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英國是如何做到的?

、花月葬╮


英國人用900人就成功殖民印度人幾百年,英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900人,真的只有900人,我不信,這是怎麼做到的,應該不止這麼點人,這點人只是東印度公司的骨幹吧。

自家不團結,自亂陣腳,消耗能力,勢力虛弱,被狡詐,先進些的外來人看到機會,鑽了空子,佔了便宜,被文明些的外來人看清局勢,進一步侵入,落後就要捱打,被欺負,莫臥兒王朝國家利益被人家佔有,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不與時俱進,學習人家先進的東西強大自己,開放,包容,自由,文明,就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就有可能被人家取而代之,自身自強,拼搏是正理。



英國人取代莫臥兒王朝,就是先進些的文明取代了落後,莫臥兒王朝自家矛盾糾紛重重,戰亂蜂起,窩裡鬥渾天黑地。



莫臥兒王朝也是少數人統治多數印度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昏庸殘暴,橫徵暴斂,不得人心,英國人來了,英國人的治理模式要稍微人性化,英國人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起先是偽裝一本正經的做生意,搞貿易,然後觀看形勢,用比較優厚的薪酬騁請當地底層人做傭兵,自己當老闆,錢多了,騁請的傭兵勢力不斷壯大,發展勢頭讓當地莫臥兒王朝的總督不滿,逐三方五次打擊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限制他們的勢力,活動犯圍,東印度公司假裝聽話,暗地裡卻買通莫臥兒王朝權貴,不支持那個主張限制東印度公司的人,不支持他錢糧,最後那個總督孤軍奮戰,被東印度公司的人打敗,東印度公司狡詐的很,不受控制的買賣邪片,放高利貸,勾結印度本地人幹為非作歹的事情,為獲得利益,賺錢什麼都幹,只是他們是工業革命來的人,比腐朽的莫臥兒王朝的生產先進的多,最後在莫臥兒王朝自身的矛盾,動亂下,一舉取代了莫臥兒王朝,廣大的印度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



英國人在船堅炮利,技術,管理先進的情況下,做了利於他們的努力,佔有了廣大的殖民地,但在怎麼樣,當地人還是思獨立,喜歡根本的自己那套,就是說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他們一有機會就會鬧獨立,信印度教,吃咖喱抓飯,穿紗麗,練瑜伽。喜歡過自己的那種外人看起來不太文明,衛生的小日子,很開心愉快,因為習慣了,不喜歡外來者強加的文化,後來還是獨立了,緬甸這個佛教國家也在日本人支持下獨立,紛紛獨立,英國人帶來了些許文明,還是夾著尾巴,灰溜溜的那裡來的,回那裡去了。


三國水滸歷史狂


“當時我真傻,周邊全部是金銀財寶,整箱的金條、整袋的珠寶,可我只拿走20萬磅……”900名英國人的頭,非常遺憾地跟英國議會說道。

17至18世紀,荷蘭、英國、法國相繼成立“東印度公司”,激烈爭奪東半球。最後,英國人乾的最出色,他家的東印度公司也最有名。

1600年,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最初的理想很簡單“做生意”,後來慢慢成為英國殖民侵入的工具。

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莫臥兒帝國買下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的加爾各答。英國人在這裡設立貿易總部,不僅做生意場的“倒爺”,而且駐紮英國軍隊,甚至訓練印度人當傭兵。

英國人的行為,讓莫臥兒帝國的孟加拉總督感到不甘,他要求東印度公司拆除加爾各答的堡壘。

“我們就不拆!就不拆!不拆!”英國人擺出一副不鳥你的姿態。孟加拉總督氣壞了,馬上發兵圍攻加爾各答,趕跑英國人。

1757年1月,暫時離開幾個月的東印度公司的人又回來了。他們還帶來一支900人的英軍,領兵的頭叫“克萊武”。經過一番交戰,加爾各答再次落入英國人之手。

當年6月,孟加拉總督調集7萬大軍出戰,900名英軍初戰即潰。後來,英國人就用大量金錢收買印度軍官,實現讓印度軍隊後撤的目的。這時候,英軍發動突襲,印軍潰散,連總督都被殺死。

接著,英軍乘機進攻孟加拉國庫,當堆滿倉庫的金銀珠寶展現在他們面前時,所有的英國人都瘋了一樣衝進去搶奪。

本文開頭已寫,克萊武拿走20萬英鎊的財寶,而他手下的900人共拿走3700萬英鎊的金銀珠寶。另外,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也搶走2100萬英鎊。

