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健風波看中國大健康產業亂象

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並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到“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大健康產業迎來了黃金時代,政策、市場、資本多重加持,行業價值水漲船高,預計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總規模將達到GDP的8%,總量突破7.2萬億元。然而巨大的潛力和高速的增長下隱患重重,由於健康產品服務供給不足,以及市場管理不規範,導致市場供需失衡、魚龍混雜,甚至泥沙俱下。正所謂“大健康產業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和監管導致行業亂象不斷。

從權健風波看中國大健康產業亂象

保健品行業:營銷騙局真假難辨

丁香醫生曝光的權健僅僅是保健品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埃森哲預測2020年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將達到四千億,而保健品的平均成本只佔零售價格的10%左右,低成本高利潤致使很多業內公司不惜踐踏法律紅線。與藥品不同,保健品不需要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同意,上市之前不需要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生產、銷售的過程中商家往往誇大功效、虛假宣傳甚至以次充好,將保健品“偽裝”成藥品矇騙消費者賺取暴利。特別是老年人保健品市場“坑老”“造假”事件經常發生,會銷、電銷、網銷、傳銷,免費體檢、旅遊參觀、健康講座等手段和套路層出不窮,行業亂象飽受詬病。

從權健風波看中國大健康產業亂象

體檢行業:資本遊戲缺乏規範

2016年我國健康體檢市場容量已經超過1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達到2000億元左右。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管理意識的提升,從公立醫院到民營醫院再到專業體檢中心,體檢服務如雨後春筍,行業爆發式增長,資本迅速進入健康體檢行業。體檢行業由於較高的准入門檻,直接就過渡到了壟斷狀態,2015年美年健康吞掉慈銘體檢後,體檢行業從三足鼎立變為雙寡頭,而體檢巨頭的營收和淨利潤也高速上漲。今年7月份,自媒體平臺上一篇《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掙一次錢了》的文章,揭露了美年大健康包括癌症晚期未能檢測出來、冒用離職醫生姓名、員工無證上崗等問題。美年健康這樣的違規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暴露了民營保健醫療機構迅猛發展,但質量管控、人員管理尚未跟上的短板。一邊是資本的快速兼併、快速推動,一邊是民營醫院和保健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專業人才儲備過少、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先天不足。行業外部更是缺乏有效監管標準,體檢機構准入標準已經落後於行業的發展,缺乏配套的服務項目目錄與實施細則、流程等管理規範。

從權健風波看中國大健康產業亂象

醫美行業:良莠不齊亂象叢生

醫美行業在我國的起步時間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卻很快。根據相關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每年增速超過40%。隨著我國醫美市場的快速發展,醫生、無資質機構非法行醫,產品、器械魚龍混雜等行業亂象屢見不鮮。由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中指出,我國醫美行業的合規執業者大約是一萬七千名左右,而非法執業者數量卻超過十五萬人。黑診所數量則是正規診所的6倍,黑診所年手術量是正規診所的2.5倍,而每年黑診所約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手術感染、疤痕嚴重等問題屢見不鮮。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初期,由於市場規範程度較低,缺乏行業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必然會出現重重亂象,大健康產業正處於教育期向規範階段轉變的重要節點,發改委、工商總局、衛健委、食藥監局等監管部門應當加快研究制定健康產業發展行動綱要,研究建立發展協同推進機制,有效銜接不同部門之間的政策措施和監管標準,實施大健康、大市場監管並行模式,在放寬准入限制的同時,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建立政府監督、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結合的治理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