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日前,嫦娥四号已经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始了繁忙的科学探测工作。截至目前,全世界总共有3个国家,20个探测器,6辆月球车(巡视器),到达过月球的正面,而在月球背面,只有1个国家,1个探测器,1辆月球车(巡视器),那就是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我们不禁要发问,在遥远的火星上,都可以在任何经度着陆,为什么在距离相对较近的月球上,人类很难实现月球背面的着陆呢?月球为什么有“正面”和“背面”?是因为月球是扁平的且不旋转吗?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月球既然被称为“月球”,而不是“月饼”,说明它当然不是扁平的,它是一个球体。但是这个球体的运动有些奇怪,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相同的。这就导致了月球总是一个面朝向地球,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总是那个样子,从不变化。(实际上月球有天平动,只是肉眼不易察觉。)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叫做“潮汐锁定”。月球的引力能影响地球上的海洋出现潮起潮落,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大得多,在月球上造成的潮汐力更加巨大,月球上虽然没有海洋,但月球自身已经被地球引力拉得产生形变,导致月球的引力平衡出现扭曲,最终被地球锁定,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如此一来,人们就自然而然地给月球分出了正反面。那么登陆月球背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月球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需要在地球上远程操控,但是月背永远无法朝向地球,巨大的月球挡住了操控信号,接收不到地球信号的探测器是没有灵魂的,是无法工作的!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经常开车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我们要想观察汽车后方的情况,只要看看后视镜就可以了。我们同样可以用“后视镜”的方法来传输信号,在月球背向地球的那一面的上空,放一个镜子,来反射信号。鹊桥中继卫星就是这面镜子,它在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架起了一座通信的桥梁。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地球、月球和鹊桥中继卫星,三者构成了一个三体系统。三体系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点,但它运动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已经折磨了三体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外星人)无数个纪元,多少次的文明都被三体的复杂运动毁灭。人类至今仍然无法掌握三体运动中的相互平衡,即使是极其简化了的三体问题,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开始,在随后的几百年中,欧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庞加莱等等大科学家们,绞尽了脑汁也未能将它攻克。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地球、月球和鹊桥中继卫星所构成的三体运动,与《三体》小说中的“三体世界”有一点不同,小说中有三个大质量的恒星在互相影响,而我们如今面对的,只有一个大质量的地球,小质量的月球,和一个相比之下质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卫星。但是这个小卫星又处于两个大天体引力的影响下,这就是限制性三体运动。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在限制性三体运动的问题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拉格朗日对限制性椭圆轨道三体运动求出了五个特解,并由此计算出5个在三体系统中引力达到平衡的所谓“拉格朗日点”,如果把物体放到三体系统的拉格朗日点上,物体会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拉格朗日点一般用L表示,这5个拉格朗日点简称为L1、L2、L3、L4、L5。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而嫦娥四号任务的“后视镜”鹊桥中继卫星,恰好可以放在L2这个引力平衡点上。但是,让鹊桥中继卫星保持在L2上不动是不行的,月球仍然位于中继卫星和地球之间,阻挡信号。这就要求鹊桥中继卫星在L2点上动起来,做环绕运动。这样的运动形式称之为晕轨道形式。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晕轨道,并不是说鹊桥中继卫星把自己绕晕了,这个晕字在这里念yùn。从地球上看,卫星的运动轨迹就像月晕一样,围绕着月球,但实际上并不是和月球在同一平面上。晕轨道在与地-月连线垂直并通过平动点的平面附近。卫星距平动点的距离超过3500公里,围绕平动点的运动周期约为半个月。这样就使月球背面与地面实时通信的困难得到解决。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鹊桥中继卫星,保持在月球拉格朗日2点的位置,做晕轨道运行。这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是全世界独一份的领先技术,完美解决了三体运动的世界性难题,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科技水平,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又一有力尝试。

嫦娥四号能够实现月背着陆,是因为中国科学家完美解决了三体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