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項一等獎,24項成果獲獎!清華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創歷史新高!

4項一等獎,24項成果獲獎!清華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創歷史新高!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活動。習近平等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韓正主持大會。

在此次獎勵大會上,清華校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院士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清華大學共有24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清華大學作為第一單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其中一等獎4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項(含創新團隊1項)。獲獎總數和一等獎獲獎數均創歷史新高。

4個一等獎項目中,既有清華理科復建後第一個由基礎學科研究團隊牽頭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也有源於醫工交叉,以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與行業龍頭企業持續聯合攻關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還有紮根中國大地,以“源於工程、服務工程、引領工程”為己任的創新團隊。這些集中體現了清華近年來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物理系薛其坤院士等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團隊深入研究了拓撲絕緣體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長、拓撲表面電子態和調控、磁性拓撲絕緣體的製備及其機理,最終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發現已被國際多個實驗室重複確認,被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霍爾丹列為拓撲量子物質領域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實驗發現,是建國以來我國物理學家發現的一個重要科學效應。

航院李路明教授等完成的“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研究團隊歷經17年,自主突破核心技術,打破美國獨家壟斷,攻克了帕金森病步態障礙治療、充電安全、電極斷裂和遠程程控等世界難題,獲6個三類註冊證。平均給每位患者節省10萬元,三年節支4億元,出口4個國家。2017年國內市場佔比達60%,開創了我國有源植入醫療器械超越進口的先河,是近20年該領域實現領跑的成功範例。

電機系孫宏斌教授等完成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自動電壓控制關鍵技術、系統研製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團隊歷經20餘年持續研究和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提出了複雜電網主從分裂理論,構建了“自律協同”的複雜電網AVC技術體系,研製出世界上首套複雜電網AVC系統,大規模應用於我國電網,閉環控制了全國81%的水/火電、88%的220kV以上變電站和55%的集中併網風機/光伏,實現了現代電網電壓控制“從人工到自動,從離線到在線”的跨越,經濟社會效益巨大。

土水學院聶建國院士和張建民院士帶領的“清華大學工程結構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創新團隊)。該團隊始終堅持“頂天、立地、樹人”的發展目標,針對結構與土體一體化設計中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取得了高性能工程結構新體系、結構與土體一體化設計新理論、結構與土體協同工作系統精準模擬新技術三項標誌性創新成果。成果直接應用於建築、橋樑、高壩、國防、海洋等多個領域的320餘項大型複雜工程,被40餘部設計規範規程採納。

此外,計算機系朱文武教授等完成的“大規模多媒體的資源跨域協同計算理論方法”項目和機械系雒建斌院士等完成的“摩擦過程的微粒行為和作用機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醫學院程京院士等完成的“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的研製及其應用”項目,自動化系周杰教授等完成的“大人群指掌紋高精度識別技術及應用”項目,以及宇航中心匡麟玲研究員等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材料學院潘峰教授等完成的“高世代聲表面波材料與濾波器產業化技術”項目,電機系何金良教授等完成的“電力系統接地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計算機系胡事民教授等完成的“大規模街景系統及其位置服務關鍵技術”項目,汽車系李克強教授等完成的“基於共用架構的汽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環境學院胡洪營教授等完成的“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統水質安全協同保障技術及應用”項目,以及自動化系鄭小平教授等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截至2018年度,清華大學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71項。其中,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獎7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41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