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包袱”,一紙公告讓煤炭行業提前“暴雷”

甩“包袱”,一纸公告让煤炭行业提前“暴雷”

2018年財報尚未披露,來自新集能源的一紙公告便讓煤炭行業提前“暴雷”。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發佈公告,宣佈對下屬楊村煤礦相關資產進行減值測試,預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元。對上市企業而言,減值直接意味淨利的減少,該消息一出,新集能源股價跌幅隨之超過5%,全年盈利受此影響也將低於預期。

有分析認為,利用資產減值計提調節利潤,近年已成為煤炭上市公司的慣用“伎倆”。隨著各大煤企陸續公佈2018年報,資產減值現象將進一步波及整個煤炭行業,上市煤企淨利潤或因此“損失”上百億元。

文丨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下屬煤礦受“去產能”影響,減值重創股價

此次減值源於新集能源所屬的楊村煤礦。記者瞭解到,該礦於2012年9月核準建設,建設規模500萬噸/年,截至2017年累計投入達23.34億元。然而,因煤層賦存條件差、開採技術不經濟等“先天不足”,其在建設5年後仍被列入“去產能”行列

根據公告,2018年12月初,國務院國資委已組織完成對楊村煤礦去產能項目的現場驗收工作。在此基礎上,公司計劃改走地下煤礦氣化開採路線,對此將投資14.8億元,建設年產液化天然氣(LNG)11.9 萬噸,同時副產焦油 3.82 萬噸/年、硫銨 1.37 萬噸/年和粗苯 1.66 萬噸/年的項目。同時對原有500萬噸閒置產能實行置換交易,用於增加公司現金收入。

“雖然楊村煤礦地下煤炭氣化開採科技項目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煤炭資源、土地資源和井筒、地上附著物等資產,但因資產用途發生改變,該事項可能導致原有的楊村煤礦資本性投入發生減值。”公告解釋稱。

對於投資者而言,新集能源的減值行為來得有些突然,二級市場隨之異動。除消息發佈當日出現暴跌,消息發佈次日,新集能源股價以下跌8.3%大幅低開,隨後一週均未有明顯起色,直至1月11日下午3時以2.97元/股、0.68%漲幅的表現收盤。

“2018年前3季度,新集能源的表現一度被市場看好。半年報顯示,其煤炭和電力業務量價齊升,收入同比分別上升34%、16%;三季度產銷量環比雖稍有下滑,但多家投資機構預測認為,情況可在四季度實現恢復。在2018年報即將公佈前實施減值,

難免對全年利潤造成影響,畢竟前3季度資產減值準備也只有1.65億元。”一位資深分析師告訴記者。

暗藏風險的同時,或為業績增長埋下“伏筆”

楊村煤礦開建5年,為何偏偏選在此時計提減值?這一行為,又將給新集能源帶來哪些影響?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看來,新集能源的做法雖顯突兀,卻也非無跡可尋。“此前受利好環境影響,各大煤企紛紛擴充產能,但2012年楊村煤礦開建之際,恰好也是煤炭行業下行的開始。尤其2012-2015年,新集能源虧損嚴重、更名為ST新集,自然沒有多餘資金投入建設。這也是為何楊村煤礦5年仍未建成投產,但為‘保殼’,集團公司又不敢輕易作出減值決定。”

上述未具名分析師也稱,受外部低迷煤市、內部發展限制等影響,新集能源在2014-2015年一度陷入退市邊緣,直至2016年利潤才勉強轉負為正。“在當時連續虧損的情況下,計提減值無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帶來摘牌風險。如今,企業重新積累了利潤空間,還有‘去產能’政策作為背景,及時將楊村煤礦500萬噸產能置換出去,其實是一種適時止損的做法。”

談及影響,包括邢雷在內的多位分析人士認為,資產減值雖暗藏風險,給投資者信心、企業聲譽等帶來負面效應。但從企業自身發展來看,該做法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因減值準備的轉出,可讓出售該資產的賬面餘額小於市價而盈利;二是因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可為企業下一年度盈利騰出更多空間

“預測來看,煤炭行業在2019年可能出現整體下滑,形勢不算樂觀。儘早甩掉楊村煤礦這個‘包袱’,不僅可減輕集團經營負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業績,讓2019年環比等數據不至於太難看。換句話說,2018年盈利基數低了,2019年即便出現虧損,差距也不會顯得太大。”上述分析師表示。

減值給煤炭行業帶來百億元級“損失”

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新集能源的做法其實並非個案。以2015-2017年為例,新能泰山、兗州煤業、山煤國際等10餘家上市煤企,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值。有統計顯示,煤炭行業在上述3年的平均減值規模達135億左右,這也是2000年以來上市煤企減值量最高的三年。除表現相對穩定的原神華集團,資產減值已成為吞噬上市煤企利潤的主要因素。儘管2018年業績尚未集中公佈,目前仍有多方預測稱,因減值帶來的煤炭利潤損失或超100億元。

一方面,頻繁減值與煤炭行業環境息息相關。邢雷指出,由於煤礦投資週期較長,“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莫測的市場“變化”。煤價下行,一個礦就可能面臨“建成即虧損”的局面,因此不得不計提減值。同時,近兩年大規模的“去產能”等政策也波及企業經營,“投資期可能尚無這些變化,可一旦列入‘去產能’目標,勢必造成資產減值。”

另一方面,資產減值實際也是一種風險的集中釋放,有利於幫助企業提前“掃雷”,為未來盈利打下基礎。“與其慢慢陷入危機,不如一次性先虧個夠,甩掉包袱後在下一年度‘輕鬆上陣’。還有一種可能是,某企業今年能賺100億,明年預計只有10億元利潤,為了不讓數據差得太大,今年故意通過減值等手段把利潤做到60億,‘藏’30億留給明年。”一位分析人士這樣比喻。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是為‘操控’利潤,還是提前緩衝經營壓力,說到底,業績優劣仍取決於行業及公司發展的基本面。而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對列入‘去產能’行列的煤礦要格外注意,提早作出風險判斷、規避損失。”邢雷提醒稱。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