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總計裝備10多萬挺捷克ZB26輕機槍,為何面對裝備歪把子的日軍還是打不過?

紫衫龍王張耀武


日軍又不是隻有歪把子,人家還有“機槍殺手”擲彈筒和後方的火炮,天上的飛機。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有句臺詞:

“這是捷克造輕機槍,鬼子的歪把子遇到它就是孱孫”。

影視作品雖然經過藝術加工,但這句臺詞還是比較真實的反應出中日兩軍機槍對比的差距。

捷克式輕機槍給日軍造成的心理陰影也是不容小覷的,日本老兵東史郎在他的日記中曾寫過:

“整個晚上捷克式機槍的射擊聲就像節日的焰火一樣,通宵達旦,一刻不停……”

輕機槍產生於一戰時期的歐洲。德國人發現打塹壕戰時,重機槍只能防守,雙方很容易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於是他們發明了輕機槍和“風暴突擊戰術”。

由於步槍太長,無法在戰壕內發揮作用。德軍用一挺輕機槍配上二三十把衝鋒槍組成的衝鋒小隊,只要能夠衝入敵方戰壕便可摧毀對方陣地。輕機槍因此風靡歐洲,各國競相投重金研發,捷克的ZB26型輕機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捷克式輕機槍結構簡單、性能穩定,造價低廉,一經問世便獲得了中國軍閥的青睞。李鴻章在洋務運動時創辦的大沽兵工廠最先仿製出第一把中國版“捷克造”,此後全國約有30家兵工廠可以仿製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時中國軍隊為數不多的可以敞開供應的武器之一。

在性能上,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除了精確性上,其他各項指標都遠低於捷克造。二戰時,日軍為了節省子彈,很多武器都設計得結構非常複雜。可是在戰場上結構越複雜,故障率就越高。

九一八時,日軍根本就沒有打幾場像樣的仗,歪把子就引起了前線士兵的極大不滿。一二八時,很多士兵甚至拒絕使用歪把子。捷克式輕機槍性能有多優秀呢,日本人的說法肯定更可信。《東史郎日記》就有這樣的記錄:

“抗戰剛開始時,只要兩挺捷克式就能壓制日軍的突擊,迫使日軍在衝鋒前必須實施重火力覆蓋。”

戰爭是全方位的,在輕武器上,中國軍隊的中正式步槍、馬克沁重機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並不弱於日軍,甚至很多方面還遙遙領先,最致命的就是缺乏重武器的火力支援。


史料不輯


10萬多把?數目不對吧?我怎麼記得是五百萬把,平均人手一把捷克式,還有無限子彈加鎖頭掛?馬克沁也有上百萬挺,當年的火力配置是這樣的,你該問問日軍這麼多年是怎麼活下來的,而不是問國軍怎麼打不贏!

玩笑開完了,我們迴歸到主題,這個題目明顯就是先入為主,用來博人眼球,在真實的抗戰中中國軍隊並沒有裝備數目如此之多的捷克式輕機槍,真實數目到底如何呢?吐槽君查證史料後才恍然大悟,ZB26式輕機槍從1924年定型到1926年入役正式大規模生產,再到布拉格軍械廠1938年被德國佔領,期間一共向土耳其、埃及、瑞典、智利、中國出口了大約12萬挺該型機槍,而出口給中國的佔了大頭,總共有30249挺。中國軍隊在使用後,認為其性能突出,維護簡單,所以被各地軍工廠大量仿製,從1927年大沽兵工廠首次仿製成功到抗戰結束將近20年時間,總產量超過10萬挺,抗戰期間的產量為39744挺,僅大後方重慶的21軍工廠在1939年到1945年間就製造了9813挺,這大概就是題主所說的十萬挺的來由。

