會見面;

去不同的城市旅行生活,和陌生人搭訕。

不要總是宅在家裡,將社交恐懼症當作你的遮羞布,被窩是青春和愛情的墳墓。

你不可能和一個合適的人在自己的房間裡相遇。

“是從池塘中選擇一條,還是從大海中選擇一條? 擴大範圍,再做選擇。”

以及,不要害怕你的主動會換來拒絕,情場如戰場,勝敗乃兵家常事。

沒有人會來改變你,除了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