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範回顧」700多年前的北京,“元”來如此繁榮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認識元代的京城

大抵都是從走進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開始的

如今這裡夏木茂盛鳥鳴婉轉

讓人難以揣摩700多年前的樣子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

決定在金中都東北方興建都城

將這有外城、皇城和宮城的三重城

稱為“大都”

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

平地創建的街巷制都城

從規劃的完整性和麵積的宏大而言

在中國和世界古代城市發展史上

都具有重要意義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大都地圖

在大都東、西城牆的中間一門之間

有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道

等分全城為南北兩部分

北半部在東西中分線上建鼓樓和鐘樓

其間連以南北向大道

形成全城的幾何中軸線

元大都所建立起來的城市格局

基本奠定了北京城如今的格局

城 市

文化範

漕運的發展,推進繁榮的商業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當時的鼓樓北面的中心閣

是全城的中心

其西南的海子

也就是今天的後海、積水潭

則是大運河的水運終點

在這個周圍

特別是鼓樓和鐘樓一帶

形成繁華的商貿中心

附近也佈置了一些中央和

大都的地方官署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遊牧民族依水傍草而居的習慣

讓他們尤其重視水系的發展

元代疆域廣大

陸道早已通暢無阻

繼而在金代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漕運

當時不但在國內運輸方面十分發展

甚至發展到國外貿易

出口商品種類有

紡織品、日用工藝品、礦產品和藥材

以及元朝瓷器、漆器等等

運銷全世界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由此可見

元代的商業發展是非常繁榮的

元代是由蒙古人建立的

有一項特別的特徵,那就是“重商”

這種“重商”觀念對中原地區

“重農抑商”傳統形成了一次強大沖擊

元代青花瓷,瓷器時代新高度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景德鎮窯青白釉筆架

中國陶瓷自發明的那天起

品種不斷增加

唐宋時期,中國陶瓷攀上了一個高峰

所有的陶瓷體系都是各領風騷

但是元青花的出現一統江山,君臨天下

景德鎮的“霸主地位”

七百多年來無法撼動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青花 鬼谷下山 大罐

有一件名為“鬼谷下山”的作品

曾在2005年7月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中

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

摺合人民幣2.3億多元

創下歷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

最高成交價

同時刷新中國瓷器及

中國工藝品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

在2015年估價達到了16億元人民幣的天價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代青花瓷之所以這樣昂貴

也與“物以稀為貴”有關

比如提到的“鬼谷下山”的作品就是

目前世間僅存的八件同類古董之一

元青花存世量極小

“上得了檯面”的作品

也差不多隻有400件左右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此外,燒製方式也有所突破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採用了

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主色調以藍白為主

這主要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

因為蒙古人喜歡白和藍

而藍色又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色調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朝建立後

大批穆斯林知識分子、商人

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受西域文化影響的中國工匠

開始將傳統的中國圖案

用青花原料畫在瓷胎上

燒製出賞心悅目的青花瓷

開創了一代中國人的新審美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青花的題材眾多

和其他瓷器多表現

飛禽走獸、花卉蟲魚不同

元青花後期有大量

繪有戲劇故事的作品問世

它使中國陶瓷從素瓷向彩瓷過渡

豐富的繪畫藝術更賦予了

中國陶瓷裝飾性的功用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不可忽略的元代宗教遺址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崇信宗教

尤其是藏傳佛教

所以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築異常興盛

1271年

忽必烈在大都城西南遼塔舊址

修建了一座大型喇嘛塔——妙應寺白塔

由當時尼波羅國

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的工藝家

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這座白塔八年建成

完工後塔前又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舊名“大聖壽萬安寺”

寺院殿堂一如內廷

佛像、窗壁皆用金飾

只可惜明代1368年被雷火焚燬

僅白塔倖免

除了妙應寺白塔

京城還有很多歷史遺址

今天仍可追尋元代生活痕跡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萬松老人塔

在西城區磚塔衚衕旁有一萬松老人塔

萬松行秀是元代時期

佛教曹洞宗的高僧

俗姓蔡,於荊州出家

自稱萬松野老

世人尊稱為萬松老人。

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學

所以受賞賜居在京棲隱寺

直至81歲圓寂

如今萬松老人塔

歷近千年的風雨侵蝕

仍保存完好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北京雙塔寺

不過,也有一些盛景今日無法重現

曾經在西長安街電報大樓前一帶

有兩座玲瓏秀麗、相挽而立的雙塔慶壽寺

雙塔寺是創建於金代的一座著名古剎

是金朝的慶壽宮

元代改稱大慶壽寺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朝初年

雙塔慶壽寺佔地面積頗大

東從現在的府右街

西到如今的西單橫二條

北到力學衚衕

南到現在的西長安街

寺中雙塔的位置則矗立在

整個寺廟的西南側

也就是現在的西單圖書大廈前

馬路中間的位置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兩座秀麗之塔是兩位海雲和

可庵高僧的靈塔

元代忽必烈崇尚宗教

用以安撫人心

海雲和尚歸順並受到最高禮遇

十九歲來京主持慶壽寺

被封為國師,通領全國佛教

他受到的重視程度

甚至讓忽必烈為了保留雙塔慶壽寺

而南移了城牆

這曾經的盛景

如今只可出現在

老照片和老人的記憶裡了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藏在元代文物中的文化密碼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提及對元朝城市居民的觀感——

“他們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經營自己的工商業。他們彼此和睦相處,住在同一條街上的男女因為鄰里關係,而親密如同家人。”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元代商業繁榮、人民富足

從很多文物展品中都可看到

元朝的統一帶來了文化上的多元融合

多民族的友好互通

也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平民的東西

體現出勞動者的勤勞與智慧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首都博物館館藏文物:景德鎮窯青白釉褐彩荷葉形蓋罐(左)、景德鎮窯青白釉磨(中)、景德鎮窯青白釉乳釘刻蓮紋三足爐(右)

貴族物品,做工精美,巧奪天工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首都博物館館藏文物:龍泉窯青釉釋迦牟尼佛坐像(左)、景德鎮窯青花鴛鴦戲水玉壺春瓶(中)、景德鎮窯青白釉僧帽壺(右)

在博物館的文物面前

可以實現“古與今”“殘破與完美”的別緻對話

時空中也彷彿形成了震撼靈魂的魅力

想讀懂元代的京城

從走進首都博物館開始吧

本期嘉賓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首都博物館學術委員會

秘書長 研究館員 龍霄飛

「有范回顾」700多年前的北京,“元”来如此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