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秦漢時境內曾置陰陵、東城二縣和曲陽候國,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遠縣。千百年來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叱吒風雲人物。如:“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的東吳名將魯肅;明大義,敢直言,察民情,有口皆碑的南宋名相董槐等。定遠縣文墨也曾一度佳譽天下,素有“壽(縣)字,懷(遠)畫,定(遠)文章”之美譽。東吳名將魯肅、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均出於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羅炳輝、張雲逸、譚震林、徐海東等,曾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

定遠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接滁州,西鄰淮南,南依合肥,北連蚌埠。近入南京、合肥都市圈,遠融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古有“境連八邑,衢通九省”之譽。與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緊密相連,具有明顯的區位、交通、資源、成本和市場優勢,是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方便,京滬高鐵、 淮南鐵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連接線穿境而過,距南京、合肥等周邊大中城市僅1小時左右車程,到上海6小時車程。

定遠物產富饒,資源豐富。農產品主要有糧食、油料、水產品和肉類等,還盛產棉花、烤煙、大蒜、薄荷等經濟作物。尤其是“定遠豬”、“定遠麻鴨”深受全國各地歡迎。油料總產進入全國前6名,居安徽第一位,糧食成為全國百強縣之一,居全國第27位。年產糧食8億公斤、油料1億公斤,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畜牧養殖業發達。常年存欄生豬180萬頭,出欄110萬頭,1987年被列為國家瘦肉型豬基地,1996--2009年連續14年躋身安徽省畜牧生產十強縣行列,目前,年生豬存欄量居全省第二,肉類總產首次進入全國百強縣第88位、全省第6位。我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多、質量好。已探明的有岩鹽、石膏、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麥飯石等23個品種。其中:岩鹽儲量為20億噸,為安徽省獨有,已形成年產120萬噸鹽的開採加工能力。石膏儲量3億噸,平均品位70%以上,已形成年產150萬噸的生產規模。

定遠蓄勢待發,奮力跨越。2010年底至2015年底,財政收入從5.1億元增長到16.1億元,年均增長25.6%,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從86.5億元增長到15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從78.3億元增長到166.5億元,工業增加值從20億元增長到48.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5.2億元增長到51億元,年均增長分別達11%、21.8%、16%和15.1%。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被國務院和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12年,在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中由2011年的三類縣第11位上升到第6位;2013年,縣域目標管理考核進入全市前三位;2014年,獲得全市第二位,實現進入全市第一方陣目標。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據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定遠縣漢族人口395150人,全縣共有四個少數民族,回族5617人,滿族6人,侗族1人,蒙古族1人。

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定遠縣共有九個民族,八個少數民族共有人口1488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14%。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分佈地區最廣。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定遠縣共有22個民族和1個未識別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為762850人,佔總人口97.72%。回族次之,為17412人,佔總人口的2.23%。壯族264人,苗族41人,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有彝、布依、滿、瑤、土家族,不足10人的有蒙、藏、維吾爾、朝鮮、侗、白、哈尼、黎、水、景頗、達斡爾、仫佬、毛難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為77917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0196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2792人,下降2.8%,年平均下降0.29%。全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為98155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864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5123人,增長10.7%,年平均增長1.02%。

