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娘炮之爭霸經過多次發酵,佔據了輿論風口。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相信大多數人都無心加入這場全民辯論中,甚至瓜都懶得吃,畢竟從二十幾年前的“抵制韓流”到今天抖音上的繡花脂粉,關於男性氣質的爭辯從未停歇,而相貌能否代表本質的論題也是老生常談。反倒是那些塑造了經典陰柔美的藝術家們,極少被“娘炮之爭”殃及,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搖滾歌星邁克·傑克遜,以及今天我們要聊的哥哥張國榮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一、長髮裙裝也曾遭白眼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觀點,張國榮於“娘炮之爭”倖免,只是因為名聲太盛又隕於巔峰,沒人敢提及而已。

很明顯,這位網友並不瞭解上世紀末的影壇和樂壇。

四大天王之前,統治香港樂壇的是譚詠麟和張國榮。香港這座歷經磨難的城市將它的堅韌氣質播撒到這二人身上,譚繼承了剛勁,張繼承了柔勁。

而張國榮自帶的柔,也曾一度水土不服

跨越1997演唱會中,到了《紅》這首曲目時,為了表達此曲熱情洋溢的概念,張國榮腳蹬紅色高跟鞋,血色紅唇,性感的聲線和魅惑的身姿完美詮釋了“你是最絕色的傷口”。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2000年熱情演唱會,哥哥身穿法國著名設計師Jean Paul設計的裙,加上一襲飄逸長髮,試圖打破兩性的刻板印象,營造出一種含蓄轉折的舞臺效果。

可惜的是,此曲一出,噴子們瞬間炸了鍋,在惡意驅使下做出了大量的攻擊性報道,其中不乏“娘炮”“扮女人”“長髮貞子”等字眼。

這事兒一鬧騰,設計師直斥亞洲媒體膚淺,毫無品味,從此再不為亞洲藝人設計服裝。可見,在張國榮短暫的藝術生涯中,也曾被“娘炮”的標籤,反倒作為當事人,他心態比較開闊,在採訪節目中坦誠地道出了自己的藝術理念。

事後,這場演唱會被央視爸爸評為“藝術性最高的演唱會”。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二、陰柔形象塑造經典

在影視劇領域,哥哥塑造過太多經典形象,仔細回想,那些名垂影視的角色,似乎也與直男審美不沾邊。

《霸王別姬》裡,他是人戲不分的“程蝶衣”,男扮女裝不瘋魔不成活,明知自己男兒身,卻逃不出女嬌娥的悲慘命運;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春光乍洩》裡,他是與同志愛人耳鬢廝磨的何寶榮,原來愛情糾纏,男女一致。寂寞的時候,每個人都一樣。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家有喜事》裡,他是喜歡翹起蘭花指的、隨時求抱抱的二弟,一個眼神,一段步伐成就了經典“娘娘腔”形象。除了以上三部主題較為邊緣的電影作品,哥哥在主流商業片中也大都演繹著“被保護”的角色。《英雄本色》裡的阿杰、《縱橫四海》裡的阿佔、《倩女幽魂》裡的寧採臣、《阿飛正傳》裡的旭仔......

總之,在大眾接觸最多的幾部電影中,張國榮飾演的角色充滿了女性的陰柔和嫵媚,

電影中的他更像是一名需要別人照料的小弟,男性荷爾蒙不足,一路磕磕碰碰最後成長成熟,與如今彭于晏、吳京們的熒幕形象完全相反。

三、作品中玉面書生,現實裡一腔熱血

在舞臺上,哥哥穿裙束長髮;在電影裡,極盡陰柔之美。

在十幾年後,卻鮮有把他與娘炮掛鉤,為什麼?

在歌迷、影迷印象中,看到張國榮與娘炮兩個詞,會主觀地在腦海中制定一個規則,然後用這個規則為兩個詞劃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線,至於這個規則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分成兩種:

首先是人設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類似於前幾年自媒體通過大數據來“做號”,娛樂圈也會根據大眾的喜好來“做星”,說白了就是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人設”。一旦人設形成,藝人就必須按照這個設定來包裝,比如國民閨女關曉彤,無論她在影視作品中,還是出席活動,一概不能脫離“可愛”“親民”“小霸道”等關鍵詞,說的每一句話,穿的每一件衣服,接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強化她在大眾腦子裡的既定印象。

放在“娘炮”藝人身上,這個人設自然就成了“粉嫩”“妖嬈”“賣肉”了,在舞臺上,他是搔首弄姿的可心人兒,在現實裡,他亦是一個回眸就能殺死萬千少女的銷魂公子。

然而,成也人設敗也人設,這些公眾人物的既定印象一旦形成,想推翻、或者想轉型,基本不可能。反面例子是白百何,影視作品中的小妞,前一秒還歌頌著純愛的偉大,後一秒在現實中卻上演著一指神功的戲碼,再鐵的粉絲也經不住這麼毀三觀的變故。

如果我們用這套理論去分析上世紀末的香港娛樂圈,會發現公式根本不成立。張國榮,熒幕上的玉面書生,內在卻豪顯男兒本色。他

大度,在與譚詠麟統治香港樂壇之際,面對譚粉絲的瘋狂攻擊,他主動退出競爭,給彼此留有餘地。

善良,替別人著想。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許志安、王傑曾在他的幫助下出道;袁詠儀,張衛健,曾在他的提醒下成功轉型。

哥哥自導自演的作品《左右情緣》,曾捧紅了張柏芝,兩人私下裡也是兄妹關係。2002年,張柏芝出車禍,

哥哥趕到醫院把自己一直帶在身上的護身符送給了柏芝,哥哥去世後,張柏芝睹物思人,泣不成聲。

他堅持自己的底線

一向溫和的哥哥,曾在《霸王別姬》片場大發雷霆,原因是看到片場工作人員“打老婆”。

如果將張國榮的一生分為工作和生活,可以說兩者沒有任何重疊,這樣的謙謙君子,又怎能稱為娘炮?

