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探尋: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記得張抗抗說,城市的標識是樹,那麼,城市的靈魂大概就是那些見證著歷史,見證著變遷的建築了吧。他們總是靜靜佇立在城市之中,或沐浴在陽光裡,或覆蓋在大雪下。他們,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他們,融入我們的記憶中,他們,代表著城市的性格,像湘西小鎮的古樸,像北京城的莊嚴,像香港的繁華,像西藏的壯觀……而哈爾濱,在我的記憶中永遠與那優美的穹頂,那曲折的迴廊,那華麗的天花板,那凝重的大理石聯繫在一起。這裡,一個靜謐又親切的地方……

哈爾濱的建築風格多樣又統一,就像這座城市本身,富有包容性,卻又不失個性與細節。這裡有拜占庭式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俄羅斯風格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文藝復興式建築、新藝術運動建築……每一種都獨具特色,為城市增添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氛圍。

(一)拜占庭式建築

聖索菲亞教堂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作為哈爾濱地標性建築的聖索菲亞教堂就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聖索菲亞教堂建於1907年,是由沙俄侵略者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而建造的東正教堂,經過1912和1996年的兩次修整,現作為建築博物館,成了哈爾濱獨具特色的一處景觀,是市民和國內外遊人欣賞建築藝術和休閒娛樂的好場所。

聖索菲亞教堂具有濃厚的拜占庭風格,教堂是洋蔥頭式典型的俄羅斯建築的屋面形式,整體造型中心突出,蓬頂以主穹頂為軸心,分佈於主穹頂的前後左右四個帳篷大小不一,與主穹頂形成了主從結構。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教堂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色彩莊重統一,細部飾以歐式風格的雕塑與壁畫,別具匠心。

聖索菲亞教堂總會給帶人們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巨大的穹頂與藍天相呼應,頂尖金色的十字架在陽光下格外奪目,成群的白鴿時而從教堂頂端展翅飛過,時而休憩在房頂屋簷上,為莊重的教堂增添生機與活力。

聖母守護教堂(中華東正教會哈爾濱教會)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聖母守護教堂始建於1922年,原為木結構大教堂。1930年春,重修改建為磚石結構。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體現出拜占庭建築的特點。門廊為圓頂,分為兩層,由鐘樓和大廳組成最高點,堂大廳從上到下通頂高達30米。中央大穹窿頂控制著整個教堂結構,下部用帆拱承託上部圓頂。4個六面體小塔上的4個小穹窿烘托著中間聳起的巨大的穹頂,碩大的半球形屋頂上高高地豎著十字架,入口處上方的鐘樓又起一處小穹頂,錯落有致,凝重莊嚴。

教堂顏色莊重典雅,清水紅磚配綠色穹頂,掩映在青蔥夏木之中,見證著歷史也煥發著生機。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天主教堂)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1912—1913年建木結構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磚石結構新教堂,形成兩堂並立又渾然一體的特殊格局。磚石教堂由建築師斯米爾諾夫、陶斯他諾夫斯基設計,高大雄偉,引人注目。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具有典型的拜占庭式的圓屋頂,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其中2根為中央和兩側分界線,中央為聖所。堂內有聖畫家薩德羅基尼的聖畫,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論述教義的聖像。

(二)阿拉伯式建築

阿拉伯建築獨闢蹊徑,自成一派。阿拉伯式建築普遍採用券拱結構,這樣就決定了它特殊的外形;喜歡貼彩色陶板或琉璃面磚做外裝飾,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阿拉伯建築在中世紀就已經達到了輝煌的高度,而清真寺最能代表阿拉伯建築的主要建築樣式和風格。

哈爾濱清真寺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建於1935年的哈爾濱清真寺為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築。哈爾濱清真寺禮拜堂面積為426平方米,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後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望月樓和每個穹頂的頂端都高聳著一彎新月,是伊斯蘭風格建築的經典之作。清真寺的配套設施和宣禮塔是按照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麥加和沙特麥地那大寺的宣禮塔設計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層,各有走臺。白天雙塔聳立雲霄,莊嚴神聖,夜晚在燈光的輝映下,燈與塔渾然一體,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麥地那聖寺一般。

(三)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採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該風格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領域都發生影響,一度風靡歐洲。上世紀,也波及到移民城市的哈爾濱。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教育書店

無論是從建築修建的年代,還是建築本身的藝術風格來看,坐落在中央大街上的教育書店都堪稱哈爾濱經典建築。教育書店是巴洛克建築代表作品,其外觀華麗,造型生動,裝飾複雜,輪廓豐富。深紅色的閣樓、孟沙式的屋頂和形體多變的半圓穹窿創造了優美的天際線。

哈爾濱的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在哈爾濱,這個曾經會聚36個國家多民族僑民的“中西建築博物館”中,中國人堅守的民族自尊與善學西方的智慧在建築藝術中得到彰顯,這就是屬於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 這些建築體現著西方建築的巴洛克風格,窗戶比例推敲得非常好,設計手法也是歐式的,但庭院的內部空間卻是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形式,而且是雙層四合院,就是人們所說的”圈樓”。有天橋、天井、迴廊,每一個院落的外牆高,單面坡,都體現了中國民居的民俗特點。

