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年」敬登昌:農業機械化讓生活越來越好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敬登昌:农业机械化让生活越来越好

在環縣合道鄉陳旗塬村村民敬登昌家裡,大大小小的近10臺農機械格外引人注目。今年52歲的敬登昌,幾十年來一直以種地為生,並和各種農機械打交道。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敬登昌:农业机械化让生活越来越好

敬登昌告訴記者,以前耕地都是牛耕,最早用的是木犁,後面用鐵製的犁,播種用的也是木耬。牛耕效率低,每天也就耕一到兩畝地。收割全憑人力,快的時候每天每個人也就收一畝地。十多畝小麥,從收割到晾曬、打場,前後下來得近兩個月時間。“以前家裡地多,每年僅耕地就得半個多月時間,種植小麥、玉米前後得半個多月時間。”敬登昌說。為了趕時間種植,他早上3點多便起床,趕著耕牛,馱著肥料、種子、農具下地幹活。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敬登昌:农业机械化让生活越来越好

收割機收割蕎麥 李文攝

1989年6月麥收時節,由於人力收割太慢,還沒來得及收割完,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將麥穗全部打爛,成熟的小麥顆粒全部都掉到了地裡。“沒辦法只能到地裡撿了,總共才撿了3袋多小麥。”敬登昌現在想起來,仍惋惜不已。

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革新,敬登昌再也不願意靠人力種、靠人力收莊家了,他將目光投向了農業機械。

1991年,敬登昌用靠驢馱賣豆腐賺的錢購買了一臺小型拖拉機,此後家裡耕地、打場基本都靠這臺拖拉機。那時候,整個鄉鎮上也只有兩三臺拖拉機,他是村裡第一個買拖拉機的人,也是第一個受益於農機械的人。有了拖拉機,耕地、播種都快了不少。20多畝地,一天時間便耕完了,兩到三個小時全都播種好了。節約出來的時間,敬登昌還給別人家耕地、播種賺錢。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敬登昌:农业机械化让生活越来越好

收草機 陳建宗攝

敬登昌越來越認識到,種地還得靠機械,1992年,敬登昌又購買了一臺大型的“40拖拉機”,在給自家耕種的同時,還給村裡的人耕種賺錢。“不僅自家種地更方便了,前後兩年時間,這臺拖拉機也賺回了本錢。”敬登昌說。

農業機械的使用讓敬登昌徹底告別了原來的牛耕人種,日子也越過越好。2008年,敬登昌更新換代了可以深耕的大型東方紅“90拖拉機”。2014年,敬登昌又花12萬多元購買了一臺收割機。今年,附近鄉鎮藥材種植面積比較大,敬登昌又購買了一臺挖藥機,在忙完自家農活後,便到附近的鄉鎮挖藥賺錢。

如今,在敬登昌家中,已經擺放了各類農業機械近十多臺,有各種型號的拖拉機,還有播種機、收草機、覆膜機、挖藥機、深松機……

今年,敬登昌將自家的地大部分種了綠豆,收穫了1.5萬斤,全部深加工做成了豆腐,加上為別人耕地的收入,收入了20多萬元。他還成立了環縣老農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專門為村裡及其他鄉鎮提供農技服務。“從牛耕到小機器,在變成大機器,工作效益提高了,收益也提高了。”敬登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