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现在的人在聊天的时候频繁的用到“吹牛”这个词语,意思也很简单,指在说话的时候不切实际说了一些谎言或者浮夸的内容,在一些方言里也有闲来无事聊天的意思。那为什么不是“吹猪”“吹羊”呢?其实这个词汇流传了很久,清朝的《南亭笔记》有这么一句话“翁叔平两番访鹤, 吴清卿一味吹牛。”这个词来源的说法众说纷纭,但始终离不开牛。

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宋朝的时候一个叫杨璞的人非常喜欢说大话,把自己夸的文武双全。说的多了附近的邻里也就信了,还说自己本是东野氏。当地的官员听说也信以为真将他举荐到皇帝面前,宋真宗生怕埋没了人才很快传他来京城觐见,杨璞没什么本事但是不去就是抗旨,厚着脸皮到了大殿上,皇帝想考验要他作一首诗,结果半晌时间过去了他一个字没写。就让他第二天带诗来见。

第二天杨璞拿出一首诗这么写的“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把宋真宗逗的开怀大笑,杨璞老实交代这是他老伴在他来京城分别时写的,宋真宗告诫他说“今后少吹牛,再被逮住就这这么轻易放过了”。

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说法比较广的“吹牛皮”来自黄河一带人群,古代的交通无非就两种,陆运和水运。陆运的话耗时耗力,靠河流的地方一般人办事都会优先选择水运,黄河上游的一代水流湍急,一般木筏或者船只在行驶的过程中难以掌控船只的方向导致船的周遭常常撞上河岸,有多只船的时候甚至会有相互碰撞的危险,因此这一带出了不少事故,他们就想解决这一危险,有人就发现牛的皮坚固,可以往里面吹气,用了十几个牛皮的气囊,然后固定在船的周遭,这样即便发生碰撞也有气囊抵挡。后来大家都争相模仿做这种皮筏子,先将牛皮做防腐处理,然后做成一个一个皮囊,最后用嘴将皮囊吹起来绑扎严实。猪皮羊皮也可以,但是牛皮更那耐用。

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如果想要做一只大的牛皮气囊耗费的人力就比较大,尤其是在吹气的这个阶段要喊来几个人帮忙,牛的体积本来就大,一个人吹起来的话肺活量根本不够,所以得轮流吹,有人为了显摆自己能干就会说这个大牛皮气囊是自己一个人吹起来的,无疑是说了大话,后来逐渐演变为“吹牛”。另外一个说法是从屠夫的身上而来,屠夫在宰猪和宰羊的时候为了方便刮干净其身上的毛,放完牲畜血之后马上在羊脚上皮肤层开个小孔往里面吹气。

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是“吹羊吹猪”,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这样牲畜的皮肤这一层会因为吹满气体而鼓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屠夫快速的刮掉它身上的毛,并且可以刮的很干净,可见古人在生活中很有智慧。猪和羊都可以利用这个办法除毛,但是牛就没办法,都知道牛皮非常结实,而且他的皮肤这一层很难吹进气体,加上体积庞大,这个除毛的方法在牛身上没办法用上,如果有屠夫说自己成功吹起一只牛的皮肤层面,那在其他人眼里肯定是说了谎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