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理解新時代下民生髮展的新思想

時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的形成都離不開它所處的那個時代;思想是時代之問,每一項事業的建設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民生建設邁向新徵程,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髮展的重要論述,成為指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行動綱領。準確領會、深刻把握十九大報告關於民生問題的新思想與新論述,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目標任務

作為關乎百姓生計的民生事業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它總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的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體現時代特徵、保障民眾生活的建設任務,民生建設永遠也不會終結。這不僅是民生建設的內在規律,更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新時代民生建設的任務和目標,努力補齊民生建設的短板,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著力解決民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呼籲,做到原來沒有的民生項目要儘快實施,一些覆蓋不全面的民生項目儘快實現全面覆蓋與全員覆蓋,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待遇差距過大的民生項目要通過深化改革使之縮小到更加合理的範圍,促進民生事業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建設,讓人民的生活更為寬裕。通過解決民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進社會凝聚,減少社會排斥與社會對立。

二、突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戰略地位

勃興之間民生為大,美好生活民生為先,社會安全民生為基,這是人類數千年發展史的經驗總結,這意味著民生事業總是與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緊密相連。然而,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往往從經濟發展的補充、社會矛盾的化解、社會問題的解決等方面去理解並開展民生建設,似乎民生事業只是為了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以為經濟發展了民生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由此導致民生事業滯後於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把民生事業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個戰略高度上,把民生事業當做增強民族凝聚力及國家向心力的有效手段,認為民生保障是人民安全的重要基礎,民生得不到保障與改善就不可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因此,民生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體系有機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工具。這不僅提升了民生建設的戰略性地位,而且完善了國家安全體系,增強了建設民生事業的自覺性。

三、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價值依據

民生內涵十分豐富,既可以從“搖籃”到“墳墓”,也可以只關注某個階層及其某個方面的項目,既可以是物質生活的也可以包含精神生活的項目,既可以解決基本生活需要也可以提供高福利項目。這就要求民生建設必須堅守底線,底線不清、失去底線甚至沒有底線都不利於民生事業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一段時期以來,人們沒有很好地理解中國民生建設的領域、範圍及邊界究竟在哪,各主體在民生建設中的責任範圍、責任邊界及責任大小不夠清晰,各主體的民生權利大小、民生待遇多寡明確不夠,民生事業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守底線”,尤其要守住政府的責任底線,明確政府在社會保障項目及其待遇與水平等方面承擔的責任,合理區分哪些是具有底線性質的民生項目,何種水平的待遇民眾必須能夠享有,民生待遇差距究竟控制在多大範圍內比較合理。堅守底線就是要“兜底線”,確保民生項目能夠覆蓋到民眾基本生活的各個方面,民生待遇能夠解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並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切實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堅守底線就是要建機制、“織密網”,在民生項目全覆蓋、地區全覆蓋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人員全覆蓋及服務全覆蓋;堅守底線就是要保障適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續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這麼說,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業中堅守底線是永葆民生事業公平可持續的根本保證,它與民生建設的目標及地位一起使得我黨的民生事業發展在新時代散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作者: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廈門大學黨委黨校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