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為雲的號召力這麼強?

這兩天,我們所有能接觸到的互聯網渠道,無論是微博、微信、各大門戶,或是知乎、果殼、36Kr、51CTO、CSDN等或大眾或專業的平臺,甚至類似長江商學院、微軟亞洲研究院、京東金融、用友雲這樣一向以嚴謹面目示人的專業機構網絡社交平臺,幾乎都被一組關於華為雲普惠AI的討論刷屏了。

为什么华为云的号召力这么强?

為什麼華為雲的號召力這麼強?為什麼這麼多大咖乃至專業機構願意加入進來談論這麼一個嚴肅的話題?我們在歡度國慶長假的閒暇之餘,探討這類問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更好的雲

首先,我們先要問一個問題,我們需要雲嗎?在2018年10月這個時間節點,我們身邊的人,除去個別不怎麼接觸現代IT設施的老人以及嬰幼兒,大部分人,只要大概明白了雲的定義,這個答案都應該是肯定的。

接下來,我們再問一個問題,現在的雲能滿足你的需要了嗎?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大部分人,還沒有閱 “雲”無數,對於無論是大眾級別,或者是專業級別的雲服務,都比較甚少,因此只能隱隱約約地回答:我希望得到更好(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的雲服務。

为什么华为云的号召力这么强?

有了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接下來我們就好講一些了。

隨著人工智能、視頻、圖像處理的技術發展,互聯網基礎設施也進入了2.0時代,即必須用專用的硬件來處理海量的數據,如果再用通用的硬件來處理這麼多人工智能,無論是邏輯還是推理,成本和性能都不能滿足現有需求。我們今年年初驚奇地發現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也進入2.0時代,原來被坊間個別廠家津津樂道的“用最差的硬件搭建雲的基礎設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華為公司來說,原來更多是以硬件方式為各行各業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現在則是用服務的方式對外輸出能力,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創新的雲基礎設施。這就是華為推出雲服務的由來。

6月份的時候,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北京軟博會講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說華為公司看待華為雲服務是什麼?就是做手機裡的榮耀。這句話很好地闡釋了華為為什麼做雲服務和很多廠家有點不一樣。

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瞭解一下榮耀的故事:榮耀成立四年,2015年底開始獨立運營,據市場調查機構賽諾統計,2017年榮耀手機以5450萬臺銷量、789億元銷售額,在互聯網手機品牌中排名第一,坐穩互聯網手機品牌頭把交椅,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那回到本段開頭,那就是,由於華為雲的加入,我們有望得到更好的、類似手機裡的榮耀性價比的雲服務。

不能迴避AI

人工智能(AI)本是1956年由計算機學科衍生出的一個分支,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之一。由於2016年阿爾狗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喚醒了全世界對AI的再認知。

實際上,AI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獨立產品,更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多年的實踐證明,AI技術可以滲透製造、物流、零售各個領域的各個環節,它更像是一種基本生產力、核心驅動力。

为什么华为云的号召力这么强?

如今,產業界已經感知到它的“錢”景。人工智能營造的產業及市場規模有多大,目前沒有確切的說法。但保守預估,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達到381億元人民幣,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2697億元;2020年這兩個指標將分別達到700億元、6800億元。

對於普通民眾,我們對AI的認識,既有電影《A.I.人工智能》《她》中對人工智能的溫情和嚮往,也有著《終結者》《黑客帝國》中對於人工智能與人類衝突的擔憂。AI如何造福人類?AI未來如何與人類更好地相處?對此我們也是充滿疑慮。

為此,華為在中國15個典型城市、40所頂尖高校、百餘高新園區,調研了10餘位AI業界專家、100多位企業CEO、1000多位開發者以及數千餘名高校學生後發現:翻譯、機床製造等專業的學生會焦慮今後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一些企業家則在人工智能帶來的衝擊與機遇中,困惑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說,現在還不能確定,人工智能的崛起對人類來說是好是壞,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要竭盡全力,來保證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於人類及環境有利。

這一預見更符合普遍意義上的人類共同利益。它後來被解讀為既不應將AI捧上神壇,也不能將其妖魔化,而是讓AI真正為人所用。華為用了一個精準的名詞總結它——普惠AI。

這或許可以理解為為什麼此番關於普惠AI的討論引起如此強烈反響的背景。我們不能迴避AI,我們一定要讓AI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造福人類。

雲+AI:華為雲普惠AI

由於一些商業化行為,AI依舊高高在上,難以落地惠及民生。比如,有的企業將AI包裝成高大上的概念,在應用開發上則蜻蜓點水,止步於算法層面的原創技術之前;有的企業則用力過猛,在市場不成熟階段就急於開發獨立的AI產品,沒學會走就想跑。

为什么华为云的号召力这么强?

作為一個有門檻的前沿技術產業,AI應該從紙上談兵走入尋常百姓家,理智而遠見的企業需要想辦法,讓這項高科技“高而不貴”,讓普通個體用得起、用得好、用得安全。

早在2017年8月,華為出版過一期以AI為主題的《營贏》別冊,其封面文章為《+智能,打開未來世界的正確姿勢》,整期雜誌描述了人工智能將深刻地改變所有的行業和所有人的生活。特別是今年,華為用AI加持了旗下幾乎所有產品線,其中被譽為是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的雲業務更是重中之重。因為華為雲不僅是華為所有業務的基石,也是一個可以將華為的AI能力最方便地惠及大眾的途徑。

如今,經過了一年多的AI易筋鍛骨,“雲+AI”已經成為目前華為雲的最亮眼的標籤,華為需要更多的外部途徑將華為雲的這個AI賦能釋放出去,社會運行的各個單元、各條脈絡也需要更好的“雲+AI”來潤澤,而這恰恰是本次華為雲普惠AI探討的核心所在,那就是:AI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產品,通過無處不在的雲,華為將複雜技術模式落地,試圖把AI能力與實際應用場景、現實需求結合起來,讓普通個體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只有與大眾的生產生活強關聯起來,AI才能迎來真正的落地普惠。

之所以此次華為雲普惠AI的討論得到那麼多平素有點不愛湊熱鬧的專業機構和大咖的熱烈響應,就是因為他們都能感覺得到,這是一場能夠滋潤社會、惠及大眾,最終造福國計民生的討論,多積極響應一些,是為了大家共同的福祉。

为什么华为云的号召力这么强?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多年來,華為的成長足跡告訴我們一件事----從程控交換,到移動通信,再到手機,華為進入每個行業都不是最早的,但是最後,華為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跑到最後。為什麼?因為華為堅持為客戶提供創新的產品解決方案。沒有創新對華為是沒有價值的。不能給客戶帶來利益,或者僅僅說華為作為一個價格的替代者,這不是華為存在的價值。

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回答標題的提問:為什麼華為雲的號召力這麼強?其實不是華為雲的號召力強大,而是天下盼更好的雲久矣,天下盼惠及大眾的AI久矣

看到這裡,如果您對AI發展及未來有了一些興趣的話,那麼國慶長假之後,您不妨來上海世博展覽館和上海世博中心看看,因為2018年華為全聯接大會將於10月10-12日在這裡舉辦。在這裡,您將有機會與大名鼎鼎的“清華姚班”創始人姚期智、殿堂級開發大神Jez Humble、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進行面對面對話;還將接觸到AI為各行各業帶來的非同凡響的改變;您將有機會親手用AI開發系統,哪怕是技術小白,都能輕鬆上手。有興趣的您可以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鏈接瞭解一下。

再次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