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最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梁穎教授論文造假及學術不端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這不是個例,是教育界普遍現象的一個代表。人們都在問:科研和學術界到底怎麼了?老人摔倒了不敢扶;學術造假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沒人揭露;有毒食品人人喊打卻無法禁止;西安李甜“董事長”橫空出世。種種社會亂象成了一團亂麻,人們批判不時出現的醜惡現象,指責他人的種種惡行,但誰又能說自己是完全清白的?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的底蘊哪去了?痛定思痛,普遍認為學術造假的根源在於人才評價機制過於偏頗,“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致使那些急於出人頭地的人不顧道義廉恥,鋌而走險。其實這“四唯”還算是公正一些的硬指標,是消除不了的,即便消除了,可能更大的危機又要出現。

文 | 楊吉德

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如果某一個社會層面出了問題,可以從機制上解決;要是所有層面上都出現了問題,就不是從機制上能解決的了,就需要從思想體系上找原因了。

思想體系的根源在於傳統思想,因為它根植於人們的內心、作用於社會,形成長期的積澱。傳統思想和現實相牴觸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就會出現無序或顛倒。從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至今,傳統思想的核心依然是儒家思想,那麼儒家思想與社會現實到底有什麼關係和作用?我們以往所有的分析都過於膚淺和片面,能夠揭示其本原的只有老子。細讀老子在《道德經》第38章中的一段話,才能抽絲剝繭似的釐清社會亂象下面掩蓋的實質,才能找到社會亂象的根源所在。

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原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問:“‘失道而後德’:失去了道,便崇尚以德治國。到底什麼是道?什麼是德?為什麼崇尚德就意味著失去了道?”

答:“道是人們習以為常、自覺遵守的社會規則。德是由道派生出來的主觀意識,是通過行為模範顯示出來的思想品德。常言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就是道;這個方圓就是德。沒有了規矩,就難以畫出方圓;沒有了道,就難以形成普遍踐行的公德。原有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一旦被破壞,相應的思想意識也就隨著慢慢消失了,習慣於傳統思維方式的人們只好把這些思想意識化身為模範去宣揚,希望社會重新回到有序的軌道上來,這就是崇尚德的原因。其實這是很難實現的。舉個例子說,過去人們都誠實,言出必行,因為他們認為信用大如天,只有誠信才能立足;如果現在人們都造假,損人利己,是因為他們崇尚利益大如天,只有不擇手段地造假才能獲得最大利益。你讓造假的變成誠實,怎麼可能呢,他們的利益又怎麼實現呢?所以沒有道的德是虛假的,德名越大,虛假的成分就越多。必須解決了道的問題,真正的德才會出現。”

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問:“‘失德而後仁’:沒有了社會公德,便宣揚仁愛思想。用情感上的親愛關係能取代社會公德嗎?”

答:“社會公德有兩種,一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某種範式,要求人們去遵守,此容易造成虛假盛行,因為滿足了上面的要求就皆大歡喜了,很容易出現假公濟私和弄虛作假現象;二是由道化生為公德,反映了社會契約精神,整個社會人人都自覺遵守,因為不去遵守就會侵害到別人的理念,而受到眾人的譴責。而仁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的德行,我親近你,你也親近我,容易形成狹隘的團體意識,從而失去了普世原則。推行仁愛,仁的思想越濃厚,離道的境界就越遠。”

問:“‘失仁而後義’:失去了仁愛,然後便提倡正義。仁和義區別在哪裡呢?”

答:“仁的核心是友愛,前提是互相信任,這就要求有一個相近的評價體系。如果你對一個壞人或騙子表示仁愛,豈不是愚蠢的表現!當原有的社會體系受到破壞,新的社會體系還沒有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沒有處在同一個評價體系中,仁沒有了實質內容,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沒有了仁愛,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人們便希望正義出現,用正義的力量驅除邪惡。其實正義和邪惡的評判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利益集團會得出不同的詮釋,而弱肉強食才是亂世的永恆法則。”

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問:“‘失義而後禮’:世界上沒有了正義,然後人們才崇尚禮儀。禮儀可以產生和諧,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覺得禮儀就是面子工程。”

答:“有正義就有非正義,要主張正義,就要進行鬥爭。追求正義的精神一旦消失,大家就不會再區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面子上過得去就行。禮儀就成了人們自保的手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報李;陽奉陰違。在溫文爾雅的背後,誰知道藏有多少私心吶。”

問:“‘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提倡禮儀,反映了忠、信觀念對社會作用的淺薄,而且也是亂世的開端。我覺得道、德、仁、義、禮對社會產生的作為就像從山頂到山根,越走越向下,但也實屬無奈之舉。關鍵是人們要認識到這些不同思想範疇的利弊在哪裡,不能宗教式的盲目崇拜,更不能拿來糊弄不明就裡的人。”

答:“是的,人與人之間講究禮儀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須的。而‘禮’一旦上升到崇尚程度,說明社會沒有了正義感,人們需要用‘禮’來補這個缺口,希冀用‘禮’來維繫社會的穩定,集團和圈子便成了自己的護身符。之所以說其為‘亂之首’,是講人們之間的聯合和爭鬥不是圍繞著正義和非正義,而是圍繞著各自利益的得失,互相利用,共同造假。虛偽的禮儀掩蓋了深層次的矛盾,導致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社會變得越來越亂,典型案例不斷出現,但誰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學術造假等社會亂象的根源終於找到了

問:“‘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面所講的以仁、義、禮、忠、信為標誌的學說,使深刻的道變成了枝節上的華麗外表,也標誌著愚鈍教化的起始。如果人們崇尚仁、義、禮、忠、信,國家不就好管理了嗎,為什麼被稱為愚鈍呢?”

答:“這就是道和華的區別。道是不可見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化的。常言說: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這是形容認死理的人。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產生的特定環境,環境改變了,這個理論就可能過時了。歲月是前行的,社會是發展的,你讓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認過去的死理,就相當於社會發展了,人依然停留在舊的時代沒改變,不是愚是什麼?道就生長在人們的心裡,一點也不美麗,你一旦看到它美麗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裡下講,道是人心的聚合點,是以人為本體;如果變成以理論為本體,人變成了附屬,整個社會就進入到虛假、混亂的意識狀態,人們的言行,只是逢場作戲而已。用適合時代的道,推行新時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種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現了重大問題,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義、禮哪一個層面上應該糾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