雖然總量有十萬挺,但是經過連年的內戰消耗,加之仿造質量很差,損耗也是相當大的,而且在抗戰初期由於不抵抗政策的執行,擁有捷克式輕機槍數量最多的東北被繳獲了很多,尤其是瀋陽兵工廠許多新造的機槍成批成批的被日軍繳獲,到了全面抗戰爆發,國內能夠使用的捷克式輕機槍數量最少是減半了,實際可能不足三萬挺,而且由於彈藥產量十分低下,這些機槍也完全不能全部發揮實力。當時國軍中最精銳的德械88師,全師配備了700挺機槍,每個班一挺,火力算是比較強大的,但是地方雜牌軍一個排甚至一個連都只有一挺,寒酸如川軍,連人手一雙布鞋都沒有,機槍就更少的可憐了。而國軍精銳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殆盡,剩下的機槍就更少了,所以說,十萬挺機槍只是表面數字,根本經不起推敲。

(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使用捷克式輕機槍

其實國軍打不過日軍,主要不在於輕武器的差距,而在於完全沒有炮火優勢和空中優勢,根據統計,二戰中被炮火殺傷的人數佔了總傷亡人數的一半,而中國戰場甚至超過6成,日軍每每進攻都是使用重炮壓制,再配合飛機掃射轟炸,即使輕武器差距略小,也完全擋不住日軍的攻勢,這才使核心所在。

(日軍重炮陣地)
例如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在光華門設置了密集的機槍交叉火力,還有五道反坦克拒馬和各種沙袋工事,可是日軍根本就不給你貼臉打的機會,他們用105毫米和150毫米重炮配合航空兵直接將城牆炸塌,再多機槍也起不到作用。縱然捷克式比歪把子好用,可是起到的作用還是十分有限的,我們應該瞭解的是在這種劣勢之下,中華民族依舊能堅持八年,最後取得勝利,正說明了我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頑強堅韌!


軍史吐槽君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對兩種輕機槍進行一下簡單的比較。

毫無疑問,捷克式要明顯優於歪把子。ZB-26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口徑7·92MM,表尺射程1500米,20發裝彈匣。而且,捷克式可發射各種7.92×57毫米毛瑟尖彈,彈頭重量在10-12.8克,初速為830米/秒,槍口動能超過3400焦耳。歪把子其實是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歪把子”發射的是6.5×50毫米三八式有坂步槍尖彈,彈頭重約9克,槍口動能在2600焦耳左右。而且,“歪把子”的30發供彈漏斗,雖然表面看來火力持續的優勢很強,但是由於結構複雜,又容易產生卡殼的現象。再加上,射擊時的操作舒適性方面,“捷克式”要遠遠優於“歪把子”。

  但是,問題是中國抗戰時期大約10萬挺捷克式,其中只有大概3萬多挺是從捷克進口的原裝貨,根據捷克布爾諾工廠歷史資料1927年-1939年間,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而且這批槍械中,還有一部分是引進的捷克軍隊使用過的翻新貨,其他都是中國自行仿製的。中國仿製捷克式的歷史,最早記錄於1927年,大沽兵工廠首先製出捷克式七九輕機槍。後來各個軍閥的兵工廠也開始仿製過程。但是,由於各地兵工廠工人能力和工藝基礎不同,所以製造出來的捷克式也是良莠不齊。雖然,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希望引進捷克式的模板,但是捷克人只給了一個校槍用的模版。所以,中國自行仿製的捷克式在工藝等方面,遠不如原裝貨。

  而且,在戰場上機槍手的傷亡率非常大。雖然,歪把子在紙面上性能不如捷克式。但是,別忘了,日本軍隊有空中支援和炮火優勢,就是在普通步兵部隊,大量的迫擊炮,以及可以當做迫擊炮使用的92式山炮,再加上大量的擲彈筒,都已輕易的對中國軍隊的機槍手和機槍陣地進行殺傷。而缺乏火炮和空中掩護的的中國軍隊,就只能無奈的任由其狂轟亂炸。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複雜的原因,顯得捷克式不如歪把子。


