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為了開封百姓不被屠殺,才在金人脅迫下做了“偽楚”皇帝,為什麼趙構還要殺他?

江東汪郎


《宋史》和《大金國志》都對張邦昌被迫稱帝一事有記載,而《大金國志·楚國張邦昌錄》的記載尤其清楚: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書省聽令,百官班迎南薰門……金帥令勸進於尚書省,邦昌臥病不食者四日……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意思是靖康之變發生後,金國人和北宋大臣們商議之後決定立張邦昌為帝,但是張邦昌先是絕食四天,隨後又要自殺,最終是在北宋遺臣的逼迫下黃袍加身的。這些大臣雖然以全城百姓的生命為藉口,實則是害怕自己的富貴乃至性命不保。在這種情況下,張邦昌被逼為皇帝。但是他從來都沒有行使皇帝的特權,甚至從未稱“朕”,從未親政,而是找到了宋哲宗的廢皇后,把她尊為太后並垂簾聽政。

三十多天之後,張邦昌宣誓效忠康王趙構,自己退位,成了趙構的大臣,但是不久之後便被賜死了。

趙構賜死張邦昌是必然的。首先,這是南宋政府危機公關的需求——宋朝亡國了,又沒有實力找金國復仇,這國仇家恨得有地方發洩啊,於是,張邦昌便成了賣國賊,一個投靠金國、接受金國冊封以求個人榮華富貴的奸賊。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北宋才滅亡了;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二聖才無法回國;是因為他的賣國行為,北方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憤啊!

其次,不論過程怎樣,張邦昌都有過稱帝的行為,這是大逆不道的第一等死罪。如果趙構放過他,那不就是默認了除他之外的人稱帝無罪了嗎?所以,張邦昌必須死。

在我們看來,張邦昌確實挺冤,但是有些冤就是無處可申的。


國史通論


張邦昌剛回到南宋的時候,其實沒有被殺。當然,他的死和他當過皇帝不無關係,但是導火索卻不是這個。

在金軍走後,張邦昌的表現其實是可圈可點的,甚至可以說是功臣。他立馬獻上宋朝的國璽,還政康王。說實話,這個就是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做的。畢竟放棄皇位,把性命交到別人手裡,這個是值得表揚的。

也就是說,在趙構當上皇帝的過程中,張邦昌是出了大力氣的。而且張邦昌本人在當上皇帝之後,對宋朝並沒有什麼大不敬的行為。本身也和趙構一起患過難(兩人一起在金軍中呆過),也算是有了點情分,所有趙構放了他一馬。

只是貶了個官,去當了個副節度使。

說實話,這個時候他要是不跳,安享晚年的機會還是很大的。但是偏偏他是活膩了,居然留下了天大的把柄,讓趙構輕而易舉的可以殺了他。

當年金人為了讓張邦昌死心塌地的當皇帝,把宋徽宗的小老婆李夫人和十幾名宮人送給了張邦昌。(宋史裡有原文,)

具體發生了啥,大家都不知道。張邦昌還政之後,李夫人自然是要重新回到皇族的。但是這個時候,他居然和李夫人還有往來(李夫人私下裡去看張邦昌,兩人還有接觸)。

這下子問題就大了,公然給現任皇帝的老爹戴綠帽子,關鍵這個時候宋徽宗還沒死。這就是公然在打皇室的連。趙構馬上把李夫人抓了,讓她指認張邦昌。

初,邦昌僣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宋史》

隨後,張邦昌被捕,被處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莫須有處死的,不是岳飛,而是張邦昌。因為處死張邦昌的時候,沒有寫任何理由。只有五個字:詔數邦昌罪。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張邦昌確實挺可憐的,雖然是主和派,但他對宋朝絕對是忠心耿耿,做皇帝也是被迫的,是為了保護開封百姓不被屠戮,繼位後小心謹慎,不敢用"朕",下命令也不敢稱"聖旨"。但歷史就是這麼殘忍,不管他是因為什麼當的皇帝,結果都是他當了皇帝,他的傳記被列入了《宋史叛臣傳》,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至於他為什麼會被賜死,主要由於兩個原因。



1,李綱堅決要求除掉他。

趙構繼位後,一開始對張邦昌非常好,不僅沒有怪罪,還封他為同安郡王,但當時的宰相李綱堅決要求殺掉張邦昌。李綱給趙構提的十條治國大計,其中一條就是必須殺掉僭逆者,也就是張邦昌,李綱認為,張邦昌不僅沒有為國死難,還借金國人的手以異姓身份改國號當皇帝,等金國人撤軍才還政於康王,是亂臣賊子,必須處死。

