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古城——楚國紀南城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版圖廣闊是一個大國,它統治五 十多個小國。南至湖南之南部,西達雲南,東至大海,北到 黃河。它的都城即是郢都,也就是今天常說的紀南城,公元 前689年楚文王開始在這個地方建立都城,以後二十多個 "王"都,均設在這裡。為全國最大的城池。1980年初夏,筆 者專程從北京前往紀南城做專題考察,收穫甚大。

紀南城具體建在今之湖北荊州城之正北十數里之地。 如果前往紀南城,必須從荊州走,路是最近的。紀南城址至 今仍然存在,全城的北端為磚橋鎮,城隔王場鎮而達淹河, 東邊臨城牆有長湖存在,長湖依然有水,南至荊州城而達 長江。紀南城的東北方向有南臺山,東南方向有陽乾山、唐 家山,正南有拍馬山、全城之位置四周平坦,在這裡建設紀 南城,勘輿位置,地理氣勢勘有生氣,是一方造福之地。

春秋戰國古城——楚國紀南城

全城為方形,唯有四個城角略作圓弧狀態,並非九十 度角。城牆均為直線,南城牆偏東端,城牆出一個圓孤狀, 這應當是一個小型甕城。城牆每面為五千米,城的周圍長 度合二萬米。城牆之四面,有土牆遺址,城牆的坍落寬度達 十二米,城牆原來高度有七米,目前已全部塌落。城牆的東 南角城牆塌土量小,尚存一定高度,城自有長湖,湖水尚存 留。從南端向北城牆看,城外之水,平靜沒有波浪,它是當年的護城河,至今尚可窺出。城的東城牆,還有一定的高 度,城牆頂端有樹木,有人行路,城內狀況已成為片片良田。西城牆也與其它面城牆相仿,唯獨在西城門的位置塌 落,亦無遺土,據陪同考查的朋友告曰:當年清理古城時, 曾找到三孔城門道,同時也找到一個水門。由此可見,紀南 城原來有河,因此,才做水門。據三孔門道,說明當時城門

的規制很大,這與當年城門的通道位置有關。北城牆,牆頂 夯土隆起,似雙坡向下,左為城邊大道,至今通向城申。城 內部有當地鄉民居住房屋,村之周圍樹木圍挽。城內現狀 道路平而且直,路邊僅有成排的小樹。城內偏北有高大土 臺屹立,土臺長而寬大,其高度達到六米。這都是當年宮廷 建築遺址。在勘察之時,曾發現在高臺附近出土的有版瓦、 筒瓦、水井等等。簡瓦瓦面都用粗繩紋壓制紋樣,版瓦也是 同樣的紋樣,其中有一個簡瓦正端部還帶一小孔,這應是 當年砙瓦時,用釘釘牢,以便固定簡瓦。其中還有半瓦當, 圓瓦當,但是這些都是素面的,沒有任何的紋樣。瓦當直徑 都在十五釐米左右。

春秋戰國古城——楚國紀南城

這座紀南城,從建立到荒憲,前後經歷四百多年的時間,其實是全國一座最大的城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3月公佈,這座紀南城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至今 已有三十九年,當地有人專管,專門保護。至今全城遺址完整的存在,沒有任何遭到破壞的現象。

紀南城選取的地理位置平坦,靠山依水,十分開闊,非常理想,是一座戰略防守重要的地區。戰國時代七雄爭霸, 楚國的都城是其中最大最強的。城池選地西北空曠無垠, 東南為山,建城時使河道引入城中,建設有水門。城池的四周轉角做弧狀方城為一特徵。全城的東南方向建設一個甕 城,可以攻也可以守,當年的護城河水面寬廣,從防禦著眼 是難得的。在城的東城還有長湖,可引水入城作為城市之 用水。

古荊州城在浩瀚的長江北岸,古時建有江陵城,東晉 時改江陵為荊州,楚文王在這裡又設——渚宮。到後梁時 代本城守將,高季興佔據江陵城,驅使十萬人進行築城,因為城牆的燒磚已不夠用,決定在州之四處挖墓找磚。在五 十里之範圍內取磚。當城牆建成之後,相傳每至更深夜半 之時,城牆之上屢見磷光,居住人觀之皆大有毛骨驚然之 感!至南宋鹹浮年間,荊州安撫使趙雄又重修荊州城,磚城 長十里,並造敵樓釐達一千多間。從而使城牆達到八公里。 高度八米八。城的基礎全用條石平砌,縫間使用灰漿,水洞 用條石完整徹築。護城河還達到三米之深。全城建造城門 六座,均有城樓,城門曰"柳門"。其中的大北門通往京城驛道,這個門又稱之為折柳門。過去每當送朋友時,都講究折 柳送別之故也。

春秋戰國古城——楚國紀南城

在城內尚有三觀建築最為出名。太暉觀在西門外,北 一里為明代所建。開元觀、元妙觀是在唐代開元年間建造 的,後來到明代改建,但是仍然保持唐代的原風。 荊州城為當時三國時代兩部精彩的故事戲——"劉備 取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就出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