潞州節度


抗戰期間我軍是用劣勢裝備與日寇拼命,全國範圍內各種形式的抗日武裝力量加在一起有1000萬人左右,才10萬挺ZB–26實在是太少了,100人當中才一挺,根本到不了班級作戰單位!一個連才一挺,根據世界大戰中的損耗比是2.5:1,也就是說全軍在10萬挺基礎上,需要裝備至少25萬挺以上才行……這說明我們在抗戰當中武器裝備是非常缺乏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寇才敢入侵。
抗戰後繳獲日寇武器裝備的當中,輕重機槍的數量是24872挺,八路軍和新四軍繳獲數量為12000~14000挺,加起來不到4萬,而根據戰後審閱日寇軍工生產檔案資料顯示,“歪把子機槍”一共製造了2.9萬挺…同時日寇經過實戰也意識到了“歪把子”的種種弊端,又先後研製出來96式、99式輕機槍,所以在抗戰戰場上日寇裝備的不都是“歪把子”!而這些型號的輕機槍當中出現在我國戰場上的至多3.5萬挺…從總數量來說低於ZB–26輕機槍,但從日寇的作戰單位以排級(小隊)來看火力打擊能力已經超過了我軍,一般來說一個日寇小隊分成四個分隊(班)其中三個分隊各裝備一挺輕機槍、另外一個裝備2~4具擲彈筒,或者是兩個分隊裝備輕機槍、一個分隊裝備2~4擲彈筒、一個分隊裝備2門60迫擊炮,這樣的火力密度顯然要大大超過我抗日武裝,而且日寇中隊(連)還裝備2挺重機槍,大隊(營)迫擊炮數量要超過8門,並且還有2門92式步兵炮……在抗戰初期我軍戰略防禦階段,日寇的進攻戰法也非常簡單,通常都是飛機、大炮轟炸之後,步兵衝擊(大多數時間沒有“步坦協同)只要有我軍“民二十四”重機槍或者ZB–26開火,用不到十分鐘日寇的擲彈筒、迫擊炮就會來襲!我軍為數不多的機槍被擊毀後,陣地失去了火力核心,經常是大片大片的丟失。


總體來說ZB–26輕機槍和後來盟軍援助的英制“布倫”機槍,加拿大的“七九勃然”輕機槍(就是英國布倫機槍,使用7.92㎜口徑)整體性能上要大大好於“歪把子”和後來的96式、99式輕機槍,戰場上完全可以將它們壓制!但,戰爭是立體的,抗戰期間我軍各種武器裝備都缺乏,一兩種輕武器性能上好於日寇,並不能在整體軍事實力上壓倒他們……我們完全是用血肉之軀築起長城!


皇家橡樹1972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確實大量裝備了捷克式,而且它的性能要比日軍的歪把子要好,然而戰場上的對決並不是靠雙方輕武器的對射,而是綜合實力的比拼。

在1937年的淞滬戰場上,日軍出動的戰鬥機就有3000架,而當時我國總共的戰鬥機才兩百多架,所以日軍在戰場上佔盡了空中優勢,國軍有些士兵連日本人的面都沒見著就犧牲了。除此之外,日軍的大口徑火炮也比中國軍隊多得多,而且他們還有坦克裝甲車等,日軍每次進攻的套路都是重炮壓制,飛機轟炸,坦克開路,步兵尾隨,這時候我國軍隊一點辦法都沒有,經過一輪輪炮火之後,陣地工事大都被摧毀,所以裝備再多的機槍對戰局也起不到多大的用處。

更要命的是,日本士兵的素質遠高於中國士兵,就拿機槍來說,中國軍隊陣地上的機槍等火力點一旦暴露,日軍的士兵就直接用擲彈筒招呼,而且精準度還挺高,這種“手炮”的威力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摧毀一個輕機槍陣地還是不成問題。

當時中國各地兵工廠大量仿造捷克式,而導致此槍質量有所不同。國軍的德械師每個師都裝備了三百多挺捷克式,這算是精銳部隊了,但有些雜牌軍步槍都缺,更別說裝備那麼多機槍了。由於歪把子的缺點太多,日軍汲取捷克式的優點,研製出了“九九式”輕機槍,所以日軍在侵華時不僅裝備了歪把子,還裝備了“九九式”輕機槍。

在這種實力懸殊的對決中,我國軍民完全就是用血肉之身跟日軍對拼,抗戰勝利來之不易!


