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63期(總第264期)2018-12-06

編者按:2016年6月,英國選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2018年11月25日,隨著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通過英國脫歐協議草案,英國的脫歐進程又邁出關鍵一步。但是,2019年1月15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了英國政府此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

經濟學人信息部撰寫了報告《寫在脫歐前一年:英國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A Year to Go: How Brexit Will Affect UK Industry),報告分析了英國脫歐將會對英國整體經濟帶來的影響,並就“軟脫歐”和“硬脫歐”對金融服務、汽車、醫療保健、生活消費品、能源、電信六大重點產業部門未來幾年的發展造成的潛在後果進行了預測和比較。本文對此進行簡要概述。

一、英國脫歐的兩種方式及其對經濟影響的預測


1. 軟脫歐

——英國力圖與歐盟進行全面脫歐談判,以期最終達成一個更為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

自脫歐公投以來,英國經濟有所反彈。2016年和2017年的年平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穩定在1.9%和1.8%。但是,2017年的年度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從1—3月的2.1%降低到10—12月的1.5%。預計未來兩年實際GDP還會因國內需求的減退繼續緩慢下行,從2018年的1.5%到2019年的1.4%。

由於脫歐談判中的不確定性和英鎊貶值造成的成本壓力增大,投資支出增長預計在2018—2019年會有所降低。2019—2022年消費性開支將隨著通貨膨脹的緩解、不確定性消退和失業率逐漸下降而得到恢復,但因更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所導致借款成本不斷增加,恢復的速度會受到抑制。此外,因英鎊貶值而導致的出口增加將會在2019年得到緩解。美國2020年的商業週期低迷和與歐盟之間更為嚴苛的貿易條款也將抑制英國2020—2022年的出口,但2020—2022年的平均實際GDP增長將有望提升到1.8%。

此外,英國脫離歐盟將會促進政策制定者解決近年來阻滯經濟發展的一些結構缺陷,包括生產力增長遲滯、創新不足和基礎設施薄弱等。2017年,英國政府草擬了一項重視技術、研發和企業生產力的產業戰略(表1)。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表1 2017英國產業戰略



2. 硬脫歐

——英國和歐盟的談判破裂,無法達成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

2018年3月7日,歐洲委員會在歐盟27國傳閱了與英國商討未來關係的相關指南草案。根據這一指南草案,英國服務貿易將會因其“不再共用管理、監督、執行和司法框架”而受到限制,即使特蕾莎•梅呼籲在這一領域上開闢新的合作途徑。指南草案還拒絕了英國作為夥伴國參與歐盟各類機構的可能性。指南對自由貿易協定進行了極其嚴格的詮釋,並全然拒絕了英國政府的提議。這些都意味著貿易協商將會極其艱難,談判破裂的可能性極高,有關未來關係的談判是其中最為複雜和具有挑戰性的一部分。談判的過渡期將會持續到2020年12月月底,若談判失敗,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英國受到的首要經濟衝擊是在2019年底英鎊相對歐元大幅貶值,但在2020年期間可能會隨著政府的應急計劃和與非歐盟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而趨於穩定。英國還將不得不從2021年年初開始配置必要的實體和技術基礎設施,以應對與英國-歐盟貿易有關的海關程序的大幅增加。

無協議達成的硬脫歐可能會造成2021年英國出口銷售增長大幅下降,直到2022年才會稍有回升。新的貿易協定將無法完全彌補失去歐盟貿易的損失。2019年英鎊貶值將會助長2021年的通貨膨脹,這對英國家庭購買力將產生嚴重影響,會引發家庭開支的下降。更高的投入成本和經濟不確定性增至最大還將影響到固定資本投資總額。英國就業增長將會停滯甚至萎縮,這也將影響家庭消費信心和開支。由於操作空間有限,英格蘭銀行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只會部分減緩國內需求的下降。

二、兩種脫歐方式對英國各大產業的影響比較

1. 金融業:輝煌不再

在硬脫歐的情況下,英國服務性行業將失去自由貿易,歐盟27國的客戶將轉向歐盟許可的機構,在五年的預測期內將會使英國的借出貸款減少,存款減少。雖然也會有一些投資活動和基金迴流到英國,但實際短期內投資效果仍將略呈負面。由於失去了在歐洲的同盟地位,英國在硬脫歐情況下的銀行資產增長會變緩。預計至2022年,英國銀行資產在硬脫歐情況下只有0.3%的增長,而在軟脫歐情況下預計將增長4.4%(圖1)。

英國整體經濟產出將可能出現下跌,這是銀行業務指標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隨著汽車業、製藥業、航空業和服務業的貿易量下降,英國金融系統(尤其是銀行)的利潤和工資將會更低。但是這些影響將會比較溫和,脫歐並不會使英國經濟衰退,只是會降低發展速度。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1 軟硬脫歐情況下銀行資產的比較

