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太過於內向,不與人溝通而導致連最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是誰的錯?

林芳74543934


性格天生決定,家庭成長環境教育最重要,一個敏感內向的人,他們無法與更多的人交往,因為他們總是那樣的不合群,其實他們的內心有太多的痛苦,只是難以訴說。他們的內心充滿太多的孤獨,憂傷,悲哀,主要是環境影響,他們無法融入社會環境,外人也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其實他們又是那樣的想與外界在一起。作為父母言傳身教這是最重要的,培養孩子樂觀主動積極的心態,鼓勵他們與更多的人接觸,讓他們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從小做起,長大之後才能做一個有用之才。



軍豔情感說


大家好,我是回想,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不管是誰,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很重要。

人們總會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成長。內向,並不是缺點,而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但是,太過於內向,像問題中所說的那樣,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就有點太不正常了。可以想象,這個孩子小時候經歷過什麼。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作為家長,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啟蒙者,不能忽視對於孩子的說服教育,和積極面對生活的方式。否則就是不負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對於孩子的管教,家長應該負首要責任。連自己的孩子的成長都不在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合格的家長。長大後,還自己出現的各種社交困難,或者是厭世情緒,很大可能會怪罪家長。除了家長,孩子要上學,在學校中老師對孩子的狀態置之不理,可以說是老師的責任。本著教書、育人的責任的老師,放任自己的學生出現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的話,是做老師的不合格。

孩子對自己不負責任

如果已經長大成人,自己卻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若不是這個孩子有心理問題,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生活中、身邊這麼多可以相互學習的機會,為什麼不去改變自己做得更好。即便自己內向,總歸是會思考的。我覺得,越是內向的人,越是知道自己的缺點所在。如果不去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到老也會深受其害。畢竟,還是要生活的。


末日的回想


不去追問誰對誰錯,人生可以重新來過

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可能會造成他性格很內向,很孤僻,而且不懂得與人如何相處。

這個確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會影響他將來人生的長足發展,但如果自己已經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這就不是不可改變的。

現在去追問是誰的錯,其實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造成更大的麻煩。而且這裡面也不能說有誰的錯,既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家人的錯,更不是自己的錯。

為什麼不是錯?因為沒有人會故意去造成這種情況。誰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活潑開朗,大方得體。

我們來說怎麼改善這種情況。

  • 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這種狀態,明白自己確實是這樣子的,喜歡上這樣的自己。

一個人所有的自信和開朗都是從自愛開始的。真正喜歡自己是很明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在,仍然接受這一切,並且能夠欣賞自己。

舉個例子,就好比我們買一部手機,我們知道這部手機好處在哪裡,也明白它有些功能滿足不了,但這不妨礙我們喜歡這部手機。

當然,人不能和機器比,但道理是一樣的。

  • 其次,要去反觀自己哪些部分是優點,值得堅持,那些部分是缺點,需要調整。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朋友,需要社交,所以我們也需要根據社交的需要,來調整我們自己的言行。

當我明確意識到我們的某些做法讓別人感到不愉快,我們就要設法調整。有時候傷害別人可能不是你的本意,那你要去說清楚你的本意,傷害別人時要勇於承認錯誤。

雖然討好別人不是我們的本分,但是適當的讓別人感到愉快,是一種修養。

  • 再有,敞開心扉去結交真誠的朋友。

敞開心扉很重要,只有你能打開內心,別人才能走得進來。結交真誠的朋友也很重要,虛偽的人會影響你對世界的判斷和對人的判斷。

一個人是真誠還是虛偽,就看面對矛盾的時候他是怎麼處理。如果跟你產生了矛盾,他選擇的是正面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推諉逃避遠離你,那這樣的人可以算是真誠的。

  • 最後,不要嘗試討好所有人。

這是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可以有意識的讓別人愉快,但我們沒有義務討好所有的人。

即便說你內向害羞,不會處事,也會有一部分人喜歡你。只要你是真誠的,善良的。

而即使你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依然會有人看不上你,瞧不起你,不喜歡你。

但所有事情的關鍵就是我喜歡我自己,你們喜不喜歡我,我真的不用那麼在意!


總之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即便我們沒有一個知己,我們也要喜歡上我們自己。只有喜歡上了我們自己,我們才能進而去愛這個世界,然後被世界所愛。

祝福!


素秋慈


很多人可能大概認為,這必然是父母的錯!是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教養好 ,導致他性格過於內向,且還不懂基本做人的道理。

可是,因為父母兒時教養的原因,錯誤卻是實實在在的反饋在這個人自己身上!

所以,現在的核心問題已經不是討論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幫助這個人,不要在以後的人生中,繼續如是走下去!

無論是你是他的誰,既然問出這樣一個問題,顯然是關心他的!

不懂做人基本道理的人,往往都會受到社會殘酷的懲罰,在這種懲罰中,有的人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有的人可能會因此憤世嫉俗,有的人可能經過人生的洗禮反而會幡然醒悟!

