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國海軍(大日本帝國海軍)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存在於大日本帝國的軍隊組織,有時會用“日本海軍”或“帝國海軍”來稱呼。大日本帝國海軍在戰敗後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衛隊”。

概要

大日本帝國海軍受日本“海軍省”管理,由帝國總軍令部的海軍總軍令部指揮,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從內閣上獨立,最高統帥權屬於天皇。在發生戰爭的時候一般會和陸軍合同設置一個大本營。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主要戰歷包括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裡的“黃海海戰”,日俄戰爭時的對馬海峽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

簡史

近代日本海軍繼承了古日本神話中神武天皇“東征”時船的停泊處,把宮崎縣日向市美美津作為了日本海軍的發揚地,在美美津依然有元海軍大將米內光政立的“日本海軍發揚地”之碑。直到中世紀以來日本一直維持著水軍,雖然在德川家的“鎖國”政策下一度在江戶時期廢除了水軍同時又禁止了建造大型船舶。不過美國海軍打開了日本大門之後,在外國商船的影響下幕府和其它各藩重新加強了海上防禦措施,建立了如“長崎海軍伝習所”等組織,成為後來日本海軍的早期砥柱。

在成立全新的明治政府後則繼承了這些“海軍操練所”與“海軍伝習所”外加其他相關人員和裝備。1870年(明治3年),陸海軍正式分離。1872年(明治5年),“海軍省”在川村純義與勝海舟的指導下在東京都築地區建立。1876年(明治9年)創立了“海軍兵學校”。朝鮮的甲申政變和北洋水師的長崎事件,說明了近代海軍的重要性,大大刺激了日本明治天皇在內的官僚集團,明治天皇寧可一日一食也要建立近代海軍,緊衣縮食也要建立近代海軍。從英國等國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軍令部”。兩年後日清戰爭爆發,日本海軍和陸軍節節勝利,日本海陸聯合全殲了北洋水師,日本海軍成為了亞洲唯一。

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參謀本部”後,通過了兩名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和山本權兵衛的主張,開始對艦隊的裝備和組織結構進行了一番改革。在“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三十一艘軍艦和二十四艘水雷艇,但是到了“日俄戰爭”時,則達到了七十六艘軍艦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規模,日俄戰爭有日本的輝煌勝利結束。

1920年(大正9年),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海軍開始了一套以美國海軍為假想敵的“八八艦隊”(八艘戰艦加上八艘巡洋艦)增強政策。因為在1922年(大正11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30年(昭和5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導致主力艦的建造被一度中斷,但在“倫敦海軍條約”破裂後則重新開始了擴充。1941年(昭和16年),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海軍的旗下擁有了十艘航母,三百八十五艘艦艇和包括“零戰”在內的三千二百六十架軍用機。從“日俄戰爭”(明治38年)勝利以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昭和20年)戰敗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一直和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構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世界三大海軍”。

日清戰爭(甲午戰爭1894-1895)

日本的大陸政策的第一個目標是朝鮮,朝鮮王朝是清王朝的藩屬國,日本佔領朝鮮與中國的衝突不可避免。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日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對抗當中日本在甲申政變中完敗(袁世凱成功鎮壓了朝鮮政變勢力,而且清朝利用水軍之利迅速從本國派遣增援部隊控制了朝鮮政局),結果導致清朝在朝鮮的統治反而更加牢固。

為了對抗“北洋水師”亞洲第一近代海軍,日本海軍延續了自己現代化的改革,明治天皇寧可一日一餐也要建設近代海軍。“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日軍的聯合艦隊總噸位已經超過了北洋水師。日本艦隊打跑兩艘北洋軍隊的護送編隊擊沉清朝掛著英國國旗的運兵船,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日清正式開戰。9月17日,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的“黃海海戰”中重創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此次為送兵彈藥在威海和旅順),中國海軍遠洋艦隊損失了十二艘軍艦裡的八艘。雖然日本海軍在這次戰役中獲得了勝利,但是日本海軍軍艦無法有效的擊穿中國海軍的兩艘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戰列艦尚存其他巡洋艦和其他炮艇、魚雷艇軍艦,出海作戰可以威脅日軍海軍,但是李鴻章的命令避戰保存實力最終北洋水師關在威海海港。日本陸軍在海軍的支援下登陸成功,迂迴包圍的威海軍港,北洋水師最終投降,其主力艦“定遠”最終被魚雷擊沉,而“鎮遠”等沒有擊沉的船隻成為日本的戰利品。

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簽訂的“下關條約”(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群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也獲得了遼東半島,但是在三國還遼逼迫下把其遼東歸還給了中國政府,之後俄國利用義和團之亂出兵佔領了東三省。

鎮壓義和團之亂(1900)

