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睢縣歷史的神祕“面紗”

睢縣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西部邊陲:介於周口、開封、商丘三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睢縣之前稱睢州;據明•嘉靖《睢州志》載:睢州在歷史上曾稱過“睢邑”“烏巢鄉”“烏雀城”“襄牛地”“襄陵”“襄邑”“襄平”“拱州”等。由於睢縣北倚黃河,歷史上凡有黃河決口,此地必首當其衝。無數次的黃河氾濫之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已將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文獻古蹟深埋於地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觧之謎。

揭开睢县历史的神秘“面纱”

睢縣及其周邊的人們世代相傳:睢縣歷史悠久、曾是女媧娘娘的故鄉;因女媧與伏羲同出於“鳳”姓,所以睢縣稱“鳳城”。1957年之前,在睢縣舊城西北曾有兩個大“鳳凰蛋”,後來被國營磚瓦窯場取土挖掉了。另外,早期的睢邑城是從今城西南12•5公里的承匡城遷來,之後又向南分別遷移了兩次;所以,睢縣也有“鳳凰三展翅”的說法。如今,在今睢縣城北“舊城湖”內有一個大島,它承載了不少歷史文化故事;有學者認為:此處即是宋襄公生前的行宮所在地,他中箭身亡後葬在這裡,故此島稱襄陵。也有學者認為:此島即是《尚書•堯典》開篇之作:“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所言之“襄陵”。其大意為:在上古時期,曾發生過特大洪水,洪水曾摧毀了四方,衝到了山腰,淹沒了丘陵。至今,在睢縣民間還能聽到關於古代洪水湮沒家園的傳說故亊。況且,那次洪水在我國三千多年前的文字中也有所反映。甲骨文中的“昔”字,就是象徵洪水;其意是從前曾有洪水氾濫的日子,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這個“昔”字很有可能就是反映我們祖先在洪水氾濫時爭取生存的回憶,可惜由於當時甲骨文的侷限不能充分表達出來。

睢縣在上古時期曾是山、川、河、流;丘、陵、崗、窪地帶,目前雖地處黃河衝擊扇平原之上,但仍有不少古老地名在延續。例如:其境內有恆山、澗崗、長崗、後臺崗、楚伯崗、毛崗、周龍崗、平崗、帝丘、西陵、金陵、襄陵、田窪、範窪、魯窪等。在上述地名範圍內,雖然地表已看不到任何古代建築物,但在地表層以下幾乎都能發現早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也可以說:“文物古蹟遍佈全境”。除此之外,據《睢州志》載:“桐門亭:在州治西南四十里。”滑亭:在州西北;《左傳•莊公二年》“次於滑。”黃門亭:按黃門有兩地;一曰外黃。《左傳•惠公•季年》:“敗宋師於黃。”杜預曰:“襄邑縣東有黃城:一曰小黃”。《漢書》曰:“高祖起兵時母死,葬於襄邑縣北,小黃作陵廟。”今睢縣尚屯鄉梁莊村,是郭沫若生前考證的上古“盂國”故地,在其西北不遠處有春秋“盂地會盟”臺。在該《志》陵墓中記載有:“帝丘:在州東北二十里,世傳為帝嚳之墓。”“南夏陵、北夏陵:在州西南四十里,未詳所自。”“莊周墓:在州東南三里,遺封隆然,世傳為莊周墓,今沒於河。”“李密墓:在恆山之陽,唐李密葬於此。”“王伯當:密之臣,同葬於此。”除此之外,也有傳說認為:李密坐景陽即指今河南睢縣,其宮殿曾建在襄陵之上。由於睢縣擁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199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已將睢縣公佈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睢縣境內由於黃沙淤積深厚,地下水位較淺,不利於考古發掘。所以,以往曾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睢縣無古可考。”可是,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和商丘地區文管會對位於睢縣東南六公里的周堂鄉喬寨文化遺址進行調查,發現該遺址上部為商代晚期堆積,採集有陶鬲、陶簋、陶盆等器物殘片,陶片飾粗繩紋;下部為龍山文化遺存,採集有籃紋和方格紋泥質灰陶片,器形有鼎、罐、盆、甕等,另外還採集有石鏃、骨鏃、骨錐、蚌刀、蚌鐮等遺物。2002年底,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對喬寨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採集有龍山文化、晚商等時期的陶片。1978年4月,上述考古隊對位於睢縣蓼堤鄉周龍崗村北,惠濟河北側的周龍崗遺址進行試掘,開探溝兩條,揭露面積31平方米,發現龍山文化灰坑6座,殘陶窯1座和部分龍山文化遺物,另外還採集到一些商代文化的遺物和兩塊仰韶文化彩陶片。2002年底,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對周龍崗遺址進行復查,採集有1件夾沙陶鬲口沿殘片,器表飾細繩紋,屬漳河型先商文化遺存。上述考古隊在調查、發掘以上兩處文化遺址的過程中,也對位於睢縣平崗鎮犁崗村與崗下坡村之間的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犁崗遺址主要為商代文化遺存。2010年,睢縣在開發一號“衛星湖”時,距今地平面以下約六米處,發現了襄邑故城北城牆的頂部;再向下挖六米深處,發現了夾沙陶盆和其它器物的口沿、扁型陶系等。在該遺址的北部,黃堤口磚瓦窯場在向下取土時,曾在距今地面以下約十米處發現商代陶窯和製陶所使用的工具。

