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朋友圈刷屏!

年關難過,現在是2019年1月18日:

凌晨1點。

朋友圈還在刷屏。

人們刷著《啥是佩奇》的視頻,刷著蒸汽朋克佩奇的圖,當然,也刷著另一個佩琦。

這種屬於群體的,看似簡單卻久違的“情感共鳴”,實在是久違得不能再久違了。原諒我用了三個久違,畢竟,重說三。

作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熱,《啥是佩奇》無疑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來自於三點,鄙視鏈、鄙視鏈,還是鄙視鏈。

最近我腦子不好,說話聽起來特別“結巴”。

《啥是佩奇》的三條鄙視鏈,構成了這一次的群體刷屏。

第一條鄙視鏈,

來自你我和片中的主角。

這特麼可是家喻戶曉的小豬佩奇啊,怎麼會有人不知道呢?

這是我們看到片子提出的第一個疑問,一個和我們認知相反的追問。

所以,我們熱衷於片中的老爺子馬不停蹄地問身邊人,啥是佩奇,然後我們又以局外人的身份,看著老爺子狼狽滑稽、措手無策和四處碰壁

這條鄙視鏈的傳播邏輯和爆屏效果,一如方言電影。

為何中國方言電影票房都比較好?是由於觀影群體和主角本身的現實社會地位落差決定的,不妨想想《無名之輩》、《瘋狂的石頭》、《火鍋英雄》……

只不過這條鄙視鏈背後的邏輯讓人悲傷:

在中國,再眾所周知的流行事物,都起碼有一個億的人不知道。

而大多數時候,是十個億的人不知道。

一線城市不等於四五線城市,城市不等於鄉村,這便是《啥是佩奇》的第一個切入點。

“在中國,竟然有人不知道佩奇是誰?”

當我們發出感慨時,我們已站在階層地位的至高點。

第二條鄙視鏈,

來自父子之輩與爺孫之輩(代際之間)。

在《啥是佩奇》中,編劇精心設置了一個對比和一個反轉

所謂對比:

一邊是孫子要佩奇,爺爺就要找到佩奇,這多少有點使命必達的意思。區別於老爺子對孫子的執著,另一邊是,兒子告訴父親今年不回家過年了。

這便是一個對比。

這個對比也讓人很淚奔。

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總希望對自己孩子好,而當我們孩子因為現實生活不得不遠離我們時,我們依然會把自己當初對兒女的愛,貫穿到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孫子身上。

談不上是對現實的清晰認知,還是對命運的和解。

總之,爺孫之情有時候就是要比父子之情要深。

這或許是老一輩對現實中,這一輩子看得見摸得著的血脈關係的,最後一次緊握和堅守吧。

而有了對比,就有了立場。

我們在被老爺子逗樂的同時,當然很不爽兒子的不回家過年。

於是就有了反轉。

反轉是兒子接老爺子到城裡過年。

這一條鄙視鏈,讓我們站在道德層面的至高點。

第三條鄙視鏈,

來自屏幕上的佩奇和蒸汽朋克佩奇。

只有前面兩個至高點,整個片容易垮。

於是,當最後老爺子到了城裡,和孫子會心一笑時就特別讓人期待。

果不其然,老爺子拿出了自己做的“蒸汽朋克版佩奇”

這是獨一份的禮物,這是真正的心意,更重要的是,這感覺讓觀眾很爽,老爺子實在太“硬核”,太“碉堡”了!

而當我們看到蒸汽朋克版佩奇時……

我們聯想起之前我們被老爺子逗樂的每一個細節都會無比扎心,是啊,“什麼,佩奇是豬?”“什麼、豬是紅的?”“什麼,豬是這形狀的?”之類的林林總總,都是老爺子一點一滴在創造自己的佩奇……

更重要的是:

他的土酷版蒸汽朋克佩奇,比任何佩奇都更像佩奇。

這劇情像不像所有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故事裡對命運的逆襲和對權威的顛覆?

這一條鄙視鏈,讓我們站在英雄主義的至高點。

三個至高點,讓我們徹夜刷屏《啥是佩奇》:

而在刷屏背後,我想說……

狗年總算過去了。

豬年終於開始了。

沒有什麼比佩奇更適合2019年了。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年關,讓我們真正暖心和快樂的內容越來越少了,我們已經很難有發自內心的開心與抱頭痛哭的感動。

《啥是佩奇》的刷屏,正提醒著我們真的好久沒有一起這麼動容過了,所以,無論是笑容還是眼淚,確實都挺難得的。

所以,而無論是你開心笑了,還是感動哭了,或許,你都應該給你的家鄉的父母去一通電話,告訴他們,在這個午夜,你竟然被一個視頻弄哭了。

你,很想他們。

最後的最後,想說:

曾幾何時,你曾也被人如此認真疼愛過,

而此時如今你所開心和感動的事並不多。

如果你還沒有看《啥是佩奇》不妨再看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