兵說


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在抗日戰爭中總體上並不落下風,不僅是捷克式輕機槍,“二四式”重機槍的質量和火力持續性也超過鬼子的九二式重機槍。但這僅僅是理論上的優勢,在抗日戰場上敵我雙方並非簡單的輕武器對射,日軍的步兵支援火力遠勝國軍,輕機槍再多也左右不了戰場形勢,何況實際情況還並非如此簡單。



捷克式輕機槍在戰場上最頭疼的天敵是鬼子的“八九式擲彈筒”以及訓練有素的擲彈兵,一般情況下,國軍的輕機槍打出二到三個點射就會被準確鎖定位置,如果不轉移陣地,日軍的擲彈筒馬上就會準確地飛過來,輕型榴彈雖然威力不算巨大,但把輕機槍連同射手炸飛完全沒有問題。影視劇裡輕機槍吼叫起來半小時不喘氣那都是臆想,早就被轟掉了。

輕重機槍下一個可怕對手是日軍的步兵炮和速射炮,直接裝備到大隊級,直瞄火炮打擊機槍陣地是輕而易舉的。另外,日軍的坦克和輕型裝甲車雖然拿到歐洲算“玩具”,但是捷克式輕機槍卻很難打透它們薄薄的裝甲,當日軍步兵在這些烏龜殼的掩護下發起衝鋒時,輕機槍還真沒有辦法。等到日軍衝到近距離時,破片式手榴彈都可以打掉機槍火力點,缺乏反裝甲兵器是中國軍隊的重要弱點。



其實國軍的輕武器彈藥還是比較充足的,臺兒莊戰役時成車皮地卸在運河邊上,及至徐州撤退時因為實在帶不走,送給地方武裝的子彈多達20萬發。但國軍的戰場輸送能力卻比較差,一方面是日軍的火力封鎖,一方面是輜重隊伍的建設水平與日軍很有差距。

這還沒有計入日軍的空中優勢和重炮優勢,日本人的打法雖然呆板,什麼“飛機炸,炮兵轟,步兵衝”,但在步兵衝鋒之前,國軍的陣地早被炮火蹂躪得不成樣子了,許多士兵還沒看見鬼子長什麼模樣就犧牲了。更有不少新兵會在轟炸和炮擊下心理崩潰,這個時候手裡端著捷克式也沒什麼用。



日本人也不傻,歪把子的缺點在東北明顯暴露出來以後,立馬設計研發了後來的“九六式”輕機槍(拐把子)和“九九”式輕機槍,將奇葩的漏斗供彈修改成彈匣,性能已經不輸於捷克式。這兩款機槍在設計時就有選擇地吸收了捷克式的優點,基本就是捷克式和歪把子的“混血兒”。九六式在1936年就定型投產了,也就是說,全面抗戰爆發後,侵華日軍裝備的已不僅是歪把子輕機槍。

拐把子上面還居然可以裝上刺刀,可見鬼子是有多麼迷信白刃戰和“豬突衝鋒”。

(九六式輕機槍)

九六式的月產量超過1000挺,同時日軍還生產了大約53000挺左右的“九九式”輕機槍,因此日軍裝備的輕機槍數量也超過10萬挺,總量上不比中國軍隊少,其實到1945年左右,日軍90%的野戰部隊已不再使用歪把子。

還應注意的是,我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數量雖多,質量卻是參差不齊,進口原裝的只是一部分,很多是國內各兵工廠仿造的,受限於軍工水平的不足,輕機槍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佔據絕對優勢。戰爭也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對抗,非一二款武器可以改變局面的。



(九九式輕機槍)


