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郭威無子,把外甥柴榮立為皇子,並改姓名為郭榮。郭威在位三年後病死,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柴榮即位的時候,中國正處於分裂時期,全國先後有十幾個割據政權,而且北方的契丹也虎視眈眈,對中原王朝產生較大的威脅。

柴榮即位之後,雄心勃勃,他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漢趁後周政權交替、柴榮根基未穩,勾結契丹南犯,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柴榮聽聞北漢來犯,決定御駕親征,親率大軍在高平之南與北漢、契丹聯軍遭遇,是為高平之戰。

兩軍對壘,此時雖然北漢聯軍實力強於後周軍隊,但是柴榮意氣風發,信心滿滿,而北漢主劉崇也比較輕敵,在逆風的情況下,命東軍率先進攻後周軍右翼。而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兇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無人指揮,立刻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
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柴榮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已經瀕臨潰敗的邊緣,於是親自率領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而當時還是禁軍將領的宋太祖趙匡胤等幾個將領也奮力拼殺,使後周軍隊漸漸穩住陣腳,並開始反擊,隨著南風越刮越大,後周軍猛烈進攻北漢軍,北漢軍抵擋不住,瞬間潰敗。而契丹騎兵見此情景,率先撤出了戰場。而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方支援部隊的前進。

樊愛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已降虜矣。”
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不過後軍將領劉詞沒有聽從,而是率軍繼續前進,並與前方大軍一起又發起猛攻,大破北漢殘軍,一路追殺到澤州的高平城。

高平之戰是柴榮即位以來親自指揮的第一場大戰,對他以後致力於消滅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意義重大,而樊愛能、何徽等右軍70名將領,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差點導致整個戰局的失敗,戰局一旦失敗後周將有傾覆的危險。而且樊愛能等將領搶劫輜重,散佈失敗謠言,動搖軍心,故而柴榮不可饒恕他們,所以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以樹軍威。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
後周世宗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柴榮即位時間不長,有些將領或元老可能對他還不服,所以殺死70名將領可以樹立權威,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柴榮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建立嚴明的軍隊紀律,兵貴精不貴多,軍隊紀律渙散,戰鬥力不強,如何能消滅各個割據政權統一華夏,所以殺死臨陣脫逃的將領可以正軍紀,樹軍威,提升軍隊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