多年來,睢縣的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在上級文物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究其文化類型,仍屬於瞎子摸象,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在長期的考古調查過程中,我們通過了解周邊縣、市的考古調查和勘探、發掘成果,並且依此來推斷睢縣最早文化類型。例如:在睢縣東南柘城縣的孟莊文化遺址,出土了豐富的二里崗上層時期的文化遺存。在睢縣東鄰寧陵縣境內,雖然還沒有搞過考古發掘,其縣城西北部卻有被郭沫若先生認定的葛伯國遺址(在寧陵縣葛伯屯一帶)。在睢縣的北鄰民權縣境內,在李崗、吳崗、牛牧崗也採集有少量漳河型先商文化陶片。1989年至1990年,鄭州大學愽物院、開封市博物館在豫東杞縣的段崗、鹿臺崗進行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尤以龍山與夏代遺存最為豐富。其重要意義是在杞縣發現了夏代的夏族、商族、東夷族三種考古學文化。開封市杞縣與商丘市睢縣接壤,上述成果對研究它們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根據上述考古資料分析,睢縣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大致先後主要經歷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早商二里崗上層文化、殷商文化等若干發展階段,其中大汶口晩期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三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儘管它們之間在年代上存在某些缺環,但它們之間的遺物則有著明顯的傳承和嬗變關係。在睢縣西部的周龍崗和杞縣東部的鹿臺崗遺址雖然採集到了少量的泥質紅陶彩陶片,但是它可以證明在商丘地區的西部擁有仰韶文化遺存。況且,它與大汶口文化在商丘地區的分佈界線極有可能就在睢縣。再者,從已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過“徵盂方”,證明“盂方”在當時商王心目中佔有極具重要地位。

揭开睢县历史的神秘“面纱”

睢縣是古老睢水的源頭,也是我國早期農耕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單從“睢”字的字形字意來講,這裡即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觀象授時”之地。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以“隹”為字根的象形文字很多。據《說文》釋:“隹,為鳥類的凡稱;”“隹”與“目”合體後,讀“睢”,從“目”“隹”聲。“睢”是一種仰視向上看的“大眼睛”鳥;按照《易經》“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的說法,“睢”字實為上古時期睢水流域的先民領袖們卜日策月、觀察星辰運行規律的真實場景寫照。

2004年,新華社播發了一篇通稿,《貴州搶救瀕臨失傳的象形文字“水書”》一文。大意是水族同胞的水書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況且,研究《水書》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書寫《水書》所採用的文字先於甲骨文,水族是從遠古中原睢水流域走岀的貴族。”這一結論無疑對於睢水流域先商文化課題的研究給予了啟發幫助。於是,睢縣的文史愛好者們通過對《水書》內容的不斷了解和兩地學者的互訪交流,認為“黔南水族、根在中原”;況且,在水族人民的歌謠中,至今還流傳有“吃睢水,成睢人”的歌詞。睢縣“睢水文化研究會”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已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睢文化研討會”,並出版了《睢文化研究文集》。為了更深入的展開對“睢水、水族、水書、睢姓、睢文化”調查、瞭解和研究,努力探索中華民族文明之源,為中華民族多元同根的歷史文化一元觀找出更多依據。“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給予我們大力支持。並準備在睢縣成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睢水•水族文化研究會。”旨在今後我們能夠更好開展對“睢水流域先商文化和水族、水書、睢姓、睢文化”的調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