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故事》~傳福音、行神蹟、立使徒

傳福音、行神蹟、立使徒

耶穌離開加利利的拿撒勒以後,在以色列各地(包括撒瑪利亞),主要在加利利各地(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在猶太及耶路撒冷)傳佈天國的福音,在會堂內外教導人們。

耶穌的教導多以比喻為主,比如撒種的比喻、稗子種在麥田的比喻、寶貝埋在地裡的比喻、珠子的比喻、面酵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撒網捕撈的比喻、生命的食糧的比喻、失羊的比喻、丟錢的比喻、浪子回頭的比喻、還債的比喻、葡萄園做工的比喻、財主和乞丐的比喻、好牧人和盜賊的比喻、真葡萄樹的比喻、王儲的僕人做生意的比喻、惡園戶的比喻、王為兒子擺設喜筵的比喻、忠僕和惡僕的比喻、聰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的比喻等。耶穌的教導和當時的律法師們完全不同,他以一種絕對自信的教導的口吻向百姓們傳道。

傳道期間,耶穌行了不少神蹟,比如數次驅除附在百姓身上的魔鬼、多次治癒各種疾病(如盲、聾、啞、癱、瘸、麻風、血漏、駝背、高燒等)、數次令死人復活、兩次用很少的食物餵飽幾千人、在船上令湖面風平浪靜、踏著湖面行走等。耶穌的這些神蹟主要是行在社會底層的貧苦人民、被社會輕視的人(如稅吏、罪人、女人和寡婦)身上,體現了耶穌悲天憫人的情懷。

耶穌所行的神蹟和他異於律法師的教導,使他獲得了很多百姓的尊敬和信奉。

《聖經故事》~傳福音、行神蹟、立使徒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

《聖經故事》~傳福音、行神蹟、立使徒

耶穌驅趕惡靈

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初期,有一天,他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簇擁著他,要聽他傳道。耶穌看見有兩條船停在湖邊,打魚的人離開船洗網去了,其中有一條船是西門的。耶穌上了船,坐在船頭講述天國的福音。

耶穌講完後,眾人在一片讚歎聲中陸續散去,只有西門坐在自己的船上補起了剛洗淨的網。耶穌對他說:“你把船劃到深水的地方下網捕魚吧。”

西門說:“我們整夜都在撒網,什麼也沒打著。不過,你既然這麼說,我們就暫且聽從你的,再去試試吧。”

西門和他的弟弟安德烈又把漁船劃到水深的地方,他們將信將疑地把網撒了下去,起網時感覺到沉甸甸的,兩個人怎麼拖也拖不上來,他們只好招呼另一條船上的雅各和約翰兄弟倆來幫忙。活蹦亂跳的魚險些擠破了漁網,裝滿了魚的兩條船都差點沉下水去,西門兄弟從來沒有打到過這麼多的魚,雅各和約翰也是這樣。

驚訝之餘,西門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耶穌將他扶起來說:“不要怕,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等船靠岸,他們拋棄一切跟從了耶穌。

耶穌非常高興,對西門說:“以後你就叫彼得吧。”彼得成為第一個得主賜名的人,後來在眾門徒中大有作為。耶穌又為雅各賜名“雷子”。

耶穌招收了彼得、安德烈、雅各、約翰等四人做門徒後,準備帶著他們前往加利利傳道。

五人剛上路,便碰上了一個叫腓力的人,這人是安德烈和彼得的同鄉。當腓力從彼得兄弟口中得知耶穌已收他們做門徒後,眼流露出羨慕的目光,他正想著以怎樣的方式肯求耶穌也收自己為徒,耶穌開口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話使腓力欣喜若狂。

《聖經故事》~傳福音、行神蹟、立使徒

耶穌在加利利湖邊傳道

腓力想起自己還有個好朋友叫拿但業,他要去勸拿但業也來跟從耶穌。腓力找到了拿但業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拿但業撇撇嘴道:“我不信,彌賽亞會從拿撒勒那個又貧窮又小的村子走出來嗎?”

腓力只好對他說:“你若不信,我帶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耶穌看見拿但業和腓力走近,便指著拿但業說:“這是一個真正的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他是一個坦誠的人。”

拿但業驚奇地問道:“你怎麼會知道這一切呢?”

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之前,你站在一棵無花果樹下,那時我就看見你了。”

耶穌說得一點不錯。這天很熱,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拿但業只好走到一棵無花果樹下去躲避陽光,腓力正是在樹下找到他的。

耶穌的話使拿但業恍然大悟,他清醒地意識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的確就是彌賽亞,是他們的救主。於是,他發自內心地呼喊道:“主啊,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耶穌對拿但業笑了笑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相信了我嗎?以後你還會看到比這更偉大的事呢。”少頃,耶穌又對門徒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的身上。”

就這樣,耶穌在傳道的過程中,聚集在他身旁的信徒日益增多。他也漸漸感到,自己一個人傳道速度太慢,必須挑出一些忠誠可靠的門徒,讓他們分擔自己的使命,奔走各地傳道,讓更多的人接受天國的福音。

耶穌從眾多的信徒中選出十二個人,賜給他們驅逐邪靈和醫治各種疾病的權力。他們是西門(即彼得),他的弟弟安德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雅各的弟弟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做稅吏的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加略人猶大(後來出賣耶穌的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