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不僅是KTV,曾經熱鬧的線下娛樂似乎都在縮減。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2018年10月末的一紙公告,讓KTV們上了熱搜,順帶炸出了一大幫人的集體回憶。

公告裡,我國唯一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要求KTV終端商和經營者下架6000多部音樂電視作品。這些作品中不乏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比如陳奕迅的《十年》《K歌之王》,高音黨們深愛的《死了都要愛》《離歌》《泡沫》……

為這個話題添磚加瓦的評論中,有人氣惱,也有人疑惑:“KTV……還有人去麼?”

傳統KTV,回不去的黃金時代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傳統KTV曾佔據過一代人的記憶。

它起源於日本,最早被稱為卡拉OK。到了21世紀,由Karaoke第一個字母“K”和電視TV組合而成的KTV逐漸流行,“量販式”更是開啟了KTV的黃金年代。它除了提供歌唱場地,還提供各式飲料和食品,讓唱K一時成為聚會首選。

然而,隨著周杰倫、SHE、蔡依林的港臺風颳過,這個年代的確是過去了。

2015年,萬達的大歌星KTV全面關閉,此前其在全國有80多家門店;同年,錢櫃在北京的首家門店、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朝外錢櫃”,也消失了……

這樣的謝幕,在全國各個城市的夏綠地、512、好樂迪等眾多KTV身上陸續上演。

“有五六年年沒唱過KTV,現在都不知道去哪兒唱歌好……”微博裡搜索KTV字眼,看到一條這樣的留言。而所有關於KTV的留言裡,總揮之不去一抹懷舊與遺憾的意味。

不僅是KTV,曾經熱鬧的線下娛樂似乎都在縮減。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從2012年~2017年的數據來看,全國娛樂場所數量和從業者人數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裡的娛樂場所,指以營利為目的向公眾開放的歌舞、遊藝等場所。也就是說,承載了我們娛樂和聚會記憶的歌廳、舞廳和遊戲廳,早已不如當年如此備受歡迎。似乎這些年,人們被默默驅使,離線下娛樂場所越來越遠。

線下成本是傳統KTV難以承受之重,即使是行業領頭者也不能倖免。尤其是客流量減少之後,租金、裝修、人員和繁瑣的手續等成本,就變得越發難以填補。

不過,唱歌這個市場依舊火熱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KTV的客流變少,並不意味著唱歌退出了娛樂的舞臺。

DT君(公眾號ID:DTcaijing)在《2017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中查看了近幾年卡拉OK行業的總產值,發現儘管在2014年行業規模略有收縮,但之後出現反彈略有上升,2016年行業總產值達869億元,同比增長2.7%。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報告提到:

“在傳統實體KTV持續萎縮、有待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在線K歌結合綜藝選秀、VR/AR直播等形式進入泛娛樂時代,與此同時,線下迷你KTV的興起,也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湧入,帶來行業資產價值的重估。”


從關於音樂的各個行業產值來看,儘管增速放緩,但卡拉OK依舊是最大的市場。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也就是說,“唱歌”這項娛樂活動還是有廣闊的市場,只是潛力股不再是傳統KTV。

唱歌的新選擇:線上App,線下玻璃房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對於愛唱歌的人們,2014年是個重要的拐點。

KTV的傳統老大哥們交出了手裡的接力棒,而新秀們伸出了接住的手。

2014年,日後將成為兩大流量巨頭的唱吧、全民K歌App初版本上線;2015年剛一開年,KTV關店潮開始;2016年,迷你KTV登場並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圈地運動。

到2018年一季度,移動K歌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2.27億,較2017年四季度的2.01億環比增長13%。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其中,全民K歌和唱吧二分天下,全民K歌一季度活躍用戶數1.79億人,唱吧以6803萬活躍用戶位於第二,線上K歌市場的流量幾乎由兩大App壟斷。

而2016就開始向商場進軍的迷你KTV,在全國範圍內快速擴張,《關於引導迷你歌詠亭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印發後,文化和旅遊部統計公報顯示,2017 年即有5.4萬個迷你歌詠亭納入備案管理。

與租金和人力成本較高的傳統KTV不同,迷你KTV成本極低,一臺設備的成本在2萬元~3萬元,相對於沉重的傳統KTV,回本更快。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圖為出現在商場裡的迷你KTV。圖片來源:微博@嘟嘟嘟起


口碑發佈的報告顯示,口碑用戶單次在迷你KTV的平均消費在30元左右,遠低於傳統量販式KTV 200元左右的單次消費。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活好不粘人”,迷你KTV用幾首歌的時間填充起一塊塊需求碎片。而資本對於迷你KTV行業的追逐,也為這個行業增加了一分熱鬧。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即使是在被稱作資本寒冬的2018年,迷你KTV行業的投資依然火熱,且背後不乏IDG資本、真格基金、晨興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活躍的身影。

新社交語境下更孤獨的KTV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與新手們如火如荼的熱鬧相比,傳統KTV最近刷的存在感就有些夕陽紅了。比如被下架引發集體回憶的老歌,再比如老年人KTV包場唱歌視頻熱傳。下一步,它們又要去向哪裡呢?

跟這些年發生的更迭一樣,唱歌這個需求一直存在,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更多了。而不管是傳統KTV、迷你KTV還是在線K歌,受限於自身的業態,只能各自佔領一個入口,成為特定人群在某種時刻某種狀態下的娛樂打開方式之一。

“你為啥不愛去KTV了?”去年,《好奇心日報》曾主持過這樣的討論,收到了共5734次反饋。

有些回答很是哀怨,“沒有人約著去”或者“朋友聚不齊”。然而在包廂裡呼朋喚友的人也在回答裡吐苦水,“KTV 給人的社交壓力太大了”或者“其實從沒真正融入過KTV氛圍,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孤獨的,而一群人在一起,年輕人的孤獨卻也如影隨形。

無獨有偶,知乎上也有人提問“為什麼新一代年輕人不唱KTV了?”該問題吸引了500多個回答,被瀏覽了130萬次。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回答者有線下娛樂場所從業者,也有諸多“拋棄”了KTV的年輕人。

考慮到這兩個平臺的受眾都以年輕人為主,回答或可以代表其中一部分人的普遍想法。從中總結一些傳統KTV在青年群體中沒落的原因:

年輕人需要參與感更強的社交。互聯網大潮下,共同文化已不像當年那樣強勢,每首歌都能引起大合唱的歲月一去不回,KTV裡話筒的輪轉、遠距離的交談,使得想要在一場KTV聚會中體驗到參與感,越來越難;而獲取快樂的方式越來越多,不管是唱歌,還是玩遊戲、喝酒、吃拼盤,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調研發現孤獨是空巢青年生活主旋律,68%的空巢青年一週以內感到孤獨。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都市職場人的孤獨、老人走進KTV的互相抱團……人群正在被切割細分,孤獨怪們走進玻璃房間,流量壕們打開數據開關開始錄音。曾經那些呼朋喚友走進KTV的人們,就這樣被瓜分了注意力,漸漸分流。

在擁有了更多選擇的時代,再難用一種大一統的方式粗暴觸及到大部分人群。正在不斷變化的卡拉OK行業,也被推著用更多碎片的方式,不斷增加對目標人群情緒的觸點。

街口,那家還在營業的KTV依然亮燈至深夜。

今夜有人歡唱,有人入眠。

為什麼年輕人不去KTV了?

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