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無意出賣了你的層次,你的層次影響著孩子的世界

陳坤從小出生在重慶的一個貧困家庭,全家人擠在只有 13 平的小房子。7 歲時,父母離異,他跟父親的關係並不好。

有一年冬天,他帶著弟弟餓著肚子,走了很遠的路去找父親拿學費,走到門口時聞到肉香,弟弟激動地說:“等下爸爸一定會喊我們進去吃飯的!” 沒想到,父親把錢給了他,就讓他們走了。兄弟倆餓著肚子回家,一路都沒說話。

後來,他跟著外婆長大,因為家庭真的很窮,根本沒錢買新衣服,所以總是在學校裡遭到同學排擠、孤立。物質的匱乏與愛的缺失,都讓陳坤變得孤僻、敏感。

你的無意出賣了你的層次,你的層次影響著孩子的世界


也許陳坤的爸爸不會想到,他的無心之舉會對陳坤產生偌大的心理陰影。

孩子的心理與其說是脆弱不如說是敏感。父母的內心在孩子的眼中不會隱藏多久。

他們的一個眼神或者嘴角的一撇在孩子眼裡都是一個宇宙。

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阿諾德說過:“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認為這個潛移默化的東西是思維。父母可以遮掩舉止、言語,但不可能遮掩自己的思維。

父母一定是分層次的,這個層次就是思維。

我曾經在一次課上,舉了兩個例子讓家長們評判這兩個父親的思維優劣:

A父親——兒子是這樣回憶他的:“小的時候每次我爸騎車帶我去奶奶家的時候,都不走大路,都串衚衕,跟我說這樣近,做人要學會走捷徑”。

B父親——兒子是這樣回憶他的:“父親在外邊做工,經常呢,會拿回來一些小磚頭,或者木頭之類的東西,然後,堆積在自己家院子的角落裡邊。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原因的,就感覺父親挺奇怪,每天的拿回來這些東西做什麼,有點像垃圾。這事情我也沒有太多在意。又有一天,我看到父親在丈量自己家的院子,比劃著什麼東西,在地上劃線。我也沒有太多在意。又過了一些時間,父親居然開始挖地開始蓋房子,慢慢的,居然就蓋了一座豬舍。”

家長學員幾乎都認為第二個父親的思維層次遠高於第一個父親。當我問他們為什麼,答案五花八門,只有少數家長基本回答出了問題的關鍵。

A父親傳授給孩子一種投機鑽營的思維。這個父親無疑告訴他的孩子,為了實現成功的目標,記住三字訣——走捷徑。

而B父親在傳授給孩子一種積小流而成大海的戰略思維。這個父親無疑告訴他的孩子,為了實現人生的目標,記住二字訣——積累。

A父親和B父親都在無意中教育著孩子,反映出了兩者思維的高低。無疑這樣的高低層次差異,在無形中造就著孩子。

A父親就是原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被判無期),多年來,劉鐵男利用手中的審批權,為多個請託人的項目審批提供幫助,幾乎都是通過這種“老子辦事、兒子收錢”的模式。對於這種披著市場外衣的變相受賄,劉鐵男並非不懂,但是他選擇用掩耳盜鈴的心態寬慰自己,以為這樣就能夠規避法紀、規避風險。並且引導著兒子走向了人生的邪路。

你的無意出賣了你的層次,你的層次影響著孩子的世界

劉鐵男在法庭上聽候宣判

B父親是俞敏洪的父親,多年之後俞敏洪仍然牢記這樣的事情,並且悟到了人生真諦:“這讓我驚呆了,這件事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別小看這兩個字。大多數人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不重視這兩個字。你得先有個目標,然後每天去做,每天去積累,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事情就開始質變了,也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一個過程。”

一個人的思維層次僅僅從他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行動就可以分析出來。恰恰這樣的思維在無形中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思維。

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兒童。你穿什麼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麼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以一切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你們態度神色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之中都會影響兒童,不過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如果你們在家庭裡粗野暴躁,誇張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壞一些,甚至侮辱母親,那麼你們已經大大地害了你們的兒童,你們已經對兒童教育得很壞了,而你們的不良行為將會產生最不幸的後果。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的確,父母可以在子女面前隱瞞住自己的想法,甚至言不由衷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他們在孩子面前不可能隱瞞他們的思維層次和格局,而恰恰是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