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發聲:大膽使用“李雲龍式”幹部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大膽使用“李雲龍式”幹部

——建設更有理想更有力量更有幹勁的幹部隊伍②

■郭天恩

“大膽使用個性鮮明、堅持原則、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幹部,大膽使用關鍵時刻豁得出來、衝得上去的幹部,大膽使用默默無聞打基礎、幹實事的幹部。”對照《關於進一步激勵全軍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中這幾點要求,很容易讓人對號入座,想到《亮劍》中的“刺兒頭”團長李雲龍。

“大老粗”李雲龍缺點很明顯:渾身帶“刺”、出口成“髒”,桀驁不馴、離經叛道。同時,優點也很突出:膽識過人,能征善戰,戰術思想靈活,“打仗鬼點子多”。雖然充滿“傲慢與偏見”,但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深得觀眾喜愛。

“李雲龍”並不只“活”在影視劇中,其原型之一就是開國名將王近山。其人乍見如“白面書生”,然性格急躁且暴烈,凡事爭強好勝,不甘人後,不計後果。“九大”會議期間,許世友向毛澤東進言:“我們現在要準備打仗,有幾個人有戰功,也有錯誤,能否起用?”主席笑問:“何人?”答道:“如王近山、周志堅。”毛澤東曰:“‘王瘋子’啊,我知之,可!”一個“可”字,是對“李雲龍式”幹部的充分肯定,也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無私納賢的寬廣胸襟,更立起了為戰選人的鮮明導向。

選人用人,導向是“風向標”,也是“度量衡”。對軍隊來說,用什麼人,不用什麼人,是關乎戰鬥力建設的核心問題。用對一個人可以振奮軍心,用錯一個人可能會萬馬齊喑。那些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經歷豐富,基礎實、口碑好、得票高,是幹部隊伍的主流和基石。這些幹部出類拔萃,群眾很喜歡、領導看得見,用起來比較放心,也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大多數單位都能夠做到大膽使用。

然而,對於“李雲龍式”幹部,一些單位任用時往往瞻前顧後、謹小慎微,總想放一放、緩一緩,“辨材須待七年期”。這是因為,這類幹部往往“能幹”也“能作”,大多個性鮮明、說話直接,“不會做人”;敢抓敢管、雷厲風行,“不夠靈活”;直言不諱、較真碰硬,“不大老練”。顯而易見,這樣的幹部不好管、不聽話,得罪人不少,得選票不高,用不好會有風險、有異議。某旅一名營長,有血性、敢擔當,善啃“硬骨頭”。旅裡每次執行重大演訓任務都少不了他,但每次提升使用總會有不同意見:個性強,脾氣大,不成熟,建議“再考察考察”。

當然,相較於那些循規蹈矩、四平八穩的“循吏”,“李雲龍式”幹部確實“愛犯上”“一根筋”“惹人煩”。正如迪蘭·托馬斯所寫:“儘管智者的言詞不如雷電般轟轟烈烈,儘管深知歸於黑暗是不變的法則,他們不會溫順地走進那安息的長夜。”但軍隊是要打仗的,“兵者,詭道也”,“鬼點子多”的人往往能笑傲沙場。如果一味地起用“聽話型”“鴕鳥型”幹部,而讓“李雲龍式”幹部“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如何能夠創造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如何能夠出其不意地制勝強敵?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幹部使用不可能千人一面,關鍵是要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李雲龍式”幹部雖然不善言辭、剛正不阿,甚至不諳世故、性格倔強,但只要不求全責備、棄之不用,而是量才授職、任其所宜,就能給人驚喜、創造不凡。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纇,何況人乎?如果容忍不了其缺點,就難以欣賞其優點;如果接受不了其個性,就無法發揮其才能。

自古軍旅盼良將,沙場征戰浪淘沙。如何大膽使用“李雲龍式”幹部,既是一道難題,也是一道考題。把能打仗、敢擔當作為使用幹部的“第一標準”,既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培養,又多一些寬容對待、主動保護、撐腰鼓勁,不把有個性的“烈馬”當成不聽話的“犟驢”,“李雲龍式”幹部就能脫穎而出,平時工作就會多一些闖將,未來戰場就能多幾分勝算。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