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難說“不”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很難對別人說“不”,他們的內心語言是:“這事也不大,能幫就幫吧”。結果他們的時間被別人大大小小的事情凌遲得殘缺不全,對興趣的投入、對休閒的規劃,就這樣一次次讓位於他人的請求。因為不能對別人說“不”,就只好對自己說“不”了。雖然贏得一片讚美,但心底裡會有一份累,如雨後漣漪般此起彼伏。他們也想說“不”,卻張不開口。這種人是公認的老好人,有著良好的人緣,他們也很重視彼此的關係,對方的感受,很容易和別人成為朋友。但實際上,這種人有內心的一大弱點,就是沒有邊界感。

為什麼很難說“不”

邊界感,是個人獨立性的重要衡量標準。有邊界感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分得很清,不會輕易麻煩別人,在幫助別人時,也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無序狀態。在不合理的事情或者過分的要求面前,會說“不”。

人都有兩種基本的需要:獨立和親密。有些人對獨立的需要比較多,但並不代表喜歡獨家寡人,他們也需要有親人的陪伴和朋友的歡聚;有些人對親密的需要比較多,更喜歡和他人一起共享、共度時光。

為什麼很難說“不”

而老好人無法拒絕別人的原因,可能是對親密的需要非常強烈。另一方面顯示的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因為無法相信“做自己”也能贏得友誼和關係,所以,常常委曲求全,通過更多地“對別人好”來得到親密感。害怕說“不”,原因常常如下:

害怕說“不”,會失去關係。可能在原生家庭裡,父母對孩子的接納,是有條件的,孩子必須做得好,才能贏得父母的愛和關注,所以孩子就形成了“討好”的模式,力圖用更多的付出來得到他人的關愛。事實上,一個懂得說“不”,並且知道如何說“不”的人,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更容易和他人建立長久的關係。

可能在童年得到了太多“不”信息,以至於對別人的拒絕非常敏感,也認為別人會這樣認為自己的拒絕,所以不忍拒絕別人。

為什麼很難說“不”

想要得到親密感,無可厚非,但通過過度地付出來得到,就需要來探索一下自己的內在真正的需要:

為什麼自己這麼需要親密感?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獲得的親密感不夠,成年後過度補償?或者是家庭規條中過去強調人際關係的和諧?

親密感是為了讓人更感安全、更舒服,這樣通過過度付出來得到的親密感,會給自己安全感嗎? 這樣自傷式的付出,有利於關係的長期穩定嗎?

自己能否給予自己認可、自信、鼓勵?如果很多所需的都可以自己給予,還需要那麼多來自外界的肯定和關注嗎?

為什麼很難說“不”

父母的內心成長是孩子內在格局的有效助力,父母樹立合理的邊界感、學會如何說“不”,可以培養出有邊界感的孩子。想提升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請聯繫我們的“父母情商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