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1月3日10時26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落月後,在地面控制下,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鏈路,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多項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線高碼速率鏈路。

11時40分著陸器獲取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並傳回地面。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


後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鏈路,在地面控制下,開展設備工作模式調整等工作,擇機實施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還記得神九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一批種子來來回回,完成了中國航天育種又一項使命。始終跑在世界航天育種前線的中國,賺足了眼球。如今的嫦娥四號,是否也將在航天育種中有新的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優良品種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繼地球農業、海洋農業後形成的全新的農業領地,太空農業的發展程度與航天技術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把航天技術和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即是所謂的太空農業技術。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那麼,什麼是航天育種?他與轉基因有無區別?我國航天育種目標是什麼?小編來科普: 

什麼是航天育種?航天育種分為三個階段:

1、種子篩選

  種子篩選是航天育種的第一步,這一程序非常嚴格,需要專業技術。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是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的種子,這樣才能保證太空育種的意義。

2、天上誘變

  利用衛星和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植物種子帶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環境條件,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場等因素對植物的誘變作用產生各種基因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說:“誘變表現得十分隨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預見的。”

航天育種不是每顆種子都會發生基因誘變,其誘變率一般為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而有益的基因變異僅是0.3%左右。

即便是同一種作物,不同的品種,搭載同一顆衛星或不同衛星,其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航天育種是一個育種研究過程,種子搭載只是開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整個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後續的地面上完成的。

3、地下攻堅

由於這些種子的變化是分子層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們需要的,必須先將它們統統播種下。一般從第二代開始篩選突變單株,然後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後,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

這樣,每次太空遨遊過的種子都要經過連續幾年的篩選鑑定,其中的優系再經過考驗和審定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太空種子”。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太空長南瓜(左上)、航天番茄(右上)、航天辣椒(左下)、航天豇豆(右下)




2、航天育種跟轉基因之間無關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太空育種是利用空間環境條件加速生物體的變異過程,這與自然變異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而人類早期的植物育種方法大都是對自然變異的選擇和利用,並被證明是安全可行的。

轉基因育種的原理是根據育種目標,從供體生物中分離目的基因,經DNA重組與遺傳轉化或直接運載進入受體作物,經過篩選獲得穩定表達的遺傳工程體,並經過田間試驗與大田選擇育成轉基因新品種或種質資源。

航天育種只是將植物DNA打亂重排,並沒有導入其他外來基因,這是航天育種與轉基因的本質區別。

3、我國航天育種目標



聚焦|“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航天育種工程項目以我國成熟的返回式衛星技術為平臺,生產符合育種工作需要的育種專用返回式衛星一顆、運載火箭一枚,以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為重點,考慮各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態區域,選擇9大類2000餘份種子材料,進行空間試驗,並建設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

通過航天育種工程項目的實施,我國擬選育高產、優質、高效的10-15個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優異新品種,使主栽品種單產提高10%左右,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5000萬畝;增產糧食20億斤~30億斤。

事實亦是如此。美俄長期致力於太空糧食種植的探索,為宇航員的太空生活提供糧食保障;而中國也始終走在培育優良“太空種子”的前線。得益於此,越來越多的農業奇蹟正在太空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