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動用最低限度軍事力量,不發一槍一彈,在沒有造成任何損失的情況下拿下了克里米亞。而克里米亞的老百姓則以歡迎的態度去迎接歐美國家口中的侵略者,震驚了西方世界。最終,西方國家將此歸結為普京“混合戰”的大獲成功。所謂“混合戰”,其作戰內涵以特戰部隊為主體,執行非傳統作戰,將作戰重心置於民眾,結合信息網絡與科技的運用,以複雜與細膩的手段迫使克里米亞屈服。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克里米亞居民歡迎俄軍)

其實“混合戰”這個概念是剛剛下臺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在2005年美國國防報告書中提出的。但在這方面,俄羅斯卻走在了美國前面。

早在2008年的俄格戰爭中。俄羅斯就初步嘗試了混合戰,而普京成功併吞克里米亞更是達到了混合戰發展的巔峰。2015年底,北約在其高峰會議上,專門針對普京混合戰的成功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自己的混合戰準則;將作戰重心瞄準在民眾,影響決策者並結合軍事行動與顛覆工作,以秘密行動使其無法在國際上受到責備,範圍涵蓋正規作戰、非傳統作戰及信息網絡戰,特別強調信息媒體與正規、非傳統部隊的混合並用。

俄羅斯的經驗來自於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失敗,而普京對美軍的失敗經驗非常重視。普京認為:美國除了正規部隊戰場勝利外,面對各式襲擊,焦頭爛額,深陷泥沼,無法獲得長期戰略利益。其原因就是對目標國曆史與文化不瞭解,無法獲得廣大群眾支持。以俄羅斯現有的財力和軍力,顯然無法進行這樣代價高昂的戰爭。於是,以最少的代價贏得勝利成為了普京的選擇。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普京認為:現代化戰爭,是國家各種力量運用的體現,國家力量區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與軍事安全等相關,軟實力則與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相關。而巧妙運用合適的軟、硬實力工具,稱之為巧實力,這就是混合戰的概念。

一、戰前情勢

蘇聯時期,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強調階級,忽略血緣與宗教,以階級利益高於民族利益為原則,各成員共和國緊密集中領導,採取雜居政策,實行大俄羅斯主義。但各民族間的恩怨尚在,文化也並未融合,導致這個高達120多個種族的大國在1991年瓦解,所形成的各個國家大致上以行政區界定,但約有80%之邊界未正式劃定。區域內各民族紛紛要求獨立建國,其中境外俄羅斯人高達2,500萬,按照1989年烏克蘭官方人口調查數據顯示,該國境內俄羅斯人佔22.1% ,且1996年烏克蘭語言研究報告中,使用俄羅斯語人口群佔55%,這就造成了烏克蘭內部的爭端。

1239年,韃靼人在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建立克里米亞汗國,在1783年被凱瑟琳女皇併吞,1954年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劃給了烏克蘭。該省人口250萬,俄羅斯人佔65%、烏克蘭人 20%、韃靼人10%、其他5%,而烏克蘭獨立後,克里米亞於1992年2月升格為自治共和國,並於1994年舉行地方總統選舉,由親俄派梅希科夫當選,表達迴歸俄羅斯意願,烏克蘭旋派遣軍隊進駐,並與俄羅斯協商不以武力干涉克里米亞。而冷戰結束後,美國、北約與歐盟勢力向東歐擴張,烏克蘭新政府成為拉攏對象,俄羅斯在地緣上以烏克蘭為與西方國家的緩衝國,因此無法忽視西方國家的擴張行為。

烏克蘭內部政權區分親俄與親歐勢力,但親歐派極度腐敗,但卻無力解決經濟蕭條問題。主政時又強制實施烏克蘭化,以非主流烏克蘭語取代俄語(當時克里米亞俄語人口占79.25%),成為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親俄派亞努科維奇捲土重來,以48.95%選票險勝,反對黨領袖季莫申科落敗。烏克蘭隨即中止傾向歐盟的政策,轉而靠攏俄羅斯,從而獲取了能源經濟等方面的幫助。但在2014年2月21日,亞努科維奇因遭到廣場起義,被迫逃亡至俄國時,並請求俄羅斯出兵協助。

二、俄羅斯準備情況

俄國情報部門早在2014年1月就已得知亞努科維奇政權即將垮臺,正好克里米亞東南方300公里的索契正舉行2014年冬季奧運會。於是俄羅斯以冬奧會提升安保等級為藉口,秘密動員了特種部隊為主的軍隊約8萬人。普京命令在冬奧會閉幕的第2天,即2月24日起針對克里米亞展開行動。採取偽裝混進的行動方式,煽動與製造當地親俄力量發起動亂。俄羅斯議會在3月1日以維護區域與俄羅斯僑胞安全為名,授權動用軍事力量以確保烏克蘭800萬俄裔的生命財產安全,普京宣佈在烏克蘭東部實施大規模軍演;同時,在烏克蘭內亂情況下,迷惑與封鎖烏克蘭指揮控制通信系統,運用網絡信息媒體曝光烏克蘭親歐團體與西方國家來往的內幕,以便獲取更多支持。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圖1地理位置圖