定遠有1個民族鄉11個回族村、1個回民居委會(定城南大街回民社區),有回、壯、滿等30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0%以上。現設1所完全民族中學、4所民族小學。全縣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3大宗教,有依法審批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114個。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近年來,定遠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緊圍繞“追趕跨越、爭先進位”的奮鬥目標,牢牢抓住打造千億鹽化產業和建設現代中等城市兩大龍頭,大力推進工業強縣、開放活縣、商貿興縣、城鎮帶動、統籌發展三大戰略,著力打造白色鹽化之都、紅色旅遊勝地、綠色生態家園,開創了追趕跨越、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正在日益彰顯出將相故里、鹽化之都、紅色之鄉、江淮明珠的獨特魅力。在加快經濟發展同時,堅定不移地把城市建設作為優化環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的先導工程,大力推進城鎮化戰略,堅持以大思路謀劃,大手筆建設,大力度推進,以新區建設為龍頭,全面掀起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促進了縣城規模的快速擴張,拉動了城市人氣的迅速聚集,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優化了加快發展的投資環境,提升了定遠的對外形象,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幾年來的科學規劃、大力開發和加快建設,全面拉開了中等城市的發展框架。城東新區構建了8平方公里的路網框架,建成了6平方公里核心區;工業園區構建了15平方公里路網框架,建成13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初步形成了佈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新縣城。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按照建設環境優美、宜居宜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中等城市的發展規劃,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新區基本形成了以提供公共服務為職能的行政辦公區;以人民廣場、生態公園、花園湖主體的休閒景觀區;以龍星賓館、定遠賓館、偉華新天地主體的商業服務區;以定遠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主體的文化服務區;以城市花園、偉華幸福城、安鹽國際、天裕國際花園、合蚌路安置小區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合蚌路兩側組團開發形成的十里商業街;以“一環一縱一橫”骨幹的路網組成快速交通網,改善了人居環境,彰顯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


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那麼你瞭解中國定遠縣概況嗎


通過大力城市改造,建設安置房2.1萬套,有9000多戶居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小區,提升了生活質量通過引進蘇果購物廣場、陽光商業廣場、嘉禧廣場、偉華新天地商業街、金馬時代廣場、大潤發超市等一批知名商家,改善了群眾的購物環境;通過建設一批文化設施和城市景觀,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聚集了城市人氣。

定遠位於合、蚌、淮、滁四個城市交匯中心交通便利,淮南鐵路貫穿境內,京滬高鐵縱貫南北並設有定遠站,津滬鐵路緊鄰而過,合徐高速公路橫跨境內。縣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兩機場僅不足兩小時路程。淮南鐵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連接線穿境而過,距南京、合肥等周邊大中城市僅1小時左右車程,到上海6小時車程。淮南鐵路、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縱貫縣境西部,京滬高速鐵路在境內長約50公里。公路有定遠到合肥、蚌埠、滁州、三界、明光、朱巷、永寧等幹線。至2013年,全縣公路總里程2661.1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條50.47公里,省道4條194.499公里,縣道17條355.412公里,鄉道70條551.193公里,村道663條1509.604公里。

近年來,定遠縣不斷加大投入,縣、鄉(鎮)、村三級文化網絡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縣級文化單位為龍頭、鄉鎮綜合文化站為樞紐、村農家書屋為基礎的三級文化網絡。

城區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先後新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定遠大劇院等多項文化設施。2008年6月動工興建定遠縣博物館(漢畫像石陳列館),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有藏品134件,2009年8月舉行開館儀式。2007年新建圖書館,建築面積2260平方米,藏書8萬冊。2013年晉升為國家一級館。縣文化館現有活動面積2800平方米,作為國辦群眾文化單位,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陣地。發揮培訓、輔導、引導社會文化活動功能。每年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10餘項,舉辦大型節慶廣場文化活動20多次,豐富群眾文化活動,2012年由國家三級館晉升為國家二級館。定遠大劇院於2008年9月竣工,集演出、電影、會議、展覽等多功能於一體,擁有12個小型會議室、一個多功能廳和一個大劇場。具有同時接待多個會議、大型演出及大型會展的能力。電影公司2004年在原人民電影院原址上新建一座集電影、商貿、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現代化銀海廣場大樓,總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2013年通過裝修升級,和上海大光明院線合作新建一所集多廳、院線為一體的多功能數字影院,擁有7個豪華數字放映廳、影片全國同步上映。

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升級。實施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新建了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79個農家書屋和22個電子閱覽室。每個建成的綜合文化站面積均達300㎡以上。具有書報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文化資源共享服務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等。配備了樂器、演出服裝、電腦、電視、音響、辦公桌椅、閱覽桌椅、櫥櫃等設備。每個農家書屋面積都大於20平方米,配有兼職圖書管理員,統一配發了書報刊櫥、閱覽桌椅,收藏圖書、音像製品1600餘冊,涵蓋歷史、文學、農業科技、醫療衛生等領域。三是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按照每個鄉鎮不少於10臺電腦終端的標準配置設備,一臺服務器,安裝了寬帶,免費向居民開放,方便家中缺乏電腦的居民上網查閱資料,同時也為居民提供業餘休閒娛樂新場所。截止2011年底,我縣所有鄉鎮都建有綜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有農家書屋。自2011年6月起,我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實行了免費開放,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活動場所

