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伴隨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監管利好,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會不斷成熟完善。同時,私募股權市場規模的擴大、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資策略的豐富,將為高淨值人群和家族財富拉長投資週期實現財富增值與傳承提供保障。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很多人對資產配置是沒有概念的,總認為自己錢少,不需要進行什麼資產配置。其實資產配置與錢多錢少關係不大,而是要建立一種良好的財富管理觀念。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就說過:“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一、為什麼做資產配置?

其實“資產配置”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早在幾千年前,猶太人在《塔木德》一書就寫道:“每個人應當把自己的資產分成三個部分,其中1/3 投資於土地,1/3 投資於商業,另外1/3作為現金儲備。” 資產配置從這裡開始有了原型,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主要是一種投資策略,一般來說,它是以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為基礎,通過定義並選擇各種資產類別,評估資產類別的歷史和未來表現,來決定各類資產在投資組合中的比重,以提高投資組合的收益-風險比。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資產配置的核心是資產種類和具體投資的多元化。其主要目標是基於投資者本身的風險偏好與收益預期,追求更優的投資收益和風險情況,以及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內實現更高的回報和更低的風險。簡單一句話就是通過將資金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來保證用最少的風險獲取最大程度的收益。

國外有很多相關的研究都表明:通過資產配置做投資,投資收益有85%-95%源於配置,而非證券本身的選擇和時機選擇。

還有些研究甚至認為時機選擇和證券選擇會減少平均收益率,同時增加收益波動性。因為人的主觀因素致使我們未必能踩準每一個點。而資產配置這種被動型的投資反而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主要就是資產配置分散了投資風險,減少了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使資產組合的收益趨於穩定,不會出現一損俱損的情況,比如你有100萬,50萬投資股票,40萬投資房產,剩下的放在貨幣基金,假設你遇見了股災,股票損失30萬,但是房價一直在上揚,就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彌補你在股票上的虧損。

二、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完善,股權投資的退出渠道也隨之不斷拓寬。

未來宏觀政策對私募股權行業仍持續利好,國內股權投資行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從2007年至2017年十年間,私募股權投資額從1173.48億元人民幣發展為12萬億元,規模上擴張了將近百倍。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大類資產走勢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美林投資時鐘的資產輪動模式,經濟週期已難以預測或反應金融週期。

在全球經濟分化、資產輪動加速、國內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的宏觀背景下,投資回報不斷承壓,跨週期、主要投資新經濟的私募股權資產受到青睞,高淨值人群傾向於加大其在資產中的配置比例。

考慮到持續的政策利好和良好的風險收益比,未來國內高淨值人群和家族會越來越依靠股權投資,通過拉長投資週期實現家族財富的增值與傳承。

三、資產配置的金字塔頂端——私募股權投資

產配置的黃金三原則:

第一個是跨地域國別配置,第二個跨資產類別配置,第三個是超配另類資產。

所謂另類資產,是指不同於傳統的股票、債券這類在高流動性市場交易的有價證券大類資產的其他資產,例如對沖基金、私募股權、不動產等等。

其中,作為另類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股權類產品一直是專業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具有如下優勢:

1、風險分散

現代資產配置理論認為,組合中加入的新資產類別與組合的相關性越低,風險分散的效果就越好。

私募股權投資與大多數固收類、權益類資產都有著較低的相關性,可作為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測算私募股權指數、風險投資指數和美國股票指數各類資產之間相關度不高,組合風險分散效果顯著。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私募股權還具有顯著的抗週期效應,其與經濟週期的相關係數為負。私募股權相對於二級市場的超額回報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最為顯著,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私募股權的表現可能不及二級市場。

因而,在經濟增長乏力、二級市場景氣度不足的時候,私募股權資產的配置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2、流動性補償

私募股權資產的流動性相對於傳統資產流動性不佳。流動性是一把雙刃劍,流動性欠缺一方面增加了進入和退出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流動性欠缺的資產的溢價更高。長期來看,私募股權投資能產生更為優異的平均回報。

數據顯示,全球私募股權基金指數的十年期和二十年期的平均回報達到12%和15%,而同期全球的主要股票指數回報則僅為6%和7%,前者的投資回報率幾乎是後者的兩倍之多。

3、其他優勢

此外,私募股權基金還具有以下三個優點:

一是制度設計優勢

跟投制度綁定了投資人和管理人利益,形成極為有效的激勵和約束;

二是基金管理人品牌優勢

其深厚的社會資本,包括多年累積的行業經驗、投資經驗、投後管理經驗、關係網絡,可規避投資人因專業性不足帶來的投資風險;

三是成本優勢

私募股權基金作為一項集合投資工具,降低了股權交易成本,使投資者分享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

4、合理的資產配置保障財富增值與傳承

近年來,中國居民的財富規模迅速上升。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報告,中國個人財富規模在過去十年實現了約20%的年化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預計2021年總規模達到220萬億人民幣。

未來在經濟"新常態"下,投資環境表現為資產輪動加快、單一資產不確定性增多、投資回報不斷承壓、以及剛性兌付制度被逐步打破,傳統上依賴存款、銀行理財、不動產的配置組合有待優化調整。

私募股權正從“另類資產”變成“主流資產”

投資者想獲得有吸引力的長期投資回報,就需要在不同大類資產之間進行合理化、分散化配置,擴展有效投資邊界。

基於高淨值人士資產配置轉型需求和私募股權特性,私募股權投資在高淨值人群資產組合中長期配置價值凸顯。

伴隨資本市場不斷完善、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監管利好,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會不斷成熟完善。

同時,私募股權市場規模的擴大、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多元化以及投資策略的豐富,將為高淨值人群和家族財富拉長投資週期實現財富增值與傳承提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