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專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廂文化價值

2018年12月26日,上海老城廂文化價值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由上海通志館、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主辦,《上海灘》雜誌編輯部承辦。來自上海市政協、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博物館、上海石庫門研究中心等機構領導和專家,及多家新聞單位記者等近30人與會。

「工作动态」专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厢文化价值

老城廂位於中心城區,由人民路、中華路圍成,佔地約199.72公頃。老城廂歷經千年演變,是上海城市之根。唐朝時期此地出現上海早期居民聚落,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前設徵收酒稅機構上海務,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設上海鎮,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格上海縣。經歷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老城廂成為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年間,老城廂成為上海大都市一部分,中心地位不再。如今,雖坐擁外灘、南京東路、陸家嘴的核心區位優勢,但愈趨破敗的低矮舊裡,已與夜幕下繁華璀璨的黃浦江沿岸高樓形成強烈反差。上海現正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邁進,老城廂作為上海古城,歷史與現實價值極為獨特。

「工作动态」专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厢文化价值
「工作动态」专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厢文化价值「工作动态」专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厢文化价值
「工作动态」专家聚焦上海千年老城厢文化价值

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在致辭中說,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專門詢問了老城廂的近況,並對舊區改造提出明確要求。李強書記、應勇市長今年專程前往老城廂實地調研。今天召開老城廂文化價值研討會,對於深入挖掘老城廂歷史文化底蘊、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增強上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講話指出,老城廂是中國城市發展活的歷史博物館。隨著城市發展,留存到今天的上海老城廂,已經成為全國範圍最大、歷史最久的老城廂區域。講起老城廂必然講到上海,講起上海必然講到老城廂,老城廂已經成為上海的地理標誌,也成為城市的歷史標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上海構築具有世界影響力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元素。

會上,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提出,近代以前上海傳統就是老城廂傳統,老城廂傳統也是近代上海城市品格的淵源,其最典型特點就是重商、開放、勇於學習、不忘根本。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上海處於江海之匯、南北之中,老城廂還體現了海納百川的特色。他認為對於老城廂的保護,應該將創新利用與保護保存的概念相區別,而且要有地方立法。上海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陳燮君認為,保護老城廂應遵循國家文物保護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戴鞍鋼指出老城廂是進取、開放、包容的上海城市基因的源頭,是民族抗爭奮鬥之地,不應僅從租界來看上海,還要從老城廂看上海。

同濟大學教授盧永毅、陳飛分別從建築學角度對老城廂文化價值進行了思考。盧永毅認為,老城廂作為城市遺產,其城市格局完整、結構邊界清晰、街巷肌理獨特、建築園林類型多樣,要通過對其風貌特徵的梳理,形成老城廂文化價值的系統性認識。針對專家提出的老城廂脫胎於江南傳統文化的觀點,陳飛提出,為什麼老城廂現在沒有留下一河一浜,江南園林也很少留存?對此,熊月之教授認為:這與上海城市寸土寸金土地有非常大關係,致使很多園林被毀掉而蓋起房子。陳燮君研究員也認為填浜是城市發展、人口遷移的無奈之舉。同時,他提出應該用“水漲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的研究理念,即將老城廂放在中國現代城市發展、大上海城市轉型背景下,隨著“水漲”,老城廂價值自然“船高”。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史研究室主任馬學強認為,老城廂文化價值表達多集中在文物、文獻、建築上,老城廂是東西文化交流重要場所,還應關注人的活動。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雪敏認為老城廂有城市發展戰略資源價值,對於文化大都市建設軟實力的注入與提升有著深遠意義。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雪敏認為老城廂有城市發展的戰略資源價值,文化旅遊、文化體驗、新型時尚應該進入老城廂,使其具有文化差異吸引力和地域文化特色。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王依群主持研討會。他表示,老城廂是上海江南文化滋生地,是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基礎。挖掘老城廂文化價值,追溯上海城市起源,從而更好地保護與發展老城廂,對於延續上海歷史文脈、留存城市記憶、承載時代精神、打造全球城市,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