李綱言辭激烈的說:"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意思是說,把他留在朝廷,是為了讓天下人看看誰是舊天子嗎?宋高宗沒辦法,只好聽取李綱的建議,但高宗皇帝念及張邦昌實在是出於脅迫才當的皇帝,並沒有同意李綱"宜正典刑"的要求,只是下詔書貶了他的官,詔書原文是:"邦昌僭逆,理合誅夷,原其初心,出於迫脅,可特與免貸,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2,張邦昌與前朝嬪妃有染

本來宋高宗只是想貶了他的官就算了,沒想殺他,但得知一件事情後,宋高宗果斷下令賜死了張邦昌。

原來,雖然張邦昌在做皇帝期間千小心萬小心,但還是沒能逃過女色這一關。他在酒後與前朝嬪妃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有染,這是淫亂後宮的死罪,高宗皇帝得知此事後,才下令賜死了張邦昌。

在宋史叛臣傳的所有人物裡,張邦昌應該是最可憐的一個了。


北宋一書生


趙構是不得不殺了對方。因為皇權的之上無法心慈手軟。

1、為了加強其南宋王朝的法理性。中華王朝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講求名分。金朝攻陷汴梁,北宋在法理上已經滅亡。而金朝作為勝者,取得了中華的法理。之後其扶持傀儡張邦昌作為中原的皇帝。張邦昌可以說才是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者。而其投降後,趙構殺之順便就獲得了正統,南宋王朝便是正統王朝。



2、國無二君,不殺不足以震懾宵小。無論怎麼說張邦昌都是投降了金國,並坐上了皇帝。而當時處以亂世,野心家不少。如果連這樣的投降份子,更是做了皇帝的傢伙安然生活,南宋朝廷威嚴何在,對於其他的野心家而言,他們行事會更加無所顧忌。這樣嚴重的事情朝廷都不在乎,他們聽調不聽宣又有什麼的。而殺了便能讓這些人心存畏懼。


3、張邦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張邦昌無論怎麼說都是當過皇帝的人。如果處於盛世也許還能妥善安排,但是當時兵荒馬亂。作為新皇帝的趙構不得不擔心,有人用張邦昌本人做文章,威脅到其統治地位。不算這些,金朝再來了索要張邦昌是交不交,交了有辱國體,不交在當時南宋談“金”色變,趙構不願輕易與金交惡,畢竟趙構一心只想偏安。

所以說趙構不得不殺了張邦昌,即使他明白張邦昌是身不由己,也不得不殺了對方。


歷史的拐點


我要是趙構我也殺他!

先來看看張邦昌這個人,他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大臣,雖然是主和派但他這個人還是有一定氣節的,他的這種比較愛國的氣節在以後的日子中也有所表現。

1127年“靖康之恥”後,金人預立張邦昌為帝,在中原建立一個偽政權,目的就是“以漢治漢”,替金人管理中原地區,但張邦昌死活不同意,他先是稱病拒絕登基,後金人以屠城為要挾,逼張邦昌登基,張邦昌無奈之下只好就範了,這也能看出張邦昌這人還是有點良心的。

稱帝后的張邦昌將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將辦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堅決制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而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面拱立”。他與朝廷官員開會時自稱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了他始終是與朝廷官員們以同事和平級關係相處的。

當金軍押著徽,欽二帝北樊時,他身服縞素,率領滿朝文武,親自向其時已身陷金軍牢籠的徽、欽二宗遙拜送行,並且傷心欲絕,涕淚俱下。

可見張邦昌也算是一個對趙家很忠心的臣子。

金軍撤退後,張邦昌立刻大赦天下,並還政於康王趙構,獻大宋國璽,請宋哲宗元祐皇后暫時垂簾聽政。


要知道當時王時雍等人曾勸他如果還政,將自身難保,張邦昌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他還是毅然還政,有人說張邦昌這是做戲給趙構看,但以臣子身份僭越大位這確實是要掉腦袋的大罪,張邦昌敢捨命還政,我認為他這不是做戲而是發自內心的。

那麼趙構為何要殺他呢?原因無他,就是為了給自己正名!

事實上,“靖康之恥”後北宋已經滅亡了!金人立張邦昌為帝,建立“偽楚”政權,在名義上,它才是繼北宋之後中原地區的正統王朝,那麼張邦昌還政給趙構,連大宋玉璽都是你張邦昌給我的,這無疑是告訴天下人,我這個皇帝是你張邦昌給我的,我是繼承了你的帝位,那在名分上我是不是還得叫你一生“爹”?