英國人打了勝仗,又搶了5800萬英鎊,整個士氣十分旺盛。於是,他們整裝待發,進攻孟加拉的法國,結果也取得勝利。如此一來,英國人獨霸孟加拉,挑選自己信任的印度人當了總督。

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開始由英國本土派遣官員到印度,並全權管理英國佔領下的印度領土。

之後,英國繼續開始佔領印度領土,1774年佔領奧德,1799年佔據南部強邦邁索爾,1849年佔領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從此之後,龐大的印度次大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子屠龍


這個非常高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筆,

一個商人來到印度,像印度申請允許他在這做生意,然後利用做生意的錢僱傭印度人做軍隊,然後一步一步的滅掉印度,就是這樣。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先介紹兩個背景。

當時的印度

我們先來看一看印度,此時的印度的北面有一個叫莫臥兒的帝國,以德里為中心,佔據大概三四個省份,莫臥兒的皇帝叫奧朗則,奧朗則在位的時候,東征西討擴大了莫臥兒的版圖,但是長年的戰爭也給莫臥兒的衰落埋下隱患,奧朗則逝世的時候,南面面臨強敵馬拉他人,西北有強敵伊朗人,奧朗則逝世后皇族內部傾軋,沒有人能收拾局面,各個省的省長紛紛獨立,或半獨立,相當於中國袁世凱死後的情形。

當時的英國

正處於伊麗莎白大帝的統治時期,雄心勃勃,滿世界的開闢貿易航線,為了打破舊帝國的商業壟斷,英國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法國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爭霸戰爭,終於在這場戰爭中穩下腳跟。為侵佔印度掃清了海上的路線。

我所說的這個商人,他叫克萊武。東印度公司的第一任經理(總督級別)

克萊武來到印度之後先對莫臥兒皇帝表現出了謙卑的敬意,然後請求允許在印度設立貿易據點。

莫臥兒皇帝一看,英國比荷蘭厲害,就同意了,克萊武把貿易據點選在瀕臨海邊的戰略要地,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然後以以保護貿易為名在貿易點建立要塞,在要塞裡修建兵營,防禦設施,和辦公地點,並且通過購買,賄賂的方式從地方諸侯手中兼併土地,用他們資本主義農場的方式,僱傭印度本地工人進行經營,所得利潤一部分寄回國內,一部分在當地招兵買馬,克萊武利用諸侯割據之間的矛盾,使當地的諸侯放鬆對他發展軍事的警惕。他同時也說明之間招募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對付法國人。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全面開打,威廉皮特在全世界範圍內向法國全面開戰,把印度的事情全權託付給了東印度公司的經理克萊武,克萊武不斷的利用印度各個勢力之前的矛盾與宗教矛盾,不斷的擴展貿易據點與要塞,把要塞點連成線,線連成片,一片一片的成為實力強大的國中之國,克萊武通過東印度公司自己在印度掙的錢,招募印度人做軍隊,在英國只提供海軍的情況下,靠東印度公司一己之力,把法國趕出印度。

把法國趕出印度之後,克萊武就已經強大的令人恐怖了,東印度公司順勢攻佔信德,錫克等地區,並且幫助莫臥兒帝國解決了西北方的強敵阿富汗,滅掉南部強大的敵人馬拉他與邁索爾,統一了印度全境。

在逐步侵佔印度,以及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始終尊重莫臥兒的皇帝,把莫臥兒的皇帝找一間房子供奉起來,有吃有喝,然後以莫臥兒皇帝的名義統治印度。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來由於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無法無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反抗,英國政府踢開東印度公司,把印度納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時注重對印度的人心收買與基礎設施建設,慢慢的印度就臣服與英國的統治之下了,一直到二戰後甘地尼赫魯他們這些英國留洋的海龜出現。


百悅軒


這個“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說法,實在是有點誇張,實際上問的應該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政策,是如何少數統治多數的。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過程實際上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活動。英國國王授權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地建立政權,而董事會就是英國在印度的最高權力機構,基本上東印度殖民公司就是英國的殖民代理人,從對當地的殖民政策到管理人員的任命等等,基本上都是東印度公司說了算,因此擁有比較大的權力。但是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缺乏系統性,主要的方式優勢剝削式的殖民統治方式,並且在當地的統治日積月累越來越腐敗,還有很多的英國在印度的富商以及官員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之後,進而返回英國影響英國的政治與經濟。因此英國政府一直尋求契機來改變這種“落後的”殖民方式。直到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大起義。