性格內向卻是不太好改的!還要靠著周圍的親人朋友更多的幫助,多帶他去社交,多去人群中與人交往、交流;讓他逐漸走出自我,融入社會。

如果問問題的是本人!那麼,就更加要多注意自我的修養和修煉!心態要積極和陽光一些,內向只是接觸人和接觸外部事物較少!做人道理其實很簡單:在不違反道德基礎上,一切多為他人著想!做個對家人、朋友和社會有用的人!


阡陌箬兮


都是自己的錯。

老衲年輕時就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也不喜歡和熟悉的人說話,都是能躲就躲。

更不要提和異性說話了。被人問,臉紅耳赤張口結舌。

不會表達自己真的不好,在哪裡都會被人忽略,成為邊緣人。

後來,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和人交流。慢慢地積累一點自信。會發現,只有和人交流,才能實現一點自己的價值,要把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情感表達出去。

試試吧,試著去說服別人,試著去表達自己。你會發現,別人並沒有那麼可怕或不通情理。


如去佛


人們常把自己歸為內向或者外向的人,每個人對此都能或多或少說點自己的見解。大家也會將自己的性格與此聯繫起來。事實上,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明顯。到底內向型或外向型的人應該有什麼表現,怎樣確定這個界限,靈活性很大。所以,這裡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評判標準和場景不一樣,畢竟,有時候,內向也是一種優勢。

我有一個親戚的小孩,在家裡非常內向,由於長期在家裡除了學習就是跟父母在一起,平時喜歡打遊戲,所以基本上看不出來他有什麼朋友,每次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他都躲在屋子裡,也不願意出來說話,與長輩們也不怎麼稱呼,他的父母非常失望,每次都對著我們說,“怎麼辦啊,他怎麼這麼內向,有時候也太沒有禮貌了,快愁死了”。可是,據我後來瞭解,他家的小孩,在學校裡面特別活潑,朋友很多,而且在課堂上非常積極,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非常高,這樣就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人面前,他的表現是不同的,所以說有時候內向的人更成熟,他可以在任何場合下,調整自己的狀態。後來他家的小孩長大了,變得越來越成熟,對親戚朋友也越來越有禮貌,也找了一份好工作。

所以說,一個人的內向不內向有很多原因造成,包括:性格、環境、文化、生活經歷等等,雖然外向和內向與環境、文化以及年齡有關,但這還是個人身上相對固定的特質。

無論是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都是這個世界上需要的存在,只要你能靈活的控制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情商,都可以成功。總結一下就是人們為了繼續存活與發展,需要男人和女人、善於思考和善於感受的人、定居的人和漂泊的人、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外向的人可以為內向的人提供後者所需要的東西:給予精力、主動的行動以及鼓勵;相反,內向者也可以向外曏者提供後者相對缺少的東西:聰明的中止、深層的關係、回應及聆聽。相信這個世界都是互補的存在,相信自己,沒有誰對誰錯。


陽光下的探路者


現在這社會,什麼是人?為什麼做人?誰又會做人?有多少會做人?想清楚了再發言?不要裝逼在這裡瞎逼逼。


一瞬間綻放


慧說心理,關注心理健康與成長。

我也不知道是誰的錯,是怪自己呢,還是怪家人呢,還是怪這個社會環境呢?還是怪自己的命運呢?

我覺得不用去追問這是誰的錯,追究誰錯了,這沒有意義,追究誰的錯,免不了抱怨了,重要的是去積極改變,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

給出以下建議:

1.首先有要改變的決心

如果題主不想再這樣活,那就下定決心去改變現在的狀態,覺得自己不與人溝通,那就學著去和別人交流,第一步總是艱難的,所以題主要下定決心去改變。

2.學著外向一點

內向沒有錯,但題主的內向讓自己陷入了一種困境,內向過度了,帶來的是壞的影響。所以建議題主要學著活潑點,開朗點,學著外向點,不要過度內向。

3.學著自信

從題主的描述中看出題主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是一個自卑的人。自卑會影響自己的判斷,也會影響自己的性格,建議題主學著自信點,客觀的看待自己,不過度自卑,自信點。


慧說心理


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是你自我貶低了。

做人不可如此妄自菲薄,要保持基本的自信。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就是說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發展,

所以你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人是溝通,社交

造成你所說的局面不是誰的錯,不能抱怨社會,亦不可太過自卑。

做自己恐懼的事情,恐懼的心將永遠消失。嘗試著放開自己,提升自信心。加油!


田小小的


沉迷於電子遊戲,不願與外界交往接觸,這樣的人,不善言辭,表達不暢。

一些年輕人不懂禮貌,面無表情的形象,稱之“酷”,看來是溢美之詞。一些單位都要對新員工講“禮儀”課。比如:會師所的一些員工,滿腦數據,言辭不多,這種職業習慣,養成不擅人際交往溝通。

現在很多小孩基本上是功課再功課,未曾柴米油鹽,更不談人情禮往,長此以往,心中無“禮商”,公開場合中,似是木頭人。

如何補上人際交往這一課,營銷上的溝通先模仿,再自成風格,一些待客之道學起來陌生,用起來生效,令一些害羞木訥的人,都鬆開口,迴歸到笑容有禮多問候的正常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