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信息爆炸,讓我們無所適從

在數字時代,信息爆炸製造了太多,讓我們分神的東西,讓我們過度緊張,或者窮極無聊,導致注意力低下,脫離了注意力專區。

所謂厲害的人,遇到精神不在狀態,Ta們會如何應對呢?

“能在不同狀態下隨意切換的人,通常也能控制不同狀態出現的速度——雖然可能不是刻意為之,但的確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這些人通常能獲得極大的成功。”

意思是,Ta們可以根據,當下要處理的狀況,需要集中精力時,就全神貫注;需要有創意時,也可以天馬行空。

這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超控大腦”嗎?

在英國,有一位“超級媽媽”——卡羅琳·威廉姆斯,同時也是一位科學記者、編輯,還是英國廣播公司電臺製作人。在日益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她經常會遇到,該專注時不能專注;想有些新創意時,大腦又停滯不前。

為了解決這個煩惱,她自掏腰包,先後拜訪了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知名機構的專家和學者,希望通過科學方法的干預措施,克服分心和壓力,以獲得長時間的專注力。

經過一年多的“注意力”探索之路,卡羅琳發現,注意力的最終狀態是流動的。想要更好地控制注意力,關鍵在於學會,讓大腦在專注和走神兩種狀態中自由切換,從而達到一種“心流”狀態。

並且,她把一年多的所見,所得,所改變,彙編成一本書——《認知迭代:自由切換大腦的思考模式》。這本書從注意力、控制焦慮、創造力、導航力、時間感知、數字感6個方面,分別闡述了我們運用大腦的方式,是如何改變了大腦的運作方式,從而改變了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當然,我們不能像作者一樣,去體驗各種“高精尖”的干預措施。但是,在這本書裡,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我們還是可以,像她一樣成為大腦的駕馭者。

接下來,我從注意力、創造力、控制焦慮3個方面分別講述書中的部分內容。


關於注意力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注意是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注意力是人意識的具體表現,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能力。

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能夠保持一定時長的注意力,好像越來越難。

比如說,本來打算用10分鐘回覆郵件,還是忍不住點擊各種推送,等反應過來,時間已過去1小時;

說好的20分鐘後,放下手機,準備睡覺,到你幡然醒悟時,發現時間已流失了倆鐘頭。

對於大腦來說,上述行為都意味著,大腦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有一項調查顯示,80%的學生和25%的成年人都認為自己有慢性拖延症。

心理學家蒂姆·皮切爾認為,無法集中注意力是人類心智的基本缺陷,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可能存在類似問題。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雖說如此,不過我們還是想擁有多一些注意力,少一些拖延,該怎麼辦呢?

l “定期休息”是幫助集中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簡單一點說,就是工作90分鐘,休息15分鐘。這個數據是經過,很多高效人士的佐證得出來的。

我們在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會用到一部分心智能量,所以要讓大腦在一定時長的專注力之後,休息一下,為下一個“警覺週期”做準備。

不過,這裡所說的“休息15分鐘”,並不是指放下電腦,拿起手機,而是要達到完全放鬆。換言之,就是讓你的視線脫離電子設備,進入現實環境中,像運動、冥想、聽音樂、外出散步,都是很不錯的休息方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保持注意力,並非一味地沉浸在某一項事物,而是具有流動性。如作者所說,這可能是大腦的特性,它需要波動,也必定會波動。我們可以做的是,能夠意識到大腦專注和走神的狀態,並給予兩種狀態,足夠的自由和空間。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關於創造力

生活中,我們總是強調做事需要專心,不要分心。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無是處嗎?

有一些研究發現,有創造力的人多半愛做白日夢。偶爾神遊一下,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怪異故事集》的作者——愛倫·坡,被譽為“偵探小說之父”,他曾說過,他的很多小說和詩歌就是來自他的夢境。

作者也在書中指出:最好能夠在專注和走神兩種狀態中自由切換。

雖然“創意”是天才的專屬詞,但是我們如果能為創意時刻,創造更好的產生條件,同樣可以做到擁有“創意之泉”。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l 去工作

換句話說,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中的理性思維,直到出現瓶頸期,然後切斷視覺信息傳入。比如你在寫一篇文章,遇到實在寫不出的時候,可以閉上眼睛,將視線從外部世界,轉到大腦內部的想法。

l 良好的心情

心情愉悅時,大腦中的前扣帶皮層會更活躍。它能探測到每一種可能的方案,連微弱的無意識想法,也能覺察得到。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動機,即你覺得停滯不前的那種“迫切”心態。還是以寫文章為例,就是那種寫不出來,會失去工作的緊逼感。

當我們的大腦開啟了“白日夢之旅”,最重要的是,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在心理學中,知道自己的想法被稱作“元意識”。這個時候,雖然頭腦看起來無所事事,其實是處於不自知的醞釀階段,沒準創意的火花就冒了出來。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關於控制焦慮

話說,關在監獄的兩個囚犯,同時望向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星辰,一個看到的是泥濘。

面對同一場景,為什麼兩人的表現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區別在於Ta們的思考方式不同。在心理學,這種差異稱為“認知偏差”,即人們在無意識下所做出的假設。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消極的認知偏差,會使人們以悲觀的心態,對事物進行評估,最典型的心理暗示:如果……會……。比方說,如果對方不回我信息,會不會是我做錯了什麼事?如果他沒按時回家,會不會在路上出事了?……

著名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說:你無意識下做出的假設,只會讓你陷入麻煩和混亂。

有一項針對8000人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輕微的焦慮,也會使因心臟病導致死亡的概率增加29%,死亡癌症的概率增加41%。

作者卡羅琳說:如果我們想要戰勝焦慮,關鍵在於控制注意力,學會在環境中尋找積極事物,而非消極事物。

“笑臉點擊”是作者接受認知偏差訓練中,最省時,最有效的一個方法。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操作很簡單,就是通過屏幕點擊眾多“生氣臉”中的,惟一一張笑臉,熟練之後,每天只需5分鐘,就可以完成該訓練。

長期以往,你就會把注意力從“生氣臉”上移開,轉而去尋找笑臉,形成一種心理習慣。

作者在書中說:抑鬱之人無法想象自己擺脫困境的樣子,因為他們的大腦只能想到困境。

而“笑臉點擊”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

總而言之,我們無論是想保持專注,還是想擁有創造力,“焦慮”都是這兩大狀態的“勁敵”。它不僅會分散你的注意力,還會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地方。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總結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大腦,並沒有像天天用電腦工作,那般輕鬆駕馭。相反地,它會偶爾給我們製造一些小麻煩。在《認知迭代:自由切換大腦的思考模式》這本書裡,作者卡羅琳以自己為實驗對象,解釋了我們為什麼需要走神,並且通過走神,幫助集中注意力,從而收穫更多的“心流”體驗,提升生活的滿足感。

我和“白日夢”抗爭了10年,才發現想要保持注意力,而是與它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