此後英國對殖民政策進行了調整。先是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其次由英國政府接管政權,“取消議會監督局和公司董事會的設置,代之以內閣中的印度事務大臣,並且還設置一個十五人組成的印度事務委員會加以輔佐”,在文化宗教政策上也更加的溫和,但是廢除了種姓制度,承認居民的財產繼承權等等。簡單來講,實際上就是扶植印度本土的代理人,以印度人來治理印度,並且引進先進的文化制度以及科技,在這個基礎上,印度也進一步現代化。


國家人文歷史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1757年羅伯特克萊武在和法國人支持的莫臥爾帝國孟加拉總督作戰的時候,的確只有900名英軍士兵,以及2000名印度士兵,但侵佔孟加拉只是英國殖民印度的開始,英國人可不是隻用了900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英國征服馬拉塔,出兵2萬多,征服旁遮普,用兵更多,到1939年二戰前,英印殖民軍中的僅英國軍官就有將近4000人,統治這麼大一片地方,哪有光靠900就行的?

不過整體而言,英國征服印度所用的兵力確實不太多,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在莫臥爾帝國末期已經分崩離析,沒有統一的政權領導印度人反抗英國入侵。1857年印度反英起義的時候,不但有大量的印度王公站在英國一邊,就連起義者也是效忠於不同力量的,有人要振興莫臥爾,也有人要重整馬拉塔王國,所以才被英國人很快擊敗。


葉海林


英國採取的方法就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印度看著挺大,但也是一盤散沙,沒有強大的統一王朝,都是基本上獨立的各個土邦。實力不太強大,最大的是臥莫爾王朝,也是封建王朝,實力和大英帝國比起來不值一提,還是孟加拉人能打,曾經組織了七萬士兵與英國軍隊交戰,英國人也就區區九百人,但結果是一邊倒,拿著大刀長矛的孟加拉人不是,由洋槍洋炮武裝的英國人的對手,一觸即潰。臥莫爾王朝更腐敗,也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這些大的王朝被英國搞定後,剩下的土邦也就望風披靡了,英國人主要還是來做買賣的,不想和當地關係搞僵,英國人都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辦法,和土邦的上層搞好關係,讓當地的上層繼續管理當地的社會,這樣間接式的管理也不會遇到大的反抗。

英國政府為降低管理成本,曾經委託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由一個民間公司管理印度,淡化了殖民色彩,當然東印度公司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官員,對印度人民也殘酷壓榨,統治時間一長積累了很多矛盾,爆發了大起義,英國人鎮壓了起義後,就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直接委派官員,給了當地更多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當地人參與管理,這也就消弭了印度人的抵抗意志,這樣英國成功統治了印度幾百年,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


浩蕩揚子江


你應該問印度人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你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是英國人殖民印度其實還真沒多大難度!因為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嚴格來說還不算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印度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大概和德意志邦聯差不多。



當時英國殖民的印度,其範圍是很大的,包含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而其中的主體印度,其內部也是錯綜複雜。除了直接被英國統治的區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印度土邦。而且這些土邦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不盡相同。這使得印度地區根本沒形成統一有力的中央政府,給英國分而治之創造了條件。


所以,總的來說,當時印度人對印度是沒個統一觀念的。反而是英國人的到來,強行將他們拉到了一塊,才有了今日之印度。再後來直到印巴分治後,今日之印度才真正成形。



可以說,印度形成還得感謝大英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今日的印度人,對自己曾經被英國殖民而感到自豪和高興的原因。他們如今還為自己曾經是英女皇皇冠上的明珠而自豪得要死呢!


這些歷史要讀


1857年之前英國內閣授權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事務,內閣授權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經濟和政治及軍事廣泛權力,東印度公司具備準國家的所有要素,東印度公司從加爾各答延伸到德里,公司管理的領土也從次大陸的部分到了全部區域包含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為了更好行使國家機器的職能,東印度公司設立總督制度,總督是英屬東印度公司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印度各土邦和行省綜合事務,總督任命省長負責各區域內政外交,這種將英國文官制度搬運到印度的機制一直運行到1910年,後續印度本土的官員比例增加,但是都有一個前提即是接受英國的系統高等教育。



1857年發生了一起軍營謠言事件,印度民族主義興起,各地土邦擁護莫臥兒王朝末代皇帝出來主持大局,英屬印度軍隊由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組成,他們被告知自己用的槍支的槍油是由牛油和豬油混合而成,這觸犯了兩教士兵的信仰,於是數萬士兵發生暴動起義,有限的東印度公司英國士兵杯水車薪,英國人陷入極大恐懼之中,隨後英國本土派遣精銳陸軍支援東印度公司,同時英國人積極安撫地方土邦首領承諾給予更多利益和特權,沒有統一思想和信仰的印度人瞬間土崩瓦解,莫臥兒王朝的末代皇帝被英國人流放到緬甸仰光,最後被屠殺清算。