三、俄軍作戰指導

俄軍的作戰指導為:以奇襲方式併吞克里米亞為目的。主要作戰方式以非傳統部隊為主力,採多重管道先期秘密滲透之方式,潛入烏克蘭南部等地區,武裝親俄民眾發動攻勢佔領克里米亞地區,得手後向北建立警戒線;次要作戰方式以正規部隊為主力,實施佯動,吸引牽制烏克蘭、北約等國注意於烏克蘭東部地區;特種部隊隱匿身分在信息、電子、網絡戰支持下,實施戰略溝通與欺敵行為,爭取克里米亞民心及誤導烏克蘭方面指揮控制系統,運用信息媒體發起克里米亞全民公投,以人民自決、武力干涉而後既定事實的方式,併吞克里米亞半島。

四、俄羅斯正規軍行動

俄羅斯南部戰區首先派遣大批部隊在烏克蘭東部邊境實施軍代號為“快速校閱”的軍事演習,這就是此次行動的佯動部隊,實施欺敵行動,吸引烏克蘭與北約國家注意,使其忽略正在克里米亞秘密行動的真正主力,非傳統部隊。計劃在非傳統部隊得手後,立即派第12摩步旅增援,同時命令第291炮兵旅待命。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圖2俄軍併吞克里米亞行動—正規軍行動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圖3俄軍併吞克里米亞行動—圖例說明

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則奉命封鎖賽瓦斯托波爾、費奧多西亞等軍港,第810海軍步兵旅與第184海岸防衛旅聯合特戰部隊控制、脅迫及策反烏克蘭海軍部隊。

空軍戰機飛行員保持戰備狀態,第1096防空導彈團嚴密監控烏克蘭空軍動態,電子戰部隊封鎖烏克蘭軍隊指揮控制信息傳輸。

五、非傳統部隊行動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圖4俄軍併吞克里米亞行動—西線作戰

俄羅斯以特種部隊第2、3、10、16、22 、25旅和第25團以及傘兵第7、76 師、第31旅,在2014年2月20日時就偽裝滲透至克里米亞境內,利用正規部隊軍事演習驟然襲擊,一部煽動克里米亞群眾示威遊行,奪取行政大樓、機場、廣播電臺及電視臺,一部直接奪取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指揮控制通信節點和防空部隊,一部封鎖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各個軍事基地,一部協助俄羅斯海軍鉗制烏克蘭海軍,一部利用烏克蘭叛變將軍別列佐夫斯基拘留烏克蘭海軍司令謝爾蓋蓋杜克,一部展開心理作戰,策反烏克蘭俄裔軍官,運用親俄民眾以電話通知營區內官兵,策反烏克蘭軍隊;一部協同俄軍信息作戰部門與媒體,傳播身著綠色服裝人士自發主動維持秩序的媒體信息,在國際社會形成輿論優勢,並影響烏克蘭高層決策。

六、信息戰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圖5俄軍併吞克里米亞行動—東線作戰

俄羅斯的信息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戰整合軍事、外交及經濟體系,軍事上運用信息網絡戰,癱瘓烏克蘭通信基礎設施,干擾烏克蘭信息傳播,並截獲烏克蘭行動情報資料。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克里米亞居民示威行動,其中不乏俄羅斯部隊的身影)

在外交上,不承認俄羅斯有軍事行動,只宣稱是維持區域安全與和平的需要,對外運用戰略溝通獲得國際組織對和平的支持,對內宣傳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壓迫烏克蘭裔俄羅斯人事件,激起俄羅斯民眾憤慨,爭取支持。並表明支持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份子停戰,以掌握主動權。主動散播假新聞,讓退伍軍人、知名的拳擊手及機車愛好者等團體以志願者身分參加克里米亞群眾行動,通過網絡媒體廣為傳播,塑造出克里米亞人民抗爭行為。

在經濟上,運用天然氣能源輸出價格威脅周邊國家。在政策上,運用移民與發放俄國護照手段,製造境外人口優勢。

運用人民公投,展現克里米亞人民地區自決性,主動要求併入俄羅斯,增加合法性,避免國際干預,使烏克蘭部隊無從反應俄國軍事行動。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海軍向俄軍投降)

俄羅斯的以上行動導致克里米亞半島在短短13日迅速淪陷。而烏克蘭很多媒體和群眾還得出是烏克蘭失去克里米亞,而非俄羅斯的侵略的結論。對於美國和北約來說,這是一次慘敗,其情報機構完全沒有預測,在俄軍行動中又遭欺騙,事後應變也極為無力。而對俄羅斯來說是其應對北約東擴的一大勝利,俄羅斯整體軍事實力與美國為首的北約相差很大,普京無力也不願意與西方國家正面衝突。

這一仗,普京使用新戰法震動世界,引發西方國家競相學習

在戰略局面日益不利的情況下,普京運用非傳統部隊,結合現代化信息科技運用,再次展示了他的強人本色。危機期間,普京還利用“今日俄羅斯”這一對外媒體,牢牢壓制CNN與BBC的收視率,通過報導深含俄國傳統文化情感與凝聚力的文章,特別是普京艱辛的整合規劃與親力親為,反而一舉成為在國際聽眾中最受歡迎的領導人。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