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你應該具備產品思維”

“作為一個互聯網人,你應該具備產品思維”

“作為一個新媒體人,你應該具備產品思維”

……


產品思維貌似可以用在任何嚴(裝)肅(x)的大小會議發言。

那麼什麼是產品思維?或者換個問題:“你認為什麼產品算是好的產品?”

站在用戶的角度,你可能會回答:當用戶有一個特定的需求,就會想起這個APP,用過之後不會吐槽它,那這就是一個好的產品。

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來衡量產品的優劣,可能就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包括用戶痛點、用戶體驗、用戶價值等,如何瞭解用戶需求,讓用戶體驗做到最好是他的目標。

因為用戶需求是分場景的,你在超市結賬的時候,對於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你在電梯裡看到框架廣告的時候對於同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所以,做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叫做“用戶場景”的詞,即用戶使用產品時候的最常見場景是什麼。圍繞著這個場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產品。

用公式來總結

產品=人+場景+目的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其中:

人——是這個產品適用的人群;

場景——這個產品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什麼情況下使用;

目的——同時包括用戶的使用需求和產品生產者的訴求,這兩者有些地方是一致的,例如雙方都會希望這個產品高效易用;但在有些地方會有衝突,例如使用者希望產品儘量低費用,產品生產者則要追求一定的利潤率,這個時候就需要平衡。

其實產品思維可以有很廣泛的應用,因為它包含了針對用戶設定的“精準”目標。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新媒體人的產品思維


我們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新媒體並不等於微信。

那麼順著產品思維梳理,你就會發現再也不用在文案和標題這些層面去思考如何打造一篇文章和活動。

公眾號的定位,不同用戶的需求,以及需求之間的差異有哪些?得到的用戶留存度如何?對產品是否真的滿意等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運營公眾號。

而新媒體,我們從產品思維的四個維度來闡述幾點想法:

1.開發——嘗試產品化開發,不要只把新媒體當做一種引流手段,建立持續、規範、鮮明的風格

2.功能——新媒體一定要解決用戶一定程度上的痛點,給與用戶一定的思考引導;

3.創新——用內容、風格等的創新應對大眾審美疲勞,針對用戶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

4.營銷——產品營銷,要像做明星經紀人一樣做新媒體運營,不斷的增加人氣,增加曝光量,這樣用戶才能越來越多;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開發人員的產品思維


如果開發人員不具備產品思維,只專注於複雜功能的提升,開發出的自認為非常牛的功能,對用戶來說,或許只是錦上添花,甚至是累贅,那麼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就無法產生價值。

比如開發一款新聞APP,你可以從UI、框架、平臺內容、用戶互動、積分系統等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而不只是簡單地看看有什麼好看的、有什麼好玩的。

用微信舉例,就會發現它有很多人文細節值得注意:

比如沒有“已讀”功能和在線狀態提醒;

比如朋友圈沒有訪客記錄,發動態默認是用圖片而不是文字;

比如推出公眾號“打賞”讓自媒體作者直接面對讀者的同時可以站著賺錢;

……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設計師的產品思維


很多設計師在經過PM和各方的挑戰後會困惑,到底該如何評價一個設計的好壞,什麼樣的設計是好的設計等等。

如果能轉變思維,設計師在動工之前,先來理解產品和用戶,將設計目標服從於業務目標,再在來付諸視覺化,也許與各方的交流會通暢許多。

用戶會對這個產品產生什麼疑惑,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和需求,設計師應該用什麼樣的元素來幫助降低疑慮,增加親切信賴感。

乾貨|人人都應有產品思維


▲小米有品和網易嚴選的設計


高級灰和低飽和度的用色,大面積的留白,直角的卡片,無處不在強調自己是有品質的商家。

關於產品思維的運用先舉這些例子吧。不過也足以說明一個觀點,要做出用戶喜愛的產品,建議迴歸到用戶場景,把用戶使用產品的每一個細節流程思考清楚,沒有不合理反人性的地方,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