度度狼gg


這又是單純從裝備上考慮勝負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只知道從裝備上尋找原因,把其他一切因素全部無視了,其中一種誤區,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還是要考慮問題呢?只知道裝備,不要忘記使用裝備的還有人,單純對比裝備性能參數當然是可以得出,捷克ZB26輕機槍比綽號歪把子的十一式輕機槍更先進,這種講究這種先進毫無意義。

這就好像打仗時,你的武器更先進,就可以證明對方手中的武器不能用了嗎?捷克ZB26輕機槍再先進,也不意味著,歪把子打不死人。中國戰士手中的中正式步槍比三八式強,就可以證明我們的戰士刀槍不入,三八式步槍就打不中著人。

單單選出幾款裝備了就來得對比,還能為性能是否先進問題上,扯到勝負,那完全是一種可笑的行為主,今天一款裝備的好壞,實際上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太大了,僅僅對比裝備性能的高低依次是一種掩蓋中國差距的一種想象,日式十一式輕機槍性能談不上什麼先聽,但是日本可以保證把他配發給所有的步兵小隊,可以保證射手有足夠的子彈,這一點中國能辦到嗎?所謂裝備數量,與中國軍隊的龐大規模相比,壓根算不了,每年每個士兵只有幾十發子彈的供應量,與日軍相比,那真沒法比。

單純考慮實際機槍性能,壓根考慮到它的平均配發量,也不敢提彈藥的供應數量,不可笑嗎?如果探究抗日戰爭的問題,最大的失誤就是單純從裝備性能對比出發。


南國軍情


在二戰時期,我國裝備了10萬多挺的捷克zb26輕機槍,但是為什麼還打不過日軍呢?

在二戰時期。三菱重工與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兩家業者總計生產10449架零式戰鬥機(2炮2槍)

機槍數量都沒比人家戰鬥機數量多多少比個屁啊?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共建造轟炸機14513架,戰鬥機35528架,攻擊機5285架,運輸機2045架,教練機4665架,其他輔助機型4774架。



總數達6萬餘架。更何況飛機再慘他怎麼說也得有三挺輕機槍吧。這可就十二萬了....你陸軍擁有的機槍總數都沒有人家陸航的機槍總數多比個屁啊?這還沒算炮的數量的.....

更何況就裝備三挺滋水槍的飛機,那是屬於半殘,至少也得來上一門20毫米機炮吧。如果想打轟炸機的話,那麼就得來上兩門20毫米,再來上一門30毫米機炮。

接著再來幾個七毫米或者12毫米級別的用來打飛機的機槍。



再說十萬,俺是輕武器就值得說嗎?要明白我國在二戰期間。

幾百萬軍隊也是有的,那麼幾百個人才能分到一挺機槍,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這還沒有考慮武器的磨損啊!


嘯鷹評


敢問題主:捷克ZB26輕機槍比小鬼子的擲彈筒、60迫擊炮、92式步兵炮、王八殼子、飛機更厲害嗎?我國共進口捷克ZB26輕機槍30249挺,在1927年大沽兵工廠開始仿製到抗戰結束這段期間,共仿製10萬餘挺,加在一起確實是有10多萬挺。但是這10多萬挺大多數都是在抗戰後期造出來的,題主這是在混淆視聽——是替小鬼子來作宣傳的,還是對軍事一無所知?



輕機槍再多、性能再好,殺傷力能與重機槍、坦克、大炮、飛機這些重武器相比嗎?打個比方來說,你手裡拿著把最鋒利的刀,人家拿把手槍,你憑什麼打得過人家?想辦法接近人家?除非是傻子才會玩什麼“肉搏”……鬼子顯然不像題主的智商這麼“高”,人家至少懂得充分利用、發揮這些重武器裝備的火力優勢。打了八年抗戰,無數先輩為此付出生命……題主說的可真“輕巧”,為何打不過裝備“歪把子”的小鬼子?給你挺捷克ZB26,去搞掉輛鬼子的“王八殼子”讓我們也來瞧瞧!



