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戰美國的 40年

從1754年的法印戰爭開始,北美就處於一種戰爭狀態。英國、法國、西班牙勢力範圍的確定,使殖民的自由擴張達到了極限。法印戰爭之後,英國拿下加拿大和俄亥俄谷地,然而為了安撫印第安人,丟失了北美殖民地。

好戰美國的 40年

獨立戰爭之後,在北美大陸上,有新興的美國、佔據加拿大並靠支持印第安人以控制俄亥俄河谷的英國勢力、佔據中西部的法國勢力,以及佔據南部的西班牙勢力,這幾種勢力中,以美國最為好戰。掌握了美國的政治勢力不甘心只奪回本應屬於他們的權力,而且要奪取更多的土地,在華盛頓等人的心中,美國的西部邊界應該是太平洋,所以美國首先在西北領地大肆擴張,同印第安人發生一系列武裝衝突,把印第安人逐步趕出俄亥俄地區。

然而,美國的獨立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英法重新進行戰爭。法國是獨立戰爭時美國的盟友,但美國在獨立之後馬放南山,陸軍規模縮小,海軍被撤銷,對法國的幫助只有通過貿易,商業豪門也藉機發戰爭財,成群結隊的美國商船駛往法國。英美本來就是敵人,因此英軍大肆扣留美國商船,造成美國商人損失慘重,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解決問題。

美國沒有海軍,無法和英國動武。於是出現兩種意見,以傑弗遜為首的南方勢力要求不惜一切支持法國,絕不向英國妥協。以漢密爾頓、亞當斯為首的北方勢力則要求和英國和好,最後華盛頓拍板,美國倒向英國。

好戰美國的 40年

美國忘恩負義,法國一怒之下開始對美國商船進行制裁,此舉正中北方的下懷,美法進入戰爭狀態。這次戰爭只是一場準戰爭,雙方架勢十足,但並沒有真正開戰,最後是以外交方式加以解決。此舉滿足了英國的要求,為美國對華貿易開了綠燈,美法準戰爭之後,北方開始了對華鴉片貿易。鴉片的收益為北方勢力西進提供了所需的資金,也讓他們財力迅速增長,在經濟實力上壓倒南方勢力。

美國和英國越走越近,引起了那些靠著獨立而掠取英國貴族田產的南方勢力的恐慌,因為一旦英美徹底和好,這些田產他們必須吐出來。以傑弗遜為首的南方勢力用盡心機,狠狠打擊漢密爾頓、亞當斯、伯爾等北方領袖,終於從1801年開始掌握了美國的大權。下一步就是等一個機會,然後和英國再度決裂。

英國也是缺心眼兒,明知道傑弗遜為首的弗吉尼亞豪門把持美國政壇了,還不多加小心,不僅不收斂些,反而公然在海上攔截美國船隻,綁架美國船員。大英帝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和法國開戰,人手奇缺,尤其是有經驗的海員。自從美國獨立後,因為受高薪的吸引,兩萬多皇家海軍官兵跳槽,為美國商船打工去了。英國海軍在公海上攔住美國船,只要是不能證明是美國人的,統統被強行抓到英國海軍服役,一共有上萬名美國人被抓了壯丁。此外,西進的美國人遇到英國武裝的印第安人的抵抗,英國還禁止美國和歐洲的貿易,這幾件事加起來,讓弗吉尼亞豪門有了對英國開戰的理由。

好戰美國的 40年

此時,傑弗遜已經任滿兩屆,總統是麥迪遜。弗吉尼亞豪門希望藉此一戰奪下加拿大,把英國人趕出北美,這樣整個北美就是他們的了。1812年6月18日,麥迪遜在國會發布了宣戰講演。

上次和法國交戰並沒有正式宣戰,這次要搞得正式一點,可是國會中的新英格蘭議員強烈反對,爭論了兩個禮拜,最後以4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這時英國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解除了對美國貿易的禁令,可是等這個消息在海上花三個星期到達美國時,美國早就宣戰了。

這場戰爭雙方都沒有準備好,弗吉尼亞豪門盲目樂觀,認為英國在全力對付拿破崙,一開戰加拿大就是自己的了,沒想到加拿大民兵表現出眾,美軍根本就打不過去。英國雖抽不出更多人手,就靠著海陸並進,居然拿下華盛頓,焚燒白宮,但是在巴爾的摩海陸齊敗,在一曲《星條旗永不落》的歌聲中,雙方休戰,在土地方面維持原樣。

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英美戰爭對於弗吉尼亞豪門來說,徹底地解決了英國復辟的威脅,英國正式地承認原殖民地是一個平起平坐的國家了,從獨立之前就存在的西進的限制也終於消除了。而對於新英格蘭的新興豪族來說,是非常窩心的,以至於在戰爭中,以皮特林為首的新英格蘭議員們單獨開會,提出退出聯邦的口號,南北分裂實際上從這時就開始了。

好戰美國的 40年

1814年麥迪遜總統倉皇逃出首都時,意識到為了局部的利益反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的錯誤,美國的民兵制度所組成的軍隊根本不是英國正規軍隊的對手。想要擴張,就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從這時期,弗吉尼亞豪門接受了聯邦黨人關於建立正規軍隊的主張,美國開始走上擴張之路。

美國建國後的前40年,是豪門政治體制得以鞏固的時期,因此也是美國曆史上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華盛頓和漢密爾頓試圖實現他們強權政府的理想,結果以慘敗告終。經過這幾十年的洗牌,站住腳的還是根深蒂固的政治家族。

政治的遊戲規則確立後,是否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就不成為問題了。因為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同樣符合地方勢力的利益,只要這個政府是控制在他們手中的。地方勢力通過擁有立法權的國會來限制政府的權限,更限制軍隊的職能和權限,使美軍成為一支很職業化的軍隊,完完全全服從國家也就是國會的指揮,成為對外擴張的工具。

但是,在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之後,南北之間存在的根本性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因此美國不可避免地走向內戰。

英美戰爭後,聯邦黨煙消雲散,但北方並沒有甘居下位。靠著經濟發展,他們的實力更加壯大,其政治重心也從新英格蘭南下,以紐約為基地,俄亥俄為觸角,從東北向西南挺進,而南方在弗吉尼亞王朝結束後不思進取,重心逐漸南移,以致傳統的南方代表弗吉尼亞淪為南北的中間派,成為雙方合縱連橫之地。北方正是看中這一點,才促成輝格黨,推出有弗吉尼亞背景的俄亥俄人哈瑞森,於1840年奪到總統的位子。

好戰美國的 40年

哈瑞森病死,繼任的泰勒和輝格黨反目,使輝格黨失去了總統位置,但輝格黨在國會中勢力龐大,重新奪回總統寶座只是時間問題。南方看出這個趨勢,他們的對策是戰爭。1846年,美國同從西班牙帝國獨立出來的南部鄰居墨西哥開戰。美國建國40年來林林總總的戰爭中,足以看出美國是個好鬥的民族,繼續戰爭將不可避免。

1846年—1848年爆發的墨西哥戰爭,和美國建國後歷次戰爭一樣,美國國會是在吵得不可開交中開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