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錢”的小改革 改出農村環境大變化《農民日報》頭版把丹稜表揚慘了!

“一元钱”的小改革 改出农村环境大变化《农民日报》头版把丹棱表扬惨了!

今天(12月27日),

《農民日報》頭版以《“一元錢”撬動垃圾治理》為題,

報道了丹稜創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成效,

又把咋大眉山狠狠表揚了一番!

“一元钱”的小改革 改出农村环境大变化《农民日报》头版把丹棱表扬惨了!
“一元钱”的小改革 改出农村环境大变化《农民日报》头版把丹棱表扬惨了!

▼ 詳細內容: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放眼望去,房舍錯落有致,整潔的路邊不時出現建好的垃圾傾倒池,整個村莊看不到一點垃圾。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告訴記者,就在幾年前,龍鵠村的房前屋後、河道坡邊四處是塑料袋、爛菜葉、瓜果皮等生活垃圾,村民一邊抱怨環境髒亂,一邊又重複著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

從2011年起,丹稜縣就推行“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機制,根據農村垃圾的組成特點,探索出“兩次分類、源頭減量”的做法,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走出了節儉、實用、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子。

投入小“槓桿”治理成效大

一談起治理農村垃圾亂象,羅朝運感慨萬分:“村民大會開了無數次,大家提的建議我們都試過,沒一個對路。為了勸誡村民愛護衛生,村裡貼滿了‘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標語,但常常被無視;外聘的兩名保潔員,清潔工作應付了事,反正工資少不了……結果,塑料袋、廢報紙滿天飛,生活垃圾堆滿房前屋後。”

“有人提出,乾脆將垃圾處理承包出去。”承包成了龍鵠村治理“垃圾圍村”的最初選擇。羅朝運回憶,那年3月,全村召開垃圾承包競標大會,全村400多戶人家幾乎都來了。大會決定一年的垃圾治理承包價5萬元,只能向下浮動,當時有7個村民投標。最終,張治明以3.64萬元的最低價中標,負起全村垃圾清理和轉運的責任。

按照承包合同,張治明每天需要按時將全村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乾淨。每年3萬多元的報酬,全村每人每月1元錢“衛生費”,不足的由村集體資金補齊。龍鵠村共1500多名村民,每年繳納衛生費1.8萬多元,村財政再補1.8萬多元。每月繳一元錢,是想讓村民們明白,他們在這上面都出了錢,要更有責任心。

羅朝運說,“這麼做既籌得保潔承包費,也讓村組幹部、承包人、村民形成三方相互監督機制,讓所有人不得不重視垃圾處理。村組幹部是衛生管理員,既監督村民,又監督承包人;承包人則監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初分類和定點傾倒,監督村組幹部有沒有管理村民;村民代表組建衛生監督小組,監督承包人有沒有及時清運,村組幹部有沒有盡責管理承包人。”羅朝運告訴記者“衛生費”確實管用,村民基本都能自覺地把垃圾倒放入垃圾池,亂倒垃圾的現象很少再出現。

“創新點在於我們形成了既有村民參與,又有市場運作的機制,為長期有效治理奠定了很好基礎。”丹稜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古維芬說,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採取公開競標的形式,確定全村的垃圾收集和常態保潔承包人。目前,丹稜縣一共有71個農村保潔承包人。另外,原則上全縣各村按每人每月1-2元不等收取垃圾收集費用,差額部分由村集體收入解決。

古維芬說:“我們打破了鄉鎮、村組行政區域界線,按照‘方便農民、大小適宜’的原則,以鄰近的3-15戶不等修建聯戶定點傾倒池,每1-3個組的中心位置建一個聯組分類減量池。目前,全縣建有聯戶定點傾倒池近5000個。此外,根據道路分佈現狀,將全縣村收集站串聯成8條垃圾收運線路,安排5臺壓縮式垃圾車將垃圾統一運往眉山市垃圾發電廠。”

從“垃圾往哪兒倒”變“垃圾怎麼用”

“菜皮皮,爛果果,入池產氣把飯煮……電池藥瓶有毒害,千千萬萬入黃袋;垃圾分類要做到,資源利用見成效。”這是龍鵠村牆上引導垃圾分類的順口溜。

一大早,龍鵠村村民黃玉輝把垃圾進行簡單分類,一堆果皮和菜葉倒進了自家沼氣池,剩餘的塑料、紙巾等垃圾用口袋裝好,倒在了離家100米遠的垃圾池。

農村垃圾治理一直有著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維持難“四難”特點。聯戶定點傾倒,只能解決“垃圾往哪兒倒”的問題。要徹底做到環保衛生,還需要解決“垃圾怎麼用”這一問題。2012年初,包括龍鵠村在內的幾個村子嘗試建立垃圾分類減量池,保潔承包戶清理聯戶定點傾倒池時,會將雜草、穀皮等有機垃圾挑出來,運到分類減量池裡,經過一定時間堆積,再由村民拉走做有機肥。

根據農村垃圾的組成特點,丹稜縣探索出“兩次分類、源頭減量”的做法。即農戶產生的垃圾由農戶初步分類:將可產氣垃圾(爛水果、菜葉等)倒入沼氣池,將建築垃圾(磚頭、石塊等)就近處理,將可回收垃圾(金屬、橡膠塑料等)收集到廢舊回收點,將剩餘垃圾送到聯戶定點傾倒池。隨後,承包人對傾倒池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處理。通過兩次分類後,減量達80%。據古維芬介紹,像龍鵠村這樣的中等規模村,日產垃圾約400公斤,農戶自己初步處理約200公斤,經過承包人二次分類處理後,可回收和堆肥的有機垃圾約120公斤。最後,轉運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約80公斤,這大大減輕了全縣鄉鎮垃圾轉運的負擔,也減輕了垃圾填埋的壓力,從而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走出了節儉、實用、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路子。

據介紹,農村垃圾收集設施和轉運設備的一次性投入費用巨大,如果由縣財政全額投資處理農村垃圾,共需投入1264多萬元。“而目前的統一規劃,對全縣71個村僅投入377萬元,財政一次性節省70%的資金。每年運行費用由財政買單429萬元到自籌經費後財政補助的50萬元,節省了88%。現在縣裡每年只需拿出約50萬元補助部分條件落後村以及為各村組幹部發放衛生監督誤工補助。”古維芬說。

鄉村環境美處處皆是景

行走在丹稜縣的鄉村裡,家家戶戶房漂亮、院整潔,村村水清亮、路通暢,村民們在舒適整潔的環境裡喝茶聊天、走親戚串門戶,好不愜意。

幸福村作為一個偏僻的山村,環境的變化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村民黃宏告訴記者,自家農家樂開辦第一年,就增加10萬餘元收入。

自今年以來,楊場鎮古井村大力實施垃圾處理“丹稜模式”提升工程,在集中治理與常態巡邏的基礎上,鼓勵農戶自建花臺、自購花缽,鎮政府依託綠化靚化項目資金,統籌規劃種植花草,並對該村2公里主幹道沿線進行了景觀綠化。同時,該村還對主幹道沿線58戶農房外牆進行3D創意繪畫,形成了一條農村觀光景觀環線。

“如今,丹稜已完成全縣垃圾收運設施升級改造。”古維芬說,根據各鄉鎮實際情況,適時完成所有村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丹稜模式”提升工作。目前,“丹稜模式”提升工程在12個村試點。

“一元钱”的小改革 改出农村环境大变化《农民日报》头版把丹棱表扬惨了!

大雅丹稜|微信號dydlxcb|免費訂閱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