在抗戰初期,我國部隊手上沒那些重裝備,也沒有什麼防空武器,鬼子的打法很簡單,但卻很管用。飛機、大炮一通狂轟濫炸,打掉我們的重火力點、摧毀我們的防禦重點,之後才是壓制我們的火力,最後才是鬼子的步兵在強大火力的支援、掩護下進行衝擊。我們的炮兵陣地在鬼子的狂轟濫炸下基本上就會被摧毀,那些重機槍、捷克ZB–26輕機槍等只要一開火,鬼子的擲彈筒、迫擊炮、92式步兵炮等炮彈就會直接給炸掉——炮被打掉了、輕重機槍陣地被摧毀,剩下的是什麼?



“漢陽造”、“三八大蓋”等步槍,甚至是大刀、長矛,與小鬼子的“歪把子”、96式輕機槍、99式輕機槍對陣……來,請題主來教教我們:這種情況下怎麼才能打贏?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彈藥並不充足。打著打著就沒子彈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每丟失一地,參加戰鬥的那些輕、重機槍損耗特別大——雖然我們造得多,但損耗大,這就造成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裝備捷克ZB26等輕機槍的數量實際上並不多。


缺乏重裝備,不僅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且失去了大片大片的土地,這也是經常打不過的最重要的原因。鬼子燒殺搶掠姦淫,如果在鬼子侵華前,我們有這10多萬挺捷克ZB26輕機槍,這些畜牲還敢無惡不作?鬼子共裝備“歪把子”輕機槍2.9萬挺,還有96式、99式輕機槍。繳獲鬼子的所有武器裝備當中,輕重機槍總數為3.7—3.9萬,其中輕機槍總數不超過3.5萬挺。

通常情況下,鬼子的一個小分隊(班)都會配備一挺輕機槍,一個小隊(排)會配備2—4套擲彈筒,而我們一個排都分不到一挺輕機槍。抗日戰爭時期,已輕是飛機、大炮、坦克橫行的時代了,一款輕機槍就想改變一場戰爭的勝負?題主既然知道我們共造出來10多萬挺捷克ZB26,是否知道鬼子除了“歪把子”,還有火炮、坦克、飛機?



儒道之主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歪把子機槍使用起來並不實用,因此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ZB26輕機槍,在面對歪把子時並不處於劣勢,只不過在一場戰役中,雙方拼的不僅僅是機槍而已,整體武器裝備優劣,士兵軍事素養,後勤保障等諸多原因。



捷克輕機槍使用起來,並沒有理論上那麼好用,它的口徑有7.92毫米,裝彈20發(有點少),容易造成火力中斷,還會在換彈的空檔被敵方打掉,有效射程1000米,因為機槍發射速度快,所以槍管容易過熱,但是捷克式機槍槍管可以迅速更換,而且槍管上的提把更加方便持槍,不過機槍質量也參差不齊,雲南昆明為專門生產輕機槍而成立的51工廠與22廠合併為53廠,從1942年到1945年總共生產了14920挺,但是原料不好,經驗不足,造的機槍質量十分堪憂。



即便是如此,一個國民黨的甲種師,只裝備274挺,一個團有60多挺,而專門由德國軍事顧問執導整編的師團,一個班有一挺,但是在全國範圍內有這種火力配置的部隊,實在是屈指可數,而八路軍的裝備更差,就算是普通的步槍,還有的部隊是幾個人共用一條,武器捉襟見肘。



在熱兵器時代,武器裝備的懸殊,對於雙方軍隊的傷亡率至關重要,除了輕機槍,還有其它武器,日本的擲彈筒,三八大蓋,也遠遠比我軍裝備的普遍,就連刺刀都佔優勢,我們自產的刺刀容易折斷,好刺刀還需要進口,大刀在和刺刀拼時,又沒有優勢,比較吃虧,而且對華武器禁運,也導致我國的武器裝備基礎差,而大多數中國人就像

龍文章說的那樣,我們有了傷亡,因為我們有幾百個你不喊趴下,就不會趴下的鄉下大哥,我的大部分同胞,擅長的是耕地而非打仗,而這些無形當中也增加了我軍的傷亡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