先進的文明統治落後愚昧需要的不僅僅是武力,更多的是智謀和策略,英國人在1857年之後加強對印度管理和控制,東印度公司完成了歷史使命,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成為印度帝國的皇帝,英國文官制度系統化改造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封建體系,英國人重建了印度民族主義信仰,讓地方行省與土邦實行無嗣繼承收回政策,讓土邦的領主喪失了世襲罔替的基礎,促進了現代政治民主制度的推行。

二戰以後,隨著兵變的頻發和印度士兵對大英帝國忠誠度的喪失,不列顛印度軍隊最終成為葬送英國統治的決定力量;到1946年,所有政治犯被釋放;英國開始就印度逐步走向獨立的問題和國大黨開始進行政治對話。 印巴分治時的尼赫魯、蒙巴頓和真納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含今孟加拉國)獲准獨立,次日即8月15日印度獨立,並於當日實現權力移交。印巴分治後大多數人認為這就是英屬印度的中止日。也有些人認為,1950年印度共和國憲法頒佈才是英屬印度時代的正式終結。



英國對印度影響深遠,印度至今沿用的是英式法律,像刑法和證據法等很多條款都還是19世紀中期制定的,而印度警察管理鬆散,腐敗嚴重,因此在打擊犯罪方面很不得力產生了“強姦之國”的亂象。


唐俊龍55398571


首先要有個背景認知,印度歷史上就沒出現過中國式的大一統集權政權,或者說全世界都沒出現過類似的政權,印度地方上的自主權一直存在,直到現在。英國人到的時候,面對的是各路勢力的印度,而不是一個“印度”。

英國人其實也很無奈啊,我一個英夷我就是來做生意的,怎麼就莫名其妙攤上了這麼大的事。

首先是從孟加拉開始,英國人和法國人都在這邊做生意,有商業據點,孟加拉人其實很開心和西洋人做生意,可以換到很多他們想要的東西。然而,法國人是英國人冤家對頭,和新執政的孟加拉軍頭拉烏拉搞到一起,兩家打算把英國人黑了。英國人也不能就認命吧,於是開始打,結果是克萊武的九百英軍和兩千印度土兵打贏了拉烏拉七萬土兵和不到一百法國兵。英國人一頭白毛汗,我一個英吉利小國的公司,難道就要來統治這麼大的孟加拉?這還沒完,對方也不能就這麼算了啊,莫臥兒的宰相另一個拉烏拉又帶兵來打,又被幹了。好了,從此孟加拉就是英國人來統治了,準確的說,是東印度公司。

隨著打交道逐漸深入,英國人也摸清了印度情況,加入了莫臥兒帝國的權力遊戲,控制了莫臥兒皇帝,建立了對北印度的威權統治。再之後就是擊敗各地方勢力,馬拉塔聯盟和邁索爾等,真正控制了“印度”,也相當於建立了“印度”這個概念。在1857年印度大起義之後,英國政府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收回了統治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英國人對印度征服之所以容易,一方面英國人確實能打,這是基礎。另一方面,南亞次大陸有悠久的區域自治傳統,北邊來個強權,那就低個頭,但自治的根基還在,強權變弱了,地方也就抬頭了。這次是南邊來了個強權,那就一樣對待嘛。英國人一貫的統治方式,也讓次大陸的人對英國人沒那麼牴觸,英國人不喜歡太麻煩,強迫別人學語言、搞直接統治之類的,英國人不願意做,大多是讓被統治對象保持自治,你要是想學我們,那歡迎,不想就拉倒。後來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中印度人的比例一直在提升,不過要求受過英國教育,後來印度的一些風雲人物,很多都有做文官的經歷。正是英國人這種統治方式,讓他們走的時候,也沒落下壞名聲。


白完家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採取軍事征服和政治征服兩種策略,一種是直接統治,另一種間接統治。

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無力統治所有直接征服的印度土地,因此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和防止全印反英,在尊重土邦獨立的原則上,保留了為數眾多的大小封建王公及其權力,對印度進行直接統治或者間接統治。

具有經濟和軍事戰略的土邦,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直接統治。

其餘土邦,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簽訂《軍費補助金條約》等政治手段進行間接統治,要求當地王公交出部分國家主權,並且限制王公與外部以及各土邦之間的聯繫。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主要採用“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

另外,“種姓制度”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進行統治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