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提到十五絡穴,大家都會想到主治病症多、效果顯著、取穴方便等特點,怎麼還有不同的版本?

“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靈樞·經脈》所載十五絡,為十二經之絡加上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而《難經·二十六難》所載稍有不同,它說:“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其差別在於:一為任、督之絡;一為陰陽蹺之絡

“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為什麼《難經》將陰、陽蹺之絡代替任、督脈之絡呢?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是足少陰和足太陽經脈的分支。從某種意義來說,也可算是絡脈。《難經》將陰蹺稱作“陰絡”,陽蹺稱作“陽絡”,意思是陰蹺能溝通各陰經,陽蹺能溝通各陽經。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的“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就是指其有主持溝通左右兩側陰陽的作用。與任督的分主身前、身後完全不同。陽蹺、陰蹺在衛氣的晝夜運行中起到出陰入陽的溝通作用,稱之為陽絡”和“陰絡”,雖然有它一定的意義,但將此列入十五絡中以取代任、督脈之絡,在理論上就易引起混亂。《靈樞》十五絡,在軀幹部的三絡是分主身前、身後、身側,即任脈行身之前,穴為鳩尾,其絡散於腹;督脈行身之後,穴為長強,其絡挾膂、上項、散頭上;脾之大絡在身側,穴為大包,其絡散佈於胸脅。這樣軀幹的前、後、側,各有相應的絡脈和絡穴。

“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靈樞》對十五絡脈的描述,既有絡穴,又有一定的分佈部位,還記載其虛實病候,立論是照應全面的。《難經》所說的陰陽蹺之絡,其絡穴均在足部。陰蹺穴照海,通於足少陰;陽蹺穴申脈,通於足太陽。這與任督脈絡穴相較,自有地位高下的懸殊。正因如此,後世對十五絡脈的論述,都是以《靈樞》記載為依據。《難經》的陰、陽絡之說,則可作為奇經八脈理論的參考。

“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