也正是趙構皇位來的太名不正言不順了,所以為了給自己,給自己的皇位正名,張邦昌必須死,因而趙構就以張邦昌和李夫人(宋徽宗妃嬪)有染為藉口,將其賜死。


可見王時雍等人看的還是很透徹啊,既然已經登基了,想全身而退,再回到從前,那是不可能的了,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身不由己!


鹹魚閒聊


張邦昌其人。

一、對金主和派的張邦昌

張邦昌是宰相王黼的黨羽,王黼是蔡京提拔到宰相位置的,這一派別的大臣是對金主和派,相對應的主戰派是以李綱為代表。宋徽宗禪讓帝位給宋欽宗後,李綱派人暗殺了王黼,童貫也同時被殺,張邦昌因為不在主要崗位上,才沒有處死。(張邦昌劇照)

二、張邦昌和康王趙構的情義

宋欽宗在金圍困都城之時派張邦昌議和,後有派康王趙構議和。這段時期張邦昌和趙構有了那麼一段共患難的情義。宋欽宗在議和中,表面答應,私下裡卻不同意議和條款,這明擺著不想讓張邦昌回來的。

張邦昌的33天大楚皇帝

金攻破開封后,張邦昌被金國脅迫做了偽楚的皇帝,一共33天。張邦昌做皇帝期間,一直擔心將來自己的身家性命,處處提防,小心行事,不敢以皇帝自稱。(金軍擄走宋朝後宮劇照)

金軍撤走後,有大臣勸他還政給康王趙構,同時也有人勸他不要還政,還政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張邦昌還是毫不猶豫的還政給了趙構,獻了玉璽,擁立康王為帝。

張邦昌之死

一、張邦昌降級使用

康王趙構登基後,為了南宋的安全,啟用了主戰派的李綱。張邦昌揹負賣國的罵名,很多人彈劾他,但是趙構並沒有處死他,而是把張邦昌從宰相的位置上降級為副節度使,算是對他擁立的報答了。(趙構劇照)

二、紅顏禍水

在做33天的皇帝期間,金軍給張邦昌配置了後宮,是宋徽宗的嬪妃李春燕和十幾個女眷,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中沒有記載。但是,回到南宋後這個李氏和張邦昌仍舊勾勾搭搭的。《宋史.張邦昌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初,邦昌僣居內庭,華國靖恭夫人李氏數以果實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擁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寧殿,夜飾養女陳氏以進。及邦昌還東府,李氏私送之,語斥乘輿

這還了得,居然給宋徽宗戴綠帽子,此事越傳越廣,趙家皇室的臉都丟盡了。

三、秋後算賬,趙構處死張邦昌

為了趙家皇室宗族的臉面,趙構對張邦昌以及擁立他為帝的人進行秋後算賬。

帝聞,下李氏獄,詞服。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李氏杖脊配車營務。時雍、秉哲、開、儔等先已遠竄,至是,並誅時雍

連什麼罪名都沒有羅列,只是“詔數邦昌罪”被賜死了。大概宋高宗對張邦昌和宋徽宗嬪妃李氏之間的私通難於啟齒才做出這樣的罪名。不過張邦昌和李氏的養女私通是肯定的事實了。


穿越再現彼岸


有個詞叫做“秋後算賬”。關於趙構殺張邦昌,可以用秋後算賬來解釋。此時不算,未必彼時不算,欠的帳遲早要還。所以,張邦昌最後被殺,成為宋朝時期少有的被皇帝殺害的士大夫之一,是在清理之中,並不算冤死。

張邦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很多人為他辯解。辯解無非是張邦昌稱帝不稱朕、被迫登基、還政趙氏等行為。在北宋滅亡的背景下,張邦昌面臨金軍屠城和以其家人性命威脅才迫不得已稱帝,並在稱帝時向北拜別徽宗和欽宗,潸然淚下,痛哭流涕。在張邦昌登基的時間內,他整日以淚洗面,良心不安,等待趙構到來。趙構回來時,張邦昌數次求死,半真半假之間,博得了趙構的暫時同情和原諒。

但是,趙構此時不殺張邦昌,並不代表他不想殺張邦昌,張邦昌登基就嚴重侵犯了龍顏。作為任何一個有尊嚴的皇帝,都不會放過他的。只是此時,趙構剛從張邦昌手裡獲得帝位又立刻殺掉他理由不很充足,所以暫時放過他而已。因此,之後沒多久張邦昌就因為之前睡了皇宮裡的女人就被趙構殺害。當然了,那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從張邦昌登基時開始,就註定了他終將被殺害的命運,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歷史的重量


