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了又怎樣

在成都一家餐館吃飯,聽得旁邊一桌兩口子在大聲吵架。

大致內容是老公抱怨老婆不該做某件事,老公慷慨激昂唾沫橫飛,大約是感覺抓住了老婆的一個把柄,以圖發洩之快。

老婆皺著眉頭聽著,在老公中斷喝水之際說:“你對,你都對,你對了又怎樣?”

然後,轉身離去。估計回家又是一陣腥風血雨。

那位老婆臨走前的這句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對了又怎樣?”

我們往往非常計較對與錯,卻忘記了在生活的很多事件中,愛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你就算佔一萬個理,卻寒了愛人的心,失去了對方的愛,你對了又怎樣呢?畢竟,過日子不是審案子。

你對了又怎樣

我太太每隔一段時間就喜歡把傢俱換個位置,我起初非常不適應,每次回家都以為進錯了門。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批評她:“你這樣擺弄,家裡的風水都被你搞壞了,餐桌不要拉到房間的中央,凳子要對稱。”

她說:“你說得對,但是我願意這樣。”

看著她撒嬌的樣子,我覺得很有趣。也對,反正房子就是一家人住,怎麼舒服怎麼來,她喜歡就好了,我出差多,在家的時間本來就少,又何必在這件事上計較呢!

再說,兩口子的感情,遠比餐桌的位置重要。

我遇到過很多口才很好的人,基本可以口若懸河、口吐蓮花,連續說幾個小時不帶咽口水的,彷彿整個世界都必須臣服於他,別人都不對,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都要聆聽他的教導,他才具有這個世界的最終解釋權。

即使如此,那又怎樣?

你對了又怎樣

德國哲學家康德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柯尼斯堡,生活極其規律,每天都是下午4點出門散步。唯獨讓他打破這個規律的是盧梭,盧梭的《愛彌兒》讓康德廢寢忘食。在讀完《愛彌兒》後,康德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我生來就是個真理的尋求者,我感到對知識有一種貪得無厭的渴望,對在知識領域中有所建樹有一種永無停息的熱情,每當我前進一步,我就感到滿意。有一段時間,我以為唯有這樣才構成人類的尊嚴,我藐視過一無所知的普通人。盧梭使我走上了正路,這種盲目的偏見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性,並且除非我相信自己的學術能給一切人以建樹人權的價值,否則我將認為自己比普通勞動者遠為無用。”

康德的覺醒是:學問再好,方向不是幫別人,就是賣弄。口才再好,不懂尊重別人,就是自卑,因為害怕自己的學問得不到炫耀,害怕別人強過自己。於是,將朋友、愛人、家人、同事,都當作征服的對象。

你都對,那又怎樣?

你對了又怎樣

生活教會了我這樣幾件事。

過日子,又不是審稿子,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你何苦要別人每個字都對?每句話都符合邏輯?每個段落都要照顧你的情緒?你只需要有時當作通假字,有時當作倒裝句,有時當作比喻暗示,即可。

在成人世界裡,精確,是一件殘忍的處世方式。糊塗,誰說不是一種高智商的生活態度。

哪怕我掌握了再多的理,也給別人留面子。因為這世界上只要對方不想被說服,你永遠都說服不了他。人家根本不是覺得你理不對,而是對你的人反感。

成熟的定義是,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亦體諒對方的感受。

與其把精力放在對與錯的判斷上,不如放在解決問題上。對方做得不對,你去做對,幫助她解決就好了,犯不著證明對方是錯的,還順道羞辱對方。比如,一個人不會做飯,你去學習做飯就好了,因為你如果真的愛,就不能餓死對方吧。

你對了又怎樣

生活中,解決問題,遠比計較對錯更有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