1900年(明治33年)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一起參加了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的軍事行動。日本海軍貢獻了最大規模的軍艦(五十艘當中的十八艘),同時又增派了最大數量的步兵(五萬四千名聯合軍中的二萬〇八百四十人來自於日本陸軍和海軍),日本不僅積累了戰鬥經驗而且掠奪了大量的財富。這次行動讓日本海軍看到了不少西方列強軍隊的戰鬥規則。

日俄戰爭(1904-1905)

俄國介入而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的事實,使日本海軍開始沙俄為目標規劃未來的戰爭。日本在期間與英國同盟,英日同盟而且得到美國的支持,日本 “臥薪嚐膽”的口號下開始了橫跨十年的海軍擴張計劃,在此期間建造了109艘軍艦,總噸位超過了二十萬噸,海軍人員的規模從15100人擴大到了40800人。全新的艦隊包括了六艘戰列艦、八艘裝甲巡洋艦、九艘巡洋艦、二十四艘驅逐艦和六十三艘魚雷艇。其中1902年(明治35年)交付的三笠號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艦之一。在此期間,三菱等公司也開始自行建造艦艇。日本海軍也開始組建了潛艇部隊,1904年(明治37年),日本海軍從通用動力電船公司購買的五艘潛水艇運抵橫須賀海軍工廠,次年年底組裝完畢並投入了使用。

1904年(明治37年)2月8日,醞釀已久的日俄戰爭,日本偷襲旅順和朝鮮的遠東艦隊開始,日本聯合艦隊旅順口布雷封鎖了旅順港,使沙俄的遠東艦隊失去了戰鬥力,日俄戰爭正式爆發。日本陸軍在海軍的支援下圍攻旅順口,1905年(明治38年)5月,在日本海海戰中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率領下日本海軍幾乎全滅了俄羅斯海軍第二太平洋艦隊。俄國海軍38艘派往遠東的軍艦中有21艘被擊沉,7艘被捕獲,6艘被解除了武裝,4545名官兵戰死,6106人被俘。日本海軍則只損失了三艘魚雷艇和116人,噸位上的損失比例堪稱奇蹟,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霸主,其海軍實力在當時英國、美國之後成為第三海洋國家。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重新與列強簽訂平等條約,成功實現脫亞入歐,日本也躋身列強之列。

帝國海軍的擴張

日本海軍之後在“複製·改進·創新”的政策下繼續了自己的擴張道路。工廠經常會為測試和分解買入兩艘相同型號的外國艦艇,隨後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最初只能依靠進口的軍艦逐漸可以在國內進行組裝,直到最後可以完全國產,從一八八〇年代開始的小型魚雷艇到二十世紀初期的大型戰列艦。1905年(明治38年)建造的“薩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來自於英國,而在1910年(明治43年)完成的“河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進口。日本海軍最後的大型軍艦進口是在1913年(大正2年)從“維克斯”購買的“金剛”戰列巡洋艦。1918年(大正7年),日本在大部分軍艦的製造工藝上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在經歷了“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後,佐藤鐵太郎等海軍思想家開始規劃了一個將來和“美國海軍”對抗的政策,佐藤希望日本戰列艦的規模必須達到對方實力的百分之七十以上。1907年(明治40年),海軍開始了建立“八八艦隊”政策,但是因為財政問題未能成為現實。

1902年(明治35年)簽訂的“英日同盟”條約,日本以英國的盟友身份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進攻德國在遠東的殖民地青島。在“青島戰役”中奪取了德國在青島的海軍基地,1914年(大正3年)9月5日,日本海軍的水上機母艦“若宮”發起了世界上第一次海航攻擊。1914年(大正3年)11月6日,駐守青島的德軍投降後,一個戰鬥部隊把德國海軍的“東亞巡洋艦戰隊”追到了南大西洋後被皇家海軍在“第一次福克蘭群島戰役”中被殲滅。日本根據“凡爾賽條約”下的“南洋廳”獲得了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部分領地,包括了馬里亞納群島(除了關島),加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雖然英國一度要求向日本海軍借四艘“金剛級”戰列艦,但是被日本拒絕。1917年(大正6年)3月,日本海軍向地中海派出了一個特別小隊,其中包括了一艘防護巡洋艦“明石”和八艘最新型的驅逐艦,保護了協約國在馬賽,塔蘭託和埃及的海運線。“明石”後來被“出雲”替換並且加入另外四艘驅逐艦和“日進”裝甲巡洋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海軍保護了七百八十八艘協約國的船隻,驅逐艦“樺”被一艘奧地利的潛水艇擊沉導致五十九名官兵戰死。1918年(大正7年),“吾妻”巡洋艦被派往了印度洋維持新加坡和蘇伊士運河之間的海域。在戰爭結束後,日本獲得了七艘從德國海軍被除籍的潛水艇。