公元1127年三月,在金國俘虜了大批趙宋宗室、大臣準備北撤時,冊立了大臣張邦昌為帝,國號楚,史稱偽楚。而金國之所以選擇了張邦昌,我覺得與他兩次入金營為質有很大的關係,或許在金營中表現出對女真貴族的諂媚、逢迎,金國覺得他比較好控制,所以決定立他為帝,由他作為金國的代理人管理中原。而在這兩次為質的經歷中,第一次是與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結伴而行,所以,二人的關係還非常不錯。而張邦昌被冊立為帝的時侯,趙構還沒有登基。

四月,金人北還後,大臣呂好問向張邦昌建議將宋哲宗廢后孟氏請入宮中攝政,稱之宋太后,張邦昌仍退為首相。當時的趙構還在濟州,孟太后得知後,就遣使去迎;張邦昌也致書趙構,表明自己是萬不得已才接受皇位,並派人將“

大宋受命之寶”的玉璽送到趙構的元帥府。

趙構即位後,非常擔心金國追問張邦昌退位及宋朝重建之事,於是,封張邦昌為同安郡王,籠絡他如果金人責問起來,就讓張邦昌自己向金人陳述“天下不忘本朝,而歸寶避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趙構從一開始就不想抗金,只是想成為金國的附庸。

六月一日,被任命為右相的李綱來到朝中,他到任後首先參奏張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張邦昌因而被貶為節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長沙)安置。隨後被以“在內中衣赭衣,履黃裀裀,宿福寧殿,使宮人侍寢”等罪名,而被“賜死”。

趙構即位後,為了避免引起金人的動怒,主動向金國遣使請和。但由於趙構擅自代楚自立,違背了金人的本意,於是,金太宗決定消滅南宋。

憑心而論,張邦昌雖然是被金人脅迫為帝,但在內心深處還是存在一絲僥倖。問題出在金人北撤的時侯沒有給張邦昌配置一套強大的武裝力量,使他根本沒有信心和底氣與趙構抗衡。因此,當金人北撤後,他只能主動退位,還政於趙構之手。不得不說,張邦昌的悲劇正是由冊立他的金人一手造成。


歷史的小學生


趙構殺張邦昌是一種政治需要,跟他是不是為了保護開封城中的老百姓沒有直接關係。

一、張邦昌為了保護城中百姓,最終就範。

這個情節宋金兩國的史官都有記載,《宋史》中的記載應該是張邦昌南逃後向南宋朝廷口述的。《大金國志》所述應該是第一現場。

金帥令勸進於尚書省,邦昌臥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諸公"掇送"之言。


張邦昌一開始對金人是非常不配合的態度,甚至是以絕食相逼。這個態度也算非常強硬了,雖然他自己是主和派人物,但他還無法接受去做個“宋奸”。金人對於張邦昌的態度可以說是大為惱火,因為張一直主張對金人退讓,甚至割地自保,在金人心裡算是朋友,他們暫時還無法找到比張邦昌更好的代理人。於是,金人等不及了。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張邦昌最後背叛了金人,所以金人沒必要恭維他,記載的應該是史實。因怕金人屠城,張邦昌沒有選擇自殺,而是接受了金人的要求,登基成為偽楚皇帝。但登基不稱朕,讓眾人稱相公,不面南坐,而是拱立於東,不設新年號,封存各宮殿均寫“臣張邦昌封存”。張到底有無僭越之心真不好說,但我看只少是無僭越之膽。


二、就僭越之實來說,早已是大忌,罪該當誅。

張邦昌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事兒你真幹了。身為宋朝臣子,張邦昌最後還是在金人的威逼之下舉行登基大典。在封建社會,皇帝之位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位置,皇權是最具有排他性的權力。張邦昌在金人北撤後,立即決定還政康王,這還的哪是那一塊兒傳國玉璽呀?這還的其實就是張邦昌的身家性命。他去見趙構的時候,伏地慟哭,一心求死,不過是為了自保的一種表演。但這個表演把皇帝趙構架到了一個道德的高度上下不來了,現在殺他就顯得太不仁義了,於是,將它貶為節度副使暫且擱置。


三、靖康之變是投降主義的破產,主戰派人物復出之後,是不會放過張邦昌的。

由於政見的不同,張邦昌和李綱本身就是政敵,甚至可以說是私敵。不管張邦昌當時有沒有做傷害李綱的事情,反正是張出使金營回來之後,李綱就被撤職了。在李綱的眼裡,張邦昌就是個誤國大夫。在張還政給康王趙構的時候,李綱已經復出,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彈劾張邦昌,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要治他於死地。其實李綱的理由也非常充分,一個投降過金國的人,還能回來過好日子,你讓前線打仗的將士們情何以堪。是不是打不過來也可以投降?投降了,逃回來之後還可以過好日子。正在依靠主戰派禦敵的趙構不可能不思考這個問題。


