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年致力於武器裝備研究,成果運用於軍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個諺語強調了材料與工具的重要性。現代科技發展的歷程表明,每項新技術的出現和新興產業的形成都以新材料及其產業的發展為前提,高性能金屬複合材料就是其中一種。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李建平教授,用三十年心血研究的成果"高性能多尺度顆粒協同增強鋁、鎂基複合材料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慶60週年閱兵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戰勝利70週年

閱兵時,我軍地面裝甲突擊裝備動力全部使用這個項目製造的高性能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活塞。

他,30年致力於武器裝備研究,成果運用於軍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李建平,西安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陝西省首批),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陝西省先進工作者,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帶頭人,國家國防科工局材料熱加工成型國防特色學科帶頭人。

從"天上"掉到"地下"

上世紀80年代,李建平師從著名航空材料與冶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恆志教授,從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材料研究。研究生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西安工業大學從事坦克、裝甲車發動機材料研究。從航空發動機的心臟部件到軍用柴油機的心臟部件,李建平笑稱是從"天上"掉到"地下"雖然研究的對象變了,但核心的東西依然是相通的。李建平意識到先進材料對發動機的重要性,認為要研製出我國自主的發動機,首先必須解決高性能金屬複合材料的問題。

他,30年致力於武器裝備研究,成果運用於軍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1990年7月,當時還是一名普通講師的李建平,為了爭取"八五"計劃兵器材料與工藝項目,不顧酷熱,買了一張站票,連夜趕到北京。然而,由於種種特殊原因,申報項目材料未能如期送達主管部門。如果第二天一早彙報開始卻沒有完整的申報材料,那這個項目就徹底沒有希望了。趕回住處後,斜靠著牆面,他趴在一張破爛矮小的方桌上,連夜把二十多頁、幾萬字的申報材料硬生生地抄了下來。狹路相逢勇者勝,李建平最終獲得了首批國防科研計劃資助項目。

他,30年致力於武器裝備研究,成果運用於軍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攻堅克難 樹立典範

歷經三十年潛心研究,李建平團隊終於攻克了長期制約顆粒增強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製造與應用的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發明併產業化製造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微納米顆粒協同增強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這項成果一舉奪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個項目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軍民深度融合。李建平團隊發明製造的全新結構整體鑄造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活塞綜合性能超過國際王牌活塞,無論是極端的高寒低溼環境,還是空氣稀薄粉塵瀰漫的高原惡劣環境,甚至是東南沿海地區的高輻射高溼環境都有出色的表現。

他,30年致力於武器裝備研究,成果運用於軍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三十年滄海一粟,李建平和他的團隊用滿腔的熱情和辛勤的汗水創造著新成就,譜寫著輝煌。在他的努力下,西安工業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被評為陝西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談及未來,他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新的平臺和新的高度競爭更為激烈,風浪也更為猛烈。但是,他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歇。

歡迎選擇西安工業大學深造,更多相關資訊關注"西安工業大學研招辦"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西安工業大學官網、西部網、陝西省教育廳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