積極擴大

1918年(大正7年),日本海軍邀請了法國軍事團隊來到了日本演示航空兵的運作。1921年(大正10年),一個叫做“森皮爾”的英國軍事顧問隊在日本居住了一年半展示了最新的飛機(如格洛斯特“雀鷹”)和戰術。同年日本海軍的預算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二,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艦“鳳翔”竣工。四百〇六毫米口徑的“長門”和四百六十毫米口徑的“大和級”戰列艦後來成為了日本海軍“大艦巨炮主義”的象徵。1928年(昭和3年),日本海軍推出了“吹雪型驅逐艦”驅逐艦,開創性的一百二十七毫米口徑炮和魚雷塔成為了其它海軍模仿的目標,而它六百一十毫米的“九三式魚雷”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魚雷之一。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為了轉移世界的注意力發動了1.28上海事變。日本海軍陸戰隊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進攻駐紮上海的中國軍隊,航空母艦起飛的日本海上航空兵轟炸上海,美英的周旋下日本取得了駐軍等權利後停戰。

1937年日本發動第二次日中戰爭,中國軍隊攻擊日租借,日軍依靠工事抵抗和海上艦炮抵抗。日本正式宣佈組建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上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日軍最後在金山登陸,中國軍隊不得不撤退日本最後佔領了上海。

因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的影響美國在華利益嚴重受損美國要求日軍不要擴大戰爭甚至禁運石油(當時中國東北、華北境內未發現大油田,日本的石油全都要進口),日本海軍開始把未來的主要對手定為了美國海軍。日本海軍在這段時期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說要比其他國家海軍都要嚴峻。日本的經濟運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外資源的進口,而為了保護如在南海地區的石油,必須維持一個大型遠洋艦隊。

佐藤鐵太郎的建議下日本曾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強調了維持達到美國海軍戰列艦數量百分之七十(給予日本在決戰中優勢)的要求,而對方則只希望保持在百分之六十。日本工業輸出的侷限性逼迫日本只能追求在戰艦質量,訓練和戰術上優於對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問題上也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未能得出一個最終論證,使得兩種軍艦都得到了開發,卻未能幫助某一種取得數量上的絕對優勢。1941年(昭和16年),大日本帝國海軍擁有了十艘戰列艦,十艘航空母艦,三十八艘重型和輕型巡洋艦,一百十二艘驅逐艦,六十五艘潛水艇和其它艦艇,其實力超過了美國太平洋艦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

因為偷襲珍珠港大獲成功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但是一向習慣與殖民戰爭的日軍沒有炸燬珍珠港的後勤設施(如船塢和油庫)。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依靠了裝備和戰術的優越性在快速進攻和兵力的優勢下席捲了在太平洋上的英美殖民地。日本最遠利用海上航空兵襲擊了印度,期間日本陸軍在席捲東南亞佔領了東南亞英美荷法等的殖民地。但是日本的偷襲根本沒有影響美國的工業基礎,反而刺激美國團結,新技術發展和廣泛運用下美國太平洋艦隊逐步恢復戰鬥力。日本為了徹底消滅太平洋艦隊發動了中途島海戰,但是日軍密碼美軍解密,全部計劃被美軍所獲。中途島上兩軍對壘,日本南雲指揮失誤導致日本聯合艦隊的黑色七分中,日軍三艘航母直接報銷。最後山口多文的飛龍號也被美軍擊沉,日本損失四艘航母人員及優秀的艦載機的飛行員,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的轉折點。此後日本為了鼓舞士氣發動了瓜島戰役反而慘敗,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開始了反攻。

美軍為了政治因數首先反攻菲律賓,萊特灣差一點登陸變成屠殺因為日軍沒有進攻且後來美軍護航編隊趕到才沒發生悲劇。在菲律賓抵抗組織的支援下迅速控制了菲律賓。雖然日本在太平洋島嶼上實現島嶼要塞化,但是日軍漸漸失去了空中和海上的支援,美軍施行跳島戰術攻擊戰略要點,工業和資源優勢下美軍利用炮彈和炸彈粉碎了水泥和鋼板,美軍先後佔領了關島、硫磺島和沖繩。美國對日本施行戰略大轟炸,炸工業和軍民兩用設施,而且對東京轟炸中使用了燃燒彈,美軍轟炸了臺灣、朝鮮、中國東北等地的日本軍工廠。美軍潛艇在太平洋上施行狼群行動,日軍缺乏有效反潛力量來保護海運補給航線,同時又沒用其龐大的潛水艇部隊來運送物資裝備,日本的商船噸位急劇下降。到了戰爭末期,日本帝國海軍只能被迫使用極端的作法,如沖繩戰役日本使用自殺行攻擊來阻止美軍的進攻。

美軍1945年(昭和20年)八月為了戰後利益向日本投了原子彈,蘇聯也為了戰後利益發動了八月風暴三面圍攻日本關東軍。1945年(昭和20年)8月14日,走投無路的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放送協會”播放了由昭和天皇閱讀的“終戰詔書”,正式宣佈了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團的十一人,包括代表了“大本營”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在降書上籤了字,就此日本帝國海軍也成為歷史,大部分軍艦由美軍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