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羅中立以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畫面,雖沒有華麗色彩,也沒有宏大場景,但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膩豐澤,被業內評價為“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油畫名稱:《父親

材質:畫布 油彩

規格:215×150cm

創作年代:1980年

羅中立,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菸,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後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後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作為《父親》的“伯樂”,慄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誌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誌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並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裡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誌封面上選用了。”慄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後《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汙衊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變化”。於是,油畫《父親》在最後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瞭解放後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籤,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倖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表示,要重畫《父親》。他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後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

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於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慄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後,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

《父親》局部分解賞析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羅中立油畫 父親的創作背景 附高清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