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新雙創”為鄉村發展帶來了什麼?

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促進新農民新技術創新業創新,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取得了積極成效。

聚焦|“雙新雙創”為鄉村發展帶來了什麼?


新農民日益壯大

農業生產、經營在於消費對接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新商業模式。智能化生產模式深度應用信息管理技術,實現食物個性化定製、工業化生產。新平臺經營模式依託企業搭建平臺,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架起直通管道。終端物流配送模式建設前端倉儲分發基地和後端取件終端平臺,打通“最後一公里”。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將產業上下游各主體進行有效聯結,建立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抱團主體。資源共享模式利用共享農莊等平臺,將土地、農房等各種資源整合,為消費者帶來便利和實惠,為財產所有人帶來實在收益。

新技術日新月異

新科技革命催生智能製造、生物工程和現代信息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耕種收全程農機裝備,在主產區逐步實現“機器換人”,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在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中,應用綜合協調配套技術,推廣以綠色生產儲藏包裝技術,實現後續處理“鳥槍換炮”,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在農業經營管理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信息採集、網絡結算成為農民新技能,手機成為“新農具”,產品銷售實現“電商換市”。2017年農村網民達2億多,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萬億元,帶動2800多萬農民就業創業。

新產業快速發展

新技術和農業融合催生出一大批新產業。綠色農業快速發展,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有機肥生產等產業加速成長,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向精深方向發展,2017年加工產值達22萬億元,與農業產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2:1,農業產業鏈條加快延伸。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興起,2017年營業收入達7400億元,吸納了1000多萬農民就業,吸引28億人次到鄉村休閒度假,拓展了農業多功能。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農資供應、產品集聚、物流配送等廣泛開展,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新業態層出不窮

農業與技術跨界深度融合,形成了“農業+”多業態。“農業+”林牧漁,催生了稻田養魚(蝦、蟹)、林下養雞等循環農業,到2017年底,稻漁綜合種養達到2900萬畝。“農業+”加工流通,催生了儲藏保鮮、中央廚房、個人定製等延伸型農業,到2017年底,主食加工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農業+”文化、教育、旅遊、康養等產業,催生了創意農業、教育農園、消費體驗、民宿服務、康養農業等體驗型農業。“農業+”信息產業,催生了在線農業、直播農業、數字農業、農業眾籌等智慧型農業。“農業+”城鎮,催生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產業園區等產城融合型農業。

新模式不斷湧現

農業生產、經營在於消費對接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新商業模式。智能化生產模式深度應用信息管理技術,實現食物個性化定製、工業化生產。新平臺經營模式依託企業搭建平臺,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架起直通管道。終端物流配送模式建設前端倉儲分發基地和後端取件終端平臺,打通“最後一公里”。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將產業上下游各主體進行有效聯結,建立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抱團主體。資源共享模式利用共享農莊等平臺,將土地、農房等各種資源整合,為消費者帶來便利和實惠,為財產所有人帶來實在收益。

當今鄉村,創業創新正在廣闊天地中蓄勢迸發,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提高了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引領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增加了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帶動了現代農業建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先進要素引入農業,提升了農業的標準化品牌化水平。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使農民分享到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推動了城鄉融合,架起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橋樑紐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