四、紅顏禍水,正好給了皇帝藉口,張被賜死的直接原因竟是因為這個女人

這張邦昌啊,確實也挺悲催!沒想當皇帝,被人逼著當了大楚皇帝。沒想娶嬪妃,金人把宋徽宗的嬪妃直接賜給了他。你說這金人也挺壞的,搞得這個一代治國能臣褲襠也沒夾緊。宋徽宗有個妃子叫李春燕,張邦昌登基的時候,這個李春燕就成了偽皇后。但後來這張不是還政給了趙構了嘛!他和李春燕的這個情分吶,當然是不能再認了。但張邦昌和趙構小媽之間的事實關係趙構早就清楚。最終趙構把他抓了起來,嚴刑逼供,揭發了張幾十條罪狀,以莫須有的罪名,賜他自盡。



趙構賜死張邦昌,是因為他犯了僭越大忌,也是為了收攏主戰派將士人心的需要。張是個淌過渾水的人,身上不可能沒一點兒泥巴,被抓住把柄最後不得善終也在情理之中。


牧漁子


我們都知道岳飛是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誣以謀反,而無實據)而殺害的,但在歷史上還有一位宰輔級人物,卻是被宋高宗以比“莫須有”還蹊蹺的罪名而殺害的,這位人物便是兩宋之際著名的偽皇帝張邦昌。

許多人都知道在靖康之變後,金人俘虜了徽、欽二宗,而立了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其國號為大楚,而史稱偽楚。可是,張邦昌這個皇帝不但不是其向金人獻媚得來的,而且是其避之不及的。當張邦昌聽聞金人要強制立他為皇帝,張邦昌簡直都嚇尿了,甚至打算自殺來抗拒。可是,金人以屠城相威脅,逼迫其當皇帝。

  

史載: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書省聽令,百官班迎南薰門,邦昌臥病不食。金帥令勸進,邦昌謂王時雍(時為東京留守)等曰:“諸公怕死,又掇送與邦昌邪?雖暫假而歸,焉可免禍!”....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自殺),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

  

關於張邦昌被逼迫稱帝,《宋史》與《金史》的記載相一致。其時,金人雖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俘虜了徽、欽二宗。但是,其擴張太速(建國十餘年,即滅遼、滅宋)又系主力深入宋境(當時華北的大部分領土與城池還掌握在宋軍的手裡)。所以,金人在當時無力直接吞掉大宋,故而其選擇尋找代理人的方式。而張邦昌作為大宋宰輔級的人物,在徽、欽二宗當朝的時候,都是主張與金人議和的,所以金人對張邦昌是特別地青睞。

  

張邦昌雖被迫當了皇帝,卻極為惶恐與不自在,並不敢以“皇帝”自居。《宋史》載:見百官稱“予”,手詔曰“手書”。獨時雍(王時雍)每言事邦昌前,輒稱“臣啟陛下”,邦昌斥之;勸邦昌坐紫宸、垂拱殿,呂好問爭之,乃止.....二帝北遷,邦昌率百官遙辭於南薰門,眾慟哭,有僕絕者(盡人臣之禮)。

金兵退去,即有人勸張邦昌奉迎康王(即宋高宗趙構)為帝。而王時雍等卻說道:“夫騎虎者勢不得下,所宜熟慮,他日噬臍,悔無及已。”張邦昌沒有聽從王時雍等人的勸告,派蔣師愈齎書於康王自陳:“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後又派人將大宋的國璽送與趙構,並請元祐皇后(宋欽宗的皇后)暫時垂簾聽政,而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居資善堂。

  

而後,張邦昌又遣使奉乘輿服御物至南京(今河南商丘),既而邦昌亦至,伏地慟哭請死,王(趙構)撫慰之。趙構即位後,徙張邦昌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而宰相李綱上書宋高宗殺張邦昌以作亂臣賊子之戒,宋高宗批覆道:“邦昌僣逆,理合誅夷,原其初心,出於迫脅,可特與免貸,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

  

可是,張邦昌到潭州不久,即被宋高宗賜死。《宋史》載:....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

。而《金史》載:邦昌勸進于歸德(今河南商丘),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也就是說宋高宗並沒有明示張邦昌的罪名,張邦昌雖系被迫稱帝,但在宋高宗看來,也屬褻瀆皇權了,故絕不可忍。張邦昌對宋高宗有擁立之功,宋高宗也明確對其“罪行”予以寬恕。而除此之外,張邦昌也沒有其他明面上的罪行,故而宋高宗只能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至於何罪?當然也只有宋高宗的心裡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