公園:花園湖公園、曲陽生態公園等、黎明湖濱湖公園、吳圩薔薇公園、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園、爐橋淮溪公園等。

廣場:陽光廣場、人民廣場、魯肅廣場、令狐山禮文化廣場等。

其他:體育中心、定遠文化館、定遠大劇院、銀海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老年活動中心、定遠博物館、定遠城鄉規劃館、爐橋鹽化規劃館等。

2013年,縣圖書館晉升為國家一級館,建成15個電子閱覽室,舉辦全國首個農家(作家)書屋創立十週年座談會。積極開展送電影、送戲下鄉3300餘場;投入540萬元,啟動池河太平橋修復工程;新建村級農民健身場所59個。

民俗節慶

藕塘民俗文化節:據明嘉靖年間所修《定遠縣誌》記載,東漢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廟中。當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侶授其學業,子伯後官至楚國丞相,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廟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稱黑奶奶)金身並立塔為志。四鄉八里村民紛紛拜謁,祈禱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後來便漸漸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廟會,世人秉承遺風,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廟會至今已延續近2000年。2012年定遠縣委、縣政府將其升格為民俗文化節。

池河梅白魚美食文化節:梅白魚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魚種,魚色如銀,漿汁似奶,肉嫩味鮮,堪稱魚類一絕;每年的梅雨季節大量的魚群從洪澤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產卵生衍,遨遊在池河水域,獨特的池河水質盛產出聞名遐邇的梅白魚。

能仁廟會:元朝末年,蘇州民女和玉鳳(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義俠鄧九公,劫富濟貧,聞名天下。大明永樂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為遠近香客進香拜佛的聖地。特別是二月初八這一天,方圓幾十裡的百姓,紛紛來到能仁寺燒香拜佛,敲鑼打鼓、玩燈。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

民樂

民間流傳的器樂曲甚多,有維妙維肖的《百鳥朝鳳》,有細吹細打的《抱妝臺》,有歡樂明快的《小開門》,有行雲流水的《溪流情》等。打擊樂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鵲登枝》《兔子扒窩》等。每逢婚喪壽誕、逢年過節之際,愛好樂器的農民們或數人組班或數十人聚集,笙蕭管笛,喇叭鑼鼓,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在鑼鼓音樂中,以能仁鄉涼亭班子為優,他們除雙套大鼓、大鑼、大堂鑼外,還配有20至30面手鑼(又名哈叭狗),演奏時輕如良霄月夜,急似暴風驟雨,風格獨特,是定遠縣民間器樂曲中的一朵奇葩。

民間舞蹈

蘭花燈:也稱《扭蘭花》,泛稱《花鼓燈》,流行於全縣境內。舞蹈中有“蘭花”4至6人,“韃子”、“岔傘”各1人,皆為男角。“蘭花”上穿紅,下著綠,頭扎紅色綢球,綢帶披垂兩旁,腦後梳獨辮,雙手持紅巾,打扮俊俏;“岔傘”上穿鑲綠邊對襟白褂,下穿紅色彩褲,頭扎紅巾,手持岔傘;“韃子”上穿淡黃大襟便衣,袖口鑲紅邊,外穿翻毛皮襖,頭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馬褲,足蹬黑色長筒馬靴,手拿芭蕉扇。《蘭花燈》迄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了,相傳在元朝以前,定遠境內就有《蘭花燈》班子,不過那時只有“蘭花”和“岔傘”,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不準玩燈,所以,那時“蘭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戰爭時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據地,逢年過節和開慶功大會,人民群眾自發地掀起玩《蘭花燈》的熱潮,老百姓、政府幹部、新四軍官兵都參加扭跳,並在唱詞上賦予新的內容。建國後,人民又自發地將男扮女裝的“蘭花”改為女性扮演,每逢佳節,都有好幾班,甚至幾十班《蘭花燈》爭相表演,在鑼鼓伴奏中,且歌且舞,藉以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獅子舞:流行在站崗、東興、九梓一帶,表現勞動人民智慧、勇敢和大無畏精神。

