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解決第一個問題,可以認真地翻閱一下射洪縣,四川省甚至我們國家的一些史料。解決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找找旅遊業發展的脈絡,再參考一下週邊的一些實例,比如三臺的杜甫草堂。


陳子昂為什麼

在金華山讀書


陳子昂讀書檯,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舊址在四川射洪縣古金華山觀之後。射洪縣學初唐時已具一定規模。當時稱縣學為“鄉學”或“鄉校”。

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漢文帝始,地方學校迅速興起,景帝時,太守文翁創辦了第一所蜀郡學校。此後在古蜀郡、巴郡範圍內相繼建立了郡縣學校,以後演變為州、縣地方學校。

至初唐,射洪及鄰近各縣已有了頗具規模的縣學,定額招收生員,定期授課。

以上資料來源於:《射洪縣學考略》(載《射洪史志資料》1983年6期)。

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所以,陳公為什麼在金華山讀書已經很清楚了,因為當時射洪縣的學校就在金華山上。

那為什麼這樣的學校又出現在金華山呢?

唐時,射洪縣城在金華鎮,而金華山緊鄰金華鎮又緊靠涪江渡口,山的最高處與江面垂直距離僅60多米。這裡交通方便,又很安全,不受洪水侵襲。

就當時情況看來,在山上建學堂倒還是一個很恰當的選擇。陳子昂的家在涪江東岸的武東山下,金華山在涪江西岸,距他家有十多里,而且還有大江阻隔,建修私人書屋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又陳子昂在家鄉就學據幾種可靠史傳記載僅只“鄉校”一處。所以,可以斷定所謂讀書堂就是當時的“鄉校”。

以上資料來源於:蔣均濤著《陳子昂讀書檯遺址考》。

這些內容已經非常清楚地解釋了陳子昂為什麼在金華山讀書的原因。

金華山為什麼

不太“火”


作為射洪最重要的景區,金華山確實不夠火。

在射洪的北邊和西邊,三臺和成都分別有一座杜甫草堂。它們的歷史淵源均與杜甫在蜀的生活有關,同樣的歷史事件卻在周邊衍生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成都杜甫草堂聞名中外,成都成了杜甫草堂的代名詞,杜甫草堂成了成都的名片,去過成都大都去過草堂。而三臺城西的牛頭山上,那裡也有一座杜甫草堂,“有多少人去過?”這個問題可能並不恰當,我們應該問:“有多少人知道?”

其一,人文景觀發展依託行政中心。

不同於自然風光,比如九寨溝,哪管山路多少崎嶇,人流勢不可擋。人文景點因行政力量選擇而生,迴歸到古代的學校,必然是首選縣城,跟現在的學生大都在城裡的射洪中學讀書是一樣的道理。


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人文景觀因行政中心而生,因人口聚集而興,最終自然因行政中心遷移受到影響,倘若射洪縣城仍在金華,金華山的遊客肯定要比花果山多得多(而且很可能就沒有花果山景區了)。

這是人文景區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可能決定成敗。

其二,“文史”與“文藝”。

比如金華山上的“臭石頭”,坊間傳言與“故事化”表達一直認為那是段簡的化身,因為直接害死陳子昂,所以罪有應得,所以只配臭石頭,遺臭萬年。

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這是文藝,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昇華和表達。

但在那塊石頭的旁邊,卻也把石頭的來歷說得極為清楚。這塊石頭其實是縣人在明朝的時候在雲南曲靖運回來的,距今500年左右。與段簡沒有任何關係。

以上,這叫文史,是客觀的歷史。

金華山上類似這樣文史與文藝的問題還有很多,但不管是正史也好,故事也罷,其實都是金華山的一部分,但是我們這些看客,要心中有數,不要去混淆歷史。

其三,陳子昂不等於金華山,金華鎮才是這裡的魂。

金華是千年古鎮,金華山是蜀中名觀,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現在的金華山似乎只有讀書檯拿得出手。

在我看來,則不是金華山本身的問題,這是金華鎮的問題,甚至是射洪的問題。


陳子昂讀書檯為什麼在金華山?金華山為什麼不火?



金華山、鄉學、讀書檯,都只是金華古鎮的一部分,再重要也不可能超越古鎮本身。

古,是金華的魂,古,是金華旅遊發展的根。

但是你再看看現在的金華,高樓林立,一派追逐現代化城市的樣子,而老建築所剩無幾,石板,屋簷,茶肆幾無蹤影了,而金華的古城牆只剩斷壁,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城牆在哪裡。

所以,即便是陳子昂再有名、金華山香火再旺,那個承載讀書檯與道觀的金華古鎮卻不在了。今天的金華山,既沒有綺麗絕倫的風光,又沒有現代化的遊玩場所,留不住遊客的腳步,自然就與火無緣了。

杜甫曾在射洪留下過20多首詩,很多就寫在金華,每首詩後面都有一個故事,但是這事兒現在很多射洪人都不知道,一說起射洪,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兩件事——陳子昂的詩,沱牌的酒。

這,才是射洪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