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传福音、行神迹、立使徒

传福音、行神迹、立使徒

耶稣离开加利利的拿撒勒以后,在以色列各地(包括撒玛利亚),主要在加利利各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犹太及耶路撒冷)传布天国的福音,在会堂内外教导人们。

耶稣的教导多以比喻为主,比如撒种的比喻、稗子种在麦田的比喻、宝贝埋在地里的比喻、珠子的比喻、面酵的比喻、芥菜种的比喻、撒网捕捞的比喻、生命的食粮的比喻、失羊的比喻、丢钱的比喻、浪子回头的比喻、还债的比喻、葡萄园做工的比喻、财主和乞丐的比喻、好牧人和盗贼的比喻、真葡萄树的比喻、王储的仆人做生意的比喻、恶园户的比喻、王为儿子摆设喜筵的比喻、忠仆和恶仆的比喻、聪明的童女和愚拙的童女的比喻等。耶稣的教导和当时的律法师们完全不同,他以一种绝对自信的教导的口吻向百姓们传道。

传道期间,耶稣行了不少神迹,比如数次驱除附在百姓身上的魔鬼、多次治愈各种疾病(如盲、聋、哑、瘫、瘸、麻风、血漏、驼背、高烧等)、数次令死人复活、两次用很少的食物喂饱几千人、在船上令湖面风平浪静、踏着湖面行走等。耶稣的这些神迹主要是行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被社会轻视的人(如税吏、罪人、女人和寡妇)身上,体现了耶稣悲天悯人的情怀。

耶稣所行的神迹和他异于律法师的教导,使他获得了很多百姓的尊敬和信奉。

《圣经故事》~传福音、行神迹、立使徒

耶稣在拿撒勒的会堂

《圣经故事》~传福音、行神迹、立使徒

耶稣驱赶恶灵

耶稣在加利利传道初期,有一天,他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簇拥着他,要听他传道。耶稣看见有两条船停在湖边,打鱼的人离开船洗网去了,其中有一条船是西门的。耶稣上了船,坐在船头讲述天国的福音。

耶稣讲完后,众人在一片赞叹声中陆续散去,只有西门坐在自己的船上补起了刚洗净的网。耶稣对他说:“你把船划到深水的地方下网捕鱼吧。”

西门说:“我们整夜都在撒网,什么也没打着。不过,你既然这么说,我们就暂且听从你的,再去试试吧。”

西门和他的弟弟安德烈又把渔船划到水深的地方,他们将信将疑地把网撒了下去,起网时感觉到沉甸甸的,两个人怎么拖也拖不上来,他们只好招呼另一条船上的雅各和约翰兄弟俩来帮忙。活蹦乱跳的鱼险些挤破了渔网,装满了鱼的两条船都差点沉下水去,西门兄弟从来没有打到过这么多的鱼,雅各和约翰也是这样。

惊讶之余,西门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耶稣将他扶起来说:“不要怕,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等船靠岸,他们抛弃一切跟从了耶稣。

耶稣非常高兴,对西门说:“以后你就叫彼得吧。”彼得成为第一个得主赐名的人,后来在众门徒中大有作为。耶稣又为雅各赐名“雷子”。

耶稣招收了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等四人做门徒后,准备带着他们前往加利利传道。

五人刚上路,便碰上了一个叫腓力的人,这人是安德烈和彼得的同乡。当腓力从彼得兄弟口中得知耶稣已收他们做门徒后,眼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他正想着以怎样的方式肯求耶稣也收自己为徒,耶稣开口对他说:“来跟从我吧。”这话使腓力欣喜若狂。

《圣经故事》~传福音、行神迹、立使徒

耶稣在加利利湖边传道

腓力想起自己还有个好朋友叫拿但业,他要去劝拿但业也来跟从耶稣。腓力找到了拿但业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拿但业撇撇嘴道:“我不信,弥赛亚会从拿撒勒那个又贫穷又小的村子走出来吗?”

腓力只好对他说:“你若不信,我带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耶稣看见拿但业和腓力走近,便指着拿但业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他是一个坦诚的人。”

拿但业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知道这一切呢?”

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之前,你站在一棵无花果树下,那时我就看见你了。”

耶稣说得一点不错。这天很热,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拿但业只好走到一棵无花果树下去躲避阳光,腓力正是在树下找到他的。

耶稣的话使拿但业恍然大悟,他清醒地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的确就是弥赛亚,是他们的救主。于是,他发自内心地呼喊道:“主啊,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耶稣对拿但业笑了笑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相信了我吗?以后你还会看到比这更伟大的事呢。”少顷,耶稣又对门徒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的身上。”

就这样,耶稣在传道的过程中,聚集在他身旁的信徒日益增多。他也渐渐感到,自己一个人传道速度太慢,必须挑出一些忠诚可靠的门徒,让他们分担自己的使命,奔走各地传道,让更多的人接受天国的福音。

耶稣从众多的信徒中选出十二个人,赐给他们驱逐邪灵和医治各种疾病的权力。他们是西门(即彼得),他的弟弟安德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雅各的弟弟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做税吏的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加略人犹大(后来出卖耶稣的那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