龍舞:流行於倉鎮、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們舞龍祈雨,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春佳節舞龍燈,常表達農民喜悅心情和祁求神龍福佑來年國泰民安。

花車、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紙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頭漁翁撐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樂聲中,見風采柳,邊歌邊舞,十分活躍。

其他還有花挑、蚌舞、跑驢、大頭和尚戲柳翠、五馬破曹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曲藝

定遠境內流行的曲種有大鼓、琴書、評書、快板書、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書。

解放前,曲藝藝人沒有固定演出場地,沒有組織,各自拜師求藝。在農村集鎮和廟會上設攤演唱,有時也到大的自然村莊或富裕人家說唱。解放初,縣文化部門設立流動藝人管理組,管理曲藝隊伍。1956年,縣成立曲藝協會。至1960年,曲藝協會會員由解放初期的30人發展到67人。每個會員發一枚金屬會員證章和一張會員證書,按月繳納會費,憑證在縣內外流動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間,曲藝協會被迫解散,曲藝藝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復說唱活動。1978年10月恢復定遠曲藝協會,對全縣167名曲藝人員進行考核,擇優吸收69名藝人入會。為加強管理,制定了新的《協會章程》和《演唱守則》。1979年2月22日,縣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藝管理小組。80—90年代,農村曲藝活動逐漸減少,曲藝組織名存實亡。

定遠曲藝藝人大部分識字不多,沒有定型曲目,說唱內容較亂。為此,縣文化館曾幫助曲藝協會對《楊家將》、《瓦崗寨》、《包公陳州放糧》、《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等新、老書篇,進行加工、改編,並多次參加省、地曲藝會演。

定遠曲藝分南北兩大派,南派以李學聖為首,使用木質搭板,以大鼓為主。北派以王家珍為首,使用金屬鋼板,以琴書為主。較有影響的曲藝藝人有甘華福、劉正先,後被調入省曲藝團工作。此外還有琴書藝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陳慶餘(盲人),大鼓藝人龐玉芳等。龐玉芳熔南北兩派大鼓藝術於一身,演唱時繪聲繪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一)鼓書 鼓書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執鼓槌,一手執搭板或鴛鴦板,邊槌,邊打板,邊唱,邊說,夾唱夾敘,韻味很濃,十分動聽。

(二)評詞 說書者面前放一張條桌,桌上放一驚堂木,以白話方式敘述故事,有聲有色。

(三)琴書 一男一女兩人合作,男人手操墜胡,女人一手執搭板,一手敲楊琴,有說有唱,有彈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動聽,氣氛熱烈,節奏感很強,群眾十分喜愛。

教育

1949年2月皖北四分區在定城開辦津淮中學定遠分校,招學生90餘名,5月學校停辦,大部分學生參加工作,少部分學生繼續讀書。1949年8月,恢復“定遠初級中學”,招收兩個班,學生93人。1952年,在爐橋開辦定遠縣第二初級中學。1956年,在西卅店開辦定遠縣第三初級中學,招收初一新生110人,教職員工15人。1957年在藕塘革命老區開辦藕塘初中。1958年,開辦池河初中、吳圩初中,定遠一中首設高中班。當年,全縣有6所初、高中,初中在校生2236名,專任教師79人,高中在校生114人,專任教師8人。1960年,爐橋中學招收了高中班;1962年撤銷高中班,學生併入定遠中學。1962年後,由於貫徹和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學秩序恢復正常,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截至1990年,全縣中等教育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培養初中畢業生136484人,高中畢業生24239人。自1977—1990年,為大專院校輸送合格新生2721人,部分學生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其中有博士研究生12人,碩士研究生43人。截至2012年,定遠中學、定遠三中成功創建為省示範高中,定遠二中、爐橋中學成功創建為市示範高中,定遠高中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2012年高考本科達線3219人,達線率47.07%,高出滁州市平均達線率3.6個百分點,高於全省7個百分點,實現2012年高考錄取總量與精品目標的雙豐收。2011年,定遠縣被確定為中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研究試點縣。2011年縣職教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截至2012年,定遠有82所幼兒園,其中公辦園43所,民辦園39所,市級一類園2所,二類園7所,在園幼兒16068人。2011年新建公辦幼兒園5所、民辦幼兒園1所,改建3所,2012年新建4所,努力實現三年內每所鄉鎮擁有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目標。2012年,全縣學前一年毛入園率8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53%,縣示範幼兒園、民族幼兒園被評為“市級一類園”、定遠縣被確定為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2012年,發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7302.6萬元、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125萬元。完成23個、3.1萬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設。新建標準化學校18所,新改擴建13所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被列為國家標準研究試點縣。高考本科達線人數3219人,連續四年居滁州全市第一。