在道外區靖宇街一側的南頭道街113號,一棟現為純化醫院的建築便是中華巴洛克式風格的典型代表。這棟建築建於1920年,為磚混結構,通體佈滿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裝飾。建築採用L型平面,主入口設在靖宇街與南頭道街交叉口處,兩側是兩根西式愛奧尼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相結合的雙倚柱。蝙蝠和祥雲圖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額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兩根裝飾著中國結圖案的單倚柱一直延伸至與拱券會合。在單倚柱和拱券包圍的區域內,精雕細琢的菊花浮雕將純化醫院的牌匾團團包圍。中西結合的獨特風格使這座建築即使歷經數十年仍十分引人注目。

如今,走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靖宇街,彷彿進入一箇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的集中展示櫥窗。興大興超市、靖宇典當行、亨得利眼鏡店、小月亮、新一代眼鏡店、銀金老照相館、老鼎豐、大羅新古舊市場、瑪克威商廈……這些飽經滄桑的建築代表著人們的記憶,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他們是哈爾濱人眼中的過去,也是我們要一直保護的未來……

(四)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小品

松花江畔餐廳

我們沿著哈爾濱松花江畔公園行走,便可以看到一座座純萃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小品,在樹影婆娑中展現魅力。它們在這裡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霜洗禮,成為哈爾濱江畔風景線的組成部分。江畔餐廳就是其中較早的一座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小品。

江畔餐廳始建於1930年,據說是一位日本建築師依照17世紀俄羅斯古典木結構建築設計的。這時期的建築小巧玲瓏,色彩絢麗,在外形上很像節日裡的玩具,在繁瑣的裝飾中表現出一種愉悅的童心。因此,有人把這種建築風格稱為“玩具式”或“模型式”。

江畔餐廳就是這種風格建築的典型代表作品。它由屋、亭、廊、榭結構組成一體格局。外形輕盈華美,牆面和亭廊顏色豔麗,無論春夏秋冬都與周圍的色彩變換相映成趣。這座建築物至今保存完好,是哈爾濱別具藝術特色的歷史文物。

(五)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其大多數一類保護建築即為折衷主義。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博採眾長,模仿歷史上的各種建築風格,自由組合成各種式樣,所以被稱為“集仿主義”。雖然它沒有固定的風格,但卻並沒有擺脫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特別是造型豪華、裝飾精美的巴洛克建築風格,成為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主體。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在今天博物館廣場望去東大直街上已高樓林立,但無論這些現代化建築色彩多麼耀目,體量如何龐大,都無法掩蓋秋林公司儒雅端莊的丰姿——在一片白色牆面,藍色、綠色反射玻璃的包圍之下,秋林公司深沉的暗綠色調同樣宜人且醒目;在一片冷漠的現代建築圍攻中,秋林公司以其優雅的裝飾、精美的穹頂造型傑然不同。遙想世紀之初,在一片綠蔭之中,秋林公司曾以怎樣的驕人之姿傲視世界呢?

建築的平面佈局比較簡潔。主入口設在大直街與奮鬥路的轉角處,兩翼部分各有兩個次要入口。與主入口相對的是主樓梯,樓梯欄杆是充滿“新藝術”曲線的鑄鐵欄杆,生動而活潑。建築立面造型更為精彩,它是集合多種風格之特點,反映出較強巴洛克特徵的折衷主義建築。站在大直街上觀賞秋林公司,你首先會被其舒展的形體、精美的穹頂所吸引。穹頂以松木做內櫃架,外飾面以鉛皮壓制成各種圖案,形態優美飽滿,頂部以小半球體作為結束,整個穹頂成為建築的構圖中心。與精美的穹頂造型相比,建築的牆面處理則比較簡潔,帶有古典主義“豎三段”的特徵。建築底層環以突出的挑簷;上面三層做貫通的壁柱,呈明顯的豎向構圖。牆上每二個窄長的矩形窗作為一組,每組之間以略凸的壁柱間隔,立面產生很強的韻律感,和諧而統一。

儘管幾經擴建,秋林公司依然保持了原有風貌,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可以從商場林立的大直街上一眼將它辨認出來,希望它將永遠屹立下去,留給人們一段美好的回憶。

(六)文藝復興風格

梅耶洛維奇宮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梅耶洛維奇宮原為猶太商人斯契德爾斯基住宅,建於1914年,磚木結構,花園式的建築。其內部設施十分豪華,有100平方米的舞廳。日本人佔領時期曾做過日本特務機關。解放後為黑龍江省政府所用,現為黑龍江省老幹部活動中心。

(七)新藝術運動建築

特點是造型多采用弧線和曲線風格,擺線型大玻璃窗簡潔明快。

代表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哈爾濱的靈魂——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

這就是東方小巴黎,我的家鄉,她有數不清的各具特色的建築。一點點的回憶這些建築,一張張的翻看這些照片,像是回到了家鄉。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在索菲亞廣場上喂鴿子的場景,像是重溫了在中央大街上閒逛的時光,像是沐浴在教堂的落地窗透進的陽光中……

建築就是城市的靈魂,即使相隔千里,看到這些充滿親切感的建築,便彷彿觸到了城市的靈魂,哈爾濱的靈魂,彷彿聞到了丁香花的香氣隨著鞦韆搖盪,彷彿看見了柳絮輕輕停留在聖母雕像的腳旁,彷彿聽見了他們講述著她的頑強的歷史與她的溫馨的過往,彷彿又走進了,那些她與我的故事。

中國知網

黑龍江信息網

哈爾濱日報/2007 年/5 月/16 日/第003 版《叩開百年老建築的記憶之門》

黑龍江史志2009.21(總第214 期)《奇幻的巴洛克—哈爾濱教育書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