即使出演《霸王別姬》,那種風代絕倫中透露著才華橫氣也是中國藝術的巔峰的造詣。

況且,金釵鳳冠的程蝶衣在最後迷茫至際時,也會斬釘截鐵的來一句: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其次,想要記住某個人,先要記得他做的事,張國榮見證了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刻。

有人說,小鮮肉們與張國榮不能相提並論。

大家都有萬里挑一的顏值,怎麼就不能相提並論呢?

因為評價藝人的準秤,永遠是他的作品。

一個藝人,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供後人談論,可以說他的藝術生涯沒有白費,張國榮的厲害之處,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閃閃發光

《霸王別姬》拿下金棕櫚,牢牢坐穩華語電影第一的寶座;

《東邪西毒》成為中國最有逼格的武俠片,後人無法望其項背;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英雄本色》成為了暴力美學的典範,吳宇森自此走向好萊塢舞臺;

《家有喜事》每年賀歲檔拿出來重溫,笑聲從來不會打折;

《異度空間》重新討論時間空間,是香港恐怖片最後的一抹夕陽。

......

翻開張國榮參演的電影,每部作品都有一身的故事,每一部都記錄著整個華語電影的輝煌,或許,在14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提起張國榮,第一反應並非他的顏值,而是他留在熒幕中那些深情的形象。

這不僅是張國榮的運氣,一張俊顏生在了中國影音的爆發時代。這裡套用粉絲為自家愛豆洗底的一句話:你根本不知道張國榮有多努力。

還拿《霸王別姬》說事兒!

陳凱歌當年給張國榮講故事梗概時是這樣的:

其間,張國榮靜靜聽著,不停地吸菸,手在微微發抖;越到後面,手抖得越厲害。

講完,二人相視一笑,然後張國榮說:“我就是這個程蝶衣了!

早在開拍之前,張國榮沒有任何京劇基礎,甚至連國語發音都拿不準。

為此,他特意空出半年時間來學習普通話和京劇,我們看《霸王別姬》,裡面所有的京劇片段都是張國榮的原聲。

後來哥哥自己回憶這段經歷這樣說:

在那之前我很怕去大陸,現在我在北京有很多好朋友,還有教我京劇的老師。

那時候我突然停下講廣東話或是別的任何語言,只能講國語,你知道這樣是學一種語言的最好方式:你必須大膽地說,說錯了也要說,人家會幫你糾正你的發音。

腔調拿準了,但虞姬這個角色的氣質怎麼掌握?

在電影中,程蝶衣與虞姬人戲不分;在現實裡,張國榮也猶如化身程蝶衣。

在拍戲的空檔,他還沉浸在程蝶衣這個角色中,舉手投足,都帶著程蝶衣。

除了形神兼具,張國榮自己也揣摩出程蝶衣與段小樓之間感情的三個階段,在一次演講中,他是這麼說的——

由起初蝶衣對師哥的傾慕;至中段師哥愛上菊仙,蝶衣仍固執的愛戀這師哥;到尾段,蝶衣年華老去,不返當年,然而與此同去的,還有他與師哥的一段感情。

這種愛戀,程蝶衣對段小樓,也是虞姬對霸王的。

為什麼沒人說張國榮娘炮?

因為張國榮,程蝶衣和虞姬已經是一體了!

後來,陳凱歌說道:

我覺得這個角色,因為國榮沒有辜負他,所以他也沒有辜負國榮。

所以你看,影視經典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打造的。

反觀捲入“娘炮事件”的鮮肉們,他們的代表作是什麼?

是聚光燈下的坦胸露乳?還是城市中心LED屏幕上的大幅海報?在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時代下,這些以流量為生存根本的鮮肉們習慣於事件營銷,今天塗脂抹粉,明天就手撕合夥人搞個大事情,盡最大的可能吸引注意力,盡最快的速度販賣自己的顏值。

如今只見明星,不見演員;只有流量,沒有作品。一場場鬧劇過後,最終不過一地雞毛。知乎上有個問題,說張國榮是否被過譽了?

我們先來看看,人們對他都有哪些讚譽。

“世間再無程蝶衣”

“五百年內,難出張國榮”

“你走之後,風華絕代這個詞寂寞很久了吧”

“香港一個時代的落幕”

仔細推敲這些字眼,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生前他經受了多惡毒的貶損,此刻就該有多大的讚譽。世界上不會有無緣無故一邊倒的讚美,也不會有莫名其妙冒出來的累累盛名。

張國榮用努力謝絕了一切質疑,也用作品接納了所有榮譽。

不想因胭脂水粉濾鏡美顏被迅速忘記,就請先來幾部走心誠懇的像樣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