科技

在1978年省和地區召開科學技術大會和1982年縣召開科技成果表彰會上,全縣受獎勵135項,其中省級4項,地區級13項,縣級127項;農業80項,工業23項,衛生27項,教育3項,財貿5項,其他6項;受表揚25項。

1954—1990年,全縣各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在省級以上科技、學術報刊上發表文章113篇,其中醫藥衛生方面96篇,老中醫蔣立基創造的“新加四妙湯”一方,被國家級《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收載。蔣立基、蔣運祥、蔣運勝3人合寫的《蔣立基運用紫芍一貫煎治婦科病經驗》一文,獲省自然科學學術論文三等獎,滁縣地區優秀論文獎。

衛生

建國前,定遠縣內以中醫為主,西醫甚少。行醫者大多私人開辦藥店診所,也有的趕集擺攤、串鄉行醫。藥品數量、品種、醫療器械甚少。瘟疫猖獗,傳染病連年不斷,群眾貧病交加。據歷史記載:光緒末年,定遠每年發生天花5100人左右,死亡1350人;麻疹15000人之多,死亡500人左右。民國24年(1935年)和35年,定遠兩次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人不計其數。全縣人口平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以上。

建國後,縣境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相繼建立,實行中西醫結合。至1956年,全縣開辦中西醫聯合診所58個,中西醫人員319人。隨後逐步發展以西醫為主,以中醫為輔。至1990年,全縣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528個,其中縣屬醫療衛生單位7個,區全民衛生院7個,鄉鎮集體性質衛生院54個,村級衛生室438個。衛生機構遍佈城鄉,醫療網點星羅棋佈。從醫療預防到婦幼保健,從醫政管理到藥品監督,已形成比較完整的醫藥衛生體系。

醫療設備不斷完善。1949年,全縣無一張病床。1990年,發展到1223張。建國初期,縣衛生院僅有手術剪刀、鑷子等簡單醫療器械。1990年,鄉衛生院大多有顯微鏡、少數有B型超聲波診斷儀;區衛生院有手術包、超聲波診斷儀、200毫安X光機等;縣級醫院有胃鏡、激光治療機、肺功能測定儀等先進醫療器械。衛生隊伍不斷壯大,全縣有各類醫務人員2893人,平均每1萬人口中有衛生人員37名。

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建國初期,只能診治一般的常見病,外科只能做一般小手術。以後不斷分來一批批大中專畢業生,同時選派部分人員去外地學習,醫療水平逐漸提高,許多疑難和危重疾病得到診治,高難度手術達到省內縣級醫院較高水平。1990年,全縣人口平均壽命69.75歲,嬰兒死亡率下降為16.1‰。2012年,定遠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順利推進,在安徽全省率先實現基本藥物零差率、診察費調整和財政醫保資金支付“三同步”。鞏固完善基層醫改成果,新農合實現擴面提標,參合率達98.3%。縣總醫院和曲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上,2013年新開工保障性住房888套,建成468套。全面完成新型農民培訓、就業技能培訓任務,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參保人數16萬人次,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任務。“一戶多殘”家庭全部納入生活困難救助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