2. 醫療保健行業:資助緊張

硬脫歐將會減少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資金提供。雖然這一行業相對來說並沒有受到開支縮減的影響,但是企業稅收降低和人口老齡化加劇意味著所得稅收入的減少,這會使政府無法增加對醫療保健的資助。在硬脫歐的情況下,2019年預計醫療保健支出將會略有降低,但如果經濟增長如預期一樣緩慢,2020年後該缺口還會加大。英鎊相對歐元和美元的進一步貶值將會增加藥品進口的成本,進一步增加NHS的壓力。到2022年,在硬脫歐情況下的人均藥品支出將預計比軟脫歐情況下高出3.5%。由於不能再招聘歐盟國家勞動力,員工成本也會增長,從而影響到一線護理(圖2)。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2 軟硬脫歐情況下人均醫療和藥品支出比較

3. 汽車業:生產受限

鑑於貿易關稅的威脅、供應鏈的破壞和管理糾紛,英國的汽車生產可能會是脫歐的最大輸家之一。2016年,新汽車的銷售量已經開始從歷史最高點下滑。即使是軟脫歐,汽車銷售量預計也將會在2018年(-6.5%)和2019年(-0.3%)繼續下跌,直到2020年(+4%)恢復。但是在硬脫歐的情況下,恢復的時間會延長,到2022年客運車輛的銷售量只有0.6%的增長,而軟脫歐的情況下增長率則為4.4%。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反映出隨著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影響以及消費者信心降低而造成的汽車成本的增加(圖3)。

商用車輛的銷售量也將同樣受到打擊。在硬脫歐情況下,商用車輛的銷售量在2019年預計將下降1.8%,在2020年將繼續下降0.1%,而在軟脫歐情況下,到2020年則預計會有4.7%的上升。總之,在目前的軟脫歐預測中,商用車輛銷售量在2022年將會上升6%,但如果是硬脫歐,這一上升率只有2.3%。在無政府政策干涉的情況下,預計硬脫歐情況下英國2019—2022年的累計汽車銷售總計將減少約84萬輛(圖3)。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3 軟硬脫歐情況下汽車與商用車輛銷售量比較

4. 生活消費品行業:關稅壓力大

鑑於工資增長緩慢和消費者的信心不穩,無論是硬脫歐還是軟脫歐,2019年的零售銷量預計都會縮減0.2%。2020年的零售銷量會有所恢復,但是由於英鎊疲軟以及從歐盟進口商品的關稅增加,硬脫歐情況下的恢復力度不如軟脫歐。

硬脫歐和軟脫歐帶來的最大區別預計將會發生在2021年。如果是軟脫歐,英國將會獲得一份自由貿易協定,從而保護消費者信心,零售銷量也會因此上升。而在硬脫歐情況下,消費者信心受到衝擊,再加上2021—2022年的通貨膨脹加劇,將會導致這期間家庭支出和零售銷量的下降。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市場低迷,這些都將進一步削弱消費者的信心(圖4)。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4 軟硬脫歐情況下零售銷量增長率比較

5. 能源行業:消費下降

在硬脫歐情況下,2020—2022年英國的GDP增長速度將降低到年均0.9%(軟脫歐情況下為1.8%),這將導致期間的能源消費平均下降0.5%。家庭收入減少,工業和經濟活動水平降低,這意味著對油、氣和煤的消費減少,同時電消費的增長也放慢。雖然能源貿易不會因英國脫歐而受到直接衝擊,但供應鏈的破壞也可能會使這一行業部門的成本和價格增高。總之,2022年的能源消費在硬脫歐情況下預計會比軟脫歐的情況低2.9%(圖5)。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5 軟硬脫歐情況下能源消費比較



6. 電信行業:投資和業務量驟減

電信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在硬脫歐的情況下會更加嚴峻。預計2020年電信投資會大幅減少,增長速度從2019年的4.4%下降到3.3%。而軟脫歐情況下,2020年的投資增速將從2019年的4.7%略降到4.6%。到2022年,增速差距將拉大,硬脫歐情況下為4.4%,軟脫歐情況下為4.9%(圖6)。

移動業務收入也將受到影響。在軟脫歐情況下,移動業務收入的增速預計將從2018年的2.4%減少到2019年的1.8%,而在硬脫歐情況下則將減少到1.3%。2022年,增速將有望好轉:硬脫歐情況下上升到3.7%,但仍落後於軟脫歐情況下的4.2%(圖6)。


經濟學人信息部:脫歐對英國產業的影響預測

圖6 軟硬脫歐情況下電信投資和移動業務收入比較

總的來說,無論是硬脫歐還是軟脫歐,對英國各大產業的影響都將是巨大的;相對來說,軟脫歐對英國各大產業的影響將會比硬脫歐緩和。

http://www.eiu.com/Handlers/WhitepaperHandler.ashx?fi=How_Brexit_will_impact_UK_industry.pdf&mode=wp&campaignid=BrexitIndustry


編譯:宋穎

《創新研究報